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王霸術——內聖外王之道(1)(1 / 3)

要想管好別人,首先要管好自己,一個無德無能的人是無論如何也不會讓他人部下俯首帖耳的。《韓非子·解老》中說:“德者,內也。得者,外也”。就是說德才是內部存在的東西,而得,是從外部得到的。內聖才能外王的道理,也就不言而喻了。

小勝靠智,大勝靠德

【經典語錄】

楊子過於宋東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惡者貴,美者賤。楊子問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惡者自惡,吾不知其惡也。”楊子謂弟子曰:“行賢而去自賢之心,焉往而不美。”

——《說林》上

【釋義】

韓非子講:“楊朱先生走過宋國東部的一個旅館時,看到店老板有兩個小老婆,其中令人奇怪的是,長得醜的被器重,美麗的反而被看不起。楊朱不由得追問起來,旅館老板回答說:‘長得美的自以為很美,我卻不覺得她美;長得醜的自以為很醜,我倒不覺得她醜。’楊朱於是對學生們說:‘行為賢德而又去掉自以為賢德的想法,到哪裏不受到讚美呢?’”解讀故事裏旅店老板的結論,大概是說,長得美的小老婆因為美所以就會自誇自傲,自然會引起別人的討厭與輕視;而長得醜的那位因為醜而很謙虛,這很順店老板的心意,所以很器重她,也就不覺得她醜了。

【活學活用】

對於領導藝術來說,美醜其實不是我們討論的重點,韓非子提醒領導者需要注意的是:“行賢而去自賢之心”。你要領導人,首先就要別人服你,征服了下屬,以後的命令也能得到更好貫徹。一個領導者關鍵在於修煉內功,而修煉最有效的手段便是“以德服人”。這個方麵修煉最為到家的也許一定要算得上蒙牛當家人牛根生了。

熟悉蒙牛的人都說,牛根生演繹了一個中國企業快速發展的傳奇,而在這個摻雜著領導藝術和資本財富的故事中,牛根生的“修德”功夫也一次次地被大家提起。

“小勝憑智,大勝靠德”,這是常掛在牛根生嘴邊的話,因為“德”是製服人心的最佳利器。“想贏兩三個回合,贏三年五年,有點智商就行;要想一輩子贏,沒有‘德商’絕對不行。”

牛根生在和林格爾所豎起的蒙牛大旗之所以是領導管人的範例,這與牛根生的“德商”有著最為直接的聯係。

在伊利工作期間,因為業績突出,公司曾獎勵牛根生一筆錢,讓他買一部好車,而牛根生卻用這筆錢買了四輛麵包車,此舉使得其直接部下一人有了一部車;據接近牛根生的人介紹,當時牛根生還曾將自己的108萬元年薪分給了大家。

這就是牛根生給部下的一種心理預期,這樣的預期讓他們知道,隻要牛根生能走向成功,牛根生絕不會虧待跟自己一起打天下的部下。也正是因為這樣的預期,曾經的老部下便義無反顧地投其麾下。就好像牛根生被迫離開伊利,賣掉伊利股票成立蒙牛時,原來跟隨牛根生的兄弟便一起投奔到了牛根生的麾下。這幾個人分別是:伊利原液態奶總經理楊文俊,伊利原總工程師邱連軍,伊利原冷凍事業部總經理孫玉斌,伊利原廣告策劃部總經理孫先紅。

人性很複雜,人心更是難以揣測,而牛根生卻能自如地管理人心,也許這要源於牛根生“以德服人”的準則。犧牲自己,成全別人,聽起來都像是不真實的歌頌之詞,而牛根生做到了。

2005年1月12日,牛根生再次將自己的“德商”發揮到了極致,宣布將其個人所得股息的51%捐給“老牛基金會”,49%留作個人支配;在他百年之後,將其所持股份全部捐給“老牛基金會”,這部分股份的表決權授予其後任的集團董事長,家人不能繼承其股權,每人隻可領取不低於北京、上海、廣州三地平均工資的月生活費。

與那些商學院科班出身的企業家相比,牛根生絕對稱不上什麼資本運作高手,事實上牛根生也反對這樣的稱呼,他甚至不願意聽到別人過多地提到“資本運作”這四個字。

牛根生對於資本有著自己最為樸素的理解,“如果我當初隻用自己的100萬塊錢做事,肯定做不大,所以我想用1000萬來做事,於是我就把別人的錢和自己的加起來。”

牛董事長的領導手段體現的正是“行賢而無自賢之心”,他在外表上做出默默無聞的貢獻,卻在內心層麵征服了自己所用或者將要使用的人,這樣成功的保證正是體現了韓非領導思想的精髓:

要“行賢”,行為賢德。但“行賢”又不能有“自賢之心”,不能有自以為賢德的想法。有了自以為賢德之念,就會自矜自誇,自以為是,少了謙和的美德,更不會追求更加完美。

【智慧金言】

一般來說,隻有那些欺世盜名之徒,才會看重“自賢”,甚至並不賢德也自以為賢德。造輿論、搞宣傳、炒名聲,雖然這是當今商業圈中的慣用手法,但如果你仔細觀察一下真正成功的管理精英,他們哪一個不是在自己的管理位置上默默完善自己呢?莊子說:“聖人無名”,大概也就是這個意思吧。

德之魅力,激勵無限

【經典語錄】

和氏之璧,不飾以五彩,隋侯之珠,不飾以銀黃。其質至美,物不足以飾之。夫物之待飾而後行者,其質不美也。

——《解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