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誌修己,通達人生的誌向
《菜根譚》中說:“居軒冕之中,不可無山林的氣味:處林泉之下,須要懷廓廟的經綸。”不管自己身處何地何境,誌氣必不可少。有誌者立長誌,無誌者常立誌。正是這一誌向,是你行動的目標和動力。有了遠夫的誌向,你就能視野開闊,眼光長遠,也就有了勇往直前的目標。
雪夜讀書神清登山眺望心曠
原文
登高使人心曠,臨流使人意遠①;讀書於雨雪之夜,使人神清②;舒嘯於丘阜之巔,使人興邁③。
注釋
①意遠:意思深遠。②神清:神智清晰;③興邁:意興豪邁。邁,豪也。
譯文
站在高處可以使人心胸開闊,麵對清流可以使人意念深遠;在雨雪的夜晚讀書,可以使人神智清晰;在山崗上伸展胸懷呼嘯,可以使人意興豪邁。
解讀
大自然界所蘊藏的資源,不論在人精神方麵的需要也好,或在物質方麵的需要也好,都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隻要吾人肯放開胸襟以厚生,則何止有登高、雨雪、舒嘯之樂?
要以我轉物勿以物役我
原文
無風月花柳,不成造化①;無情欲嗜好,不成心體②。隻以我轉③物,不以物役我,則嗜欲莫非④天機,塵情即是理境矣。
注釋
①造化:謂創造化育也,與今言自然意義略同。淮南子精神:“偉哉造化者。”注:“謂天也。”②心體:本心。③轉:運轉。④莫非:無非、無不是。
譯文
沒有清風、明月、花草、樹木,就不成為大自然。沒有七情六欲及其他嗜好,就不成為人心了。隻要能以本身為中心去運轉外物,不以外物為中心來役使本身,那麼嗜好欲求無非是天機,世俗的人情就是理境(理法的境界)了。
解讀
聖賢教人,從來不談如何斬絕七情六欲,而注重如何“符合人情”。所謂“符合人情”,當然以使物與我各得其所為目標。不過聖賢教人歸聖賢教人,吾人明知而不能役物反為物所役,又有何用?
就身了身以物付物
原文
就一身了①一身者,方能以萬物付②萬物;還③天下於天下者,方能出④世間於世間。
注釋
①了:了悟。②付:付予。③還:歸還。④出:超出,出越。
譯文
因己身而能徹底了悟自己一身的人,才能以萬物來對付萬物,使之各得其所;能還天下給天下的人,方可入世而出世。
解讀
人無私心,才能讓萬物依其本性生發,而以“民胞物與”,的胸懷,視天地為大家的天地,江山為眾人的江山,於是乃能就有限之身達到徹底了悟的境界。有了悟之心的人,則雖身處人世,卻與出世無異,絲毫不受外界、旁力的影響。
不可徒勞身心當樂風月之趣
原文
人生太閑,則別念竊生①;太忙,則真性不現②。故士君子不可不抱身心之憂③,亦不可不耽風月之趣④。
注釋
①別念竊生:邪惡的雜念不知不覺地生起。別念,指邪念;竊,暗、暗中,表性態。②真性不現:本性不顯露。真,本性、自然曰真。③身心之憂:避免身心受到外物刺傷的憂慮。④風月之趣:清風明月的情趣。風月,清風明月,即風景。
譯文
人生如果太空閑,雜念就會不知不覺地產生;但太過忙碌,又會使本性不能顯露。所以,一位有德養的人,不能沒有避免身心受到外物影響的憂慮,也不能沒有耽樂風月的情趣。
解讀
人生做事、休閑,過與不及均非所宜。造化以四時的變化來調和萬物,使得萬物能夠生生不息;人同樣也必須動靜相濟,才能具有生氣。上天在賦予人軀體的同時,更賦予人靈明之性,如果不能用來節製身心那真是作賤自己。
澹泊明誌肥甘喪節
原文
藜口莧腸①者,多冰清玉潔②;錦衣玉食③者,甘婢膝奴顏④。蓋誌⑤以澹泊明,而節⑥從肥甘⑦喪也。
注釋
①藜口莧腸:謂以藜之苗葉蒸食,用莧菜下飯;在此比喻粗萊淡飯。藜,一名萊,又名厘,藜科,一年生草本,高五六尺,葉互生,苗葉可食,可蒸煮恭供食。莧,莧科,一年生草本植物,高二三尺,葉互生,莖葉皆可食用。②冰清玉潔:喻人操守的潔白無疵。晉書賀循傳:“冰清玉潔,行為俗表。”③錦衣玉食:錦衣,華貴的衣服;玉食,珍美的食物。書洪範:“臣無有作福作威玉食。”④婢膝奴顏:謂卑謅之至。抱樸子交際篇:“以獄峙獨立者為潔吝疏拙,以奴顏婢膝者為曉解當世。”⑤誌:抱負。禮記曲禮:“誌不可滿,樂不可極。”⑥節:名節、名譽與節操。荀子王霸:“士大夫莫不敬節死製。”⑦肥甘:美味;指貪圖物欲。
譯文
甘於粗菜淡飯的人,操守大多像冰一樣清瑩,似玉一般潔白;講求錦衣玉食的人,做人往往不惜擺出奴顏婢膝般的臉孔。因為一個人的誌氣最能夠從清靜恬淡中表現出來,一個人的名節不外由貪圖物欲喪失。
解讀
這裏講的,拿來觀察四周的人,一定可以證明絲毫不差。講究錦衣玉食的人,就是貪圖享受,一貪圖享受,生活除了糜爛外,精神更不可能振作,一方麵不能忍受突來的困境,一方麵沒有正大的念頭,對能得到好處的人,自然擺出一付卑躬的奴顏,隻要誘之以利,沒有不立刻失去原則、改變立場的。而甘於粗菜淡飯的人,自然就有不自逆境屈服的堅貞氣節,任何不應獲得的利益,都不能使他動心,更不會去謅媚權貴富豪。如果我們還不知一個人的人品操守如何,從他的日常生活立刻可以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