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養陰,女人一輩子的功課(1)(1 / 3)

女人一生都在追求美麗,但是有多少人明白,美麗不僅要持之以“恒”、更要持之以“衡”呢?“恒”是告誡你,要想實現美麗的願望,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應日複一日堅持下來;而“衡”,代表陰陽平衡。

女人的美麗需要持之以“衡”

女人在追求美麗的道路上,如果能知曉陰陽,懂得養生,雖不能永葆不老容顏,但也能讓衰老來得晚些,再晚些,將人生落地的拋物線畫得舒緩些,再舒緩些,而不是戛然落幕。這樣的話,雖然我們不能逃避人生的終點,但我們也將心無遺憾地離去,生命的弧度也更接近完美。

女人一生都在追求美麗,但是有多少人明白,美麗不僅要持之以“恒”、更要持之以“衡”呢?“恒”是告誡你,要想實現美麗的願望,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應日複一日堅持下來;而“衡”,代表陰陽平衡。蘇軾的《水調歌頭》中說“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陰”和“晴”、“圓”和“缺”、“悲”和“歡”、“離”與“合”都是相對應的同一類事物的“陰”、“陽”兩個方麵。陰陽平衡的理論存在於我們生活的點點滴滴,方方麵麵。

那麼古人又是如何發現陰陽的呢?古人在生活中發現離火越近,感覺越溫暖;離水越近,感覺越陰涼;在地裏彎腰幹活時,後背由於被太陽直接照射,感覺暖洋洋的,而前胸照不到太陽,感覺比較涼。所以慢慢地就總結出溫暖為陽,寒涼為陰;明亮為陽,晦暗為陰;生機旺盛為陽,落寞蕭條為陰的理論。再進一步歸納出凡是具有活躍、興奮、積極、向上、外向、溫熱、明亮等特性的都屬於陽;凡是具有靜止、抑製、消極、向下、內斂、寒涼、晦暗等特性的都屬於陰。人體五髒為陰,六腑為陽。世間萬物,事無巨細,都可以分出陰陽來,這兩方麵既互相對立,又互相依存。

為了驗證大家對於陰陽的理解,我們可以試著回答下麵這個問題:男人和桌子比較,誰是陰,誰是陽?也許你會笑著回答:這題很簡單,當然是男人,因為男人相對於女人而言是陽。若是如此,那你可就錯了,因為你忽略了重要的一點,那就是陰陽一定要在一個範圍(種屬)裏比較。比如男人和女人都屬於人類這個種屬,而桌子和男人就不屬於一個種屬,沒有可比性,隻能分開來比較。假如把桌子看成一個整體,那麼桌子麵和桌子腳是可以比較的,因為桌子麵在上屬陽,而桌子腳在下屬陰。俗話說得好: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換作這裏就是:陰陽雖然大得很,大小事物皆可分,但若不屬同一類,陰陽卻又難劃分。

所以,《黃帝內經》中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陰陽是認識萬物的綱領,是事物發生、發展和衰退、消亡的根本。世間所有事物都按照這個規律運行,沒有任何東西能違背這個法則而存在,所以說:“人生有形,不離陰陽。”

陰陽之間相互依存、相互轉化,形影不離,總是處於一個相對平衡的狀態。就好比男人和女人,雖然人們在描述男女在思考問題和生活方式方麵的巨大差異時,常說“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但俗話“男女搭配,幹活不累”,又反映了每個家庭的夫妻關係好比陰陽關係,夫妻雙方是相對互補製衡的,丈夫脾氣較倔,太太就溫柔體貼,女人用自己的柔情來克製男人的陽剛,以柔克剛,這是陰陽平衡。丈夫懶惰,太太就勤快利索。再如父母教育孩子時,總會“你扮紅臉,我扮白臉”,否則若全是紅臉,孩子則被嬌慣,若全是白臉,孩子則會逆反。所以工作中如能知曉陰陽,則圓潤通融;生活中知曉陰陽,則家和萬事興。

接下來再看每天的陰陽變化。白晝為陽,黑夜為陰,早上太陽出來暖洋洋,這是陽氣升發;傍晚太陽落山,天色漸黑,溫度偏涼,我們可以說是陰氣上升。那麼陰氣和陽氣是從太陽升起和落山時才出現的嗎?事實上,在中午12點,也就是陽氣最盛時,陰氣就已經開始悄悄升發;而在夜裏12點,也就是夜裏零點時,陽氣就開始漸漸升發,所以中醫說“子時一陽生”。事物往往在到達鼎盛的時候,也就是它開始走下坡路的時候,這就是量變到質變、物極必反的道理。人生也是如此,小孩子是早上八九點鍾的太陽;到達盛年時,叫如日中天;再往後進入老年,叫夕陽西下。人的一生與太陽一樣,是呈拋物線的形式在運行的。

女人在追求美麗的道路上,如果能知曉陰陽,懂得養生,雖不能永葆不老容顏,但也能讓衰老來得晚些,再晚些,將人生落地的拋物線畫得舒緩些,再舒緩些,而不是戛然落幕。能這樣的話,雖然我們不能逃避人生的終點,但我們也將心無遺憾地離去,生命的弧度也更接近完美。

陰陽一旦失衡,人體就會出現問題。陰陽失衡一般分為兩種情況,我們通常將其相應地稱為兩種證型--實證和虛證。實就是多,虛就是不足。如果我們拿海平麵來做參照物,陰陽平衡時處於的基準線好比是海平麵,假定為零,高於海平麵是正的,低於海平麵是負的。

那麼何謂實?即陰陽偏勝,即陽勝或陰勝,發生在人體就稱之為實熱、實寒。若陰不變仍是零,而陽變多成為正數,大於零,則稱之為陽亢;若陽不變仍是零,而陰變多成為正數,大於零,則稱之為陰勝,兩者因為是一方絕對增多,稱之為實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