正文 第37章(1 / 2)

活學活用

平平淡淡順應自然

美酒香肉因為味道濃厚使人垂涎嗜好,但是這些美味反而不如一些清淡的食品那樣適宜我們的胃腸。這就是平平淡淡才是真的道理。

人也是一樣,才藝高超的人未必就是天生優秀的人物,也不一定就值得別人去崇拜和尊敬。一個真正品格高尚的人,會自然沉默地本本分分做事,在平凡中實現偉大的人生理想。

《莊子·達生》裏記載,周朝時有個叫紀渻子的人擅長訓練鬥雞,周宣王很喜歡鬥雞,就請紀渚子為他馴養鬥雞。把鬥雞交給紀渚子十天之後,周宣王問他訓練得如何,紀渚子回答說:“不行,這隻雞還很驕橫很容易衝動。”又過了十天,周宣王又問,紀渚子回答說:“還是不行,這雞聽見響聲就叫,看見影子就跳,仍然難成大氣候。”又過了十天,周宣王再問,紀渚子回答說:“這回差不多了。別的雞即使打鳴,它已不會有什麼變化,看上去像木雞一樣。”周宣王很奇怪,這樣死氣沉沉的雞怎麼能打敗別的雞呢,可到了鬥雞場上再一看,他傻眼了,這隻雞不管麵對什麼都一動不動,別的雞看見都害怕地跑了,連和它打鬥的勇氣都提不起來。這個故事說明了動到極處反為靜、鬥到極處反似木的道理。雖然有些誇張,但卻說明了修煉的最高境界就是趨於平淡。

諸葛亮說:“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這種淡泊和寧靜,就是不驕不躁,心平氣和的行事方式,我們隻有具備了這樣的心態,才能靜下心來,腳踏實地地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一個真正品格高尚的人,不會做那些驚世駭俗的事情,他一定會像平常人一樣,沒有任何特別之處,在平凡中顯示自己的英雄本色。佛祖釋迦牟尼得道以後,對眾生說法也不用高深理論或苦行奇事惑眾,他的所有說教都用簡明切實的方法,教人易行的中道。我們行事一定要謹記這一點,我們都是凡人,隻有以平淡的態度對待生活,才能領悟到生活的真諦。

自我反省少走彎路

我們每天都會不可避免地犯一些錯誤,隻要我們能夠經常反省自己,查找犯下這些錯誤的根源,以後爭取不再犯相同的錯誤,這就是我們最大的成功。

曾子就是因為能夠日三省其身,才得到了孔子的讚揚和重視,近代的曾國藩也是每天靠寫日記反省自己,他最後也成為後人讚揚並且效仿的榜樣,這些都說明了反省自己的重要性。

夏朝時候,一個背叛的諸侯有扈氏率兵入侵,夏禹派他的兒子伯啟抵抗,結果伯啟被打敗了。他的部下很不服氣,要求繼續進攻,但是伯啟說:“不必了,我的兵比他多,地也比他大,卻被他打敗了,這一定是我的德行不如他,帶兵方法不如他的緣故。從今天起,我一定要努力改正過來才是。”從此以後,伯啟每天很早便起床工作,粗茶淡飯,照顧百姓,任用有才幹的人,尊敬有品德的人。過了一年,有扈氏知道了,不但不敢再來侵犯,反而自動投降了。

自省是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伴侶。對自己的言行,要經常進行反省。是優點、長處,要堅持,要發揚;是缺點、錯誤,要及時改正。

馬克思在回答女兒的“調查”提問時,有一段發人深省的對話。

女兒問:“好了,就剩下最後一個問題了,如果您犯了錯誤,您會輕易地承認嗎?”

馬克思答道:“我隨時都在準備著承認自己的錯誤。”

人有錯誤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反省自己,一直堅持自己的錯誤,這樣就很容易小錯積累成大錯,等醒悟過來時,已經來不及了。反省的過程,就是在錯誤對我們造不成傷害的情況下改正,這樣,才能少走彎路,更快地接近成功。

多動腦袋少動嘴巴

堅持自己的理想而又不露鋒芒,是君子的處世之道。這樣,就不會被“濃豔者所疑”,也不會被“放肆者所忌”了。

學問淺薄的人喜歡四處炫耀,而有真才實學的人卻不慕虛名,不露鋒芒。東晉時,某天,勤於練書法的少年王獻之,將一個用毛筆寫就的“太”字,送到母親處炫耀。他心想:“我的字寫得很不錯,應該可以得到母親的稱讚了吧?”

經一番細看,母親評論道:“這個字,僅‘太’字下麵的那一點的功夫才算是到家的!”

王獻之聞言,才深感自己的書法在功力方麵,尚欠火候。原來,那一點正是他父親王羲之剛添加在他所寫的“大”字上的。

此後,王獻之以父親為榜樣,不慕虛聲浮名,依缸磨墨,刻苦練字,把18缸水都用完了,終於成為與父親齊名的大書法家。

曆史與現實中的那些不露鋒芒者,生活中都是少言寡語、平和恬淡的神態,絕不嘩眾取寵,他們真正做到了為人周到,處事練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