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先肯定“姆潘巴現象”存在的那位博士在對其進行細致研究過程中發現,當把熱水放入電冰箱冷卻的最初時刻,熱水水體的上表麵與底部不存在溫度差,但一經急劇冷卻,溫度差就立即出現,其中初溫為70℃的熱水內產生的高低溫度差接近14℃,而初溫為47℃的熱水內產生的高低溫度差隻有10℃。這說明在凍結前的降溫過程中,較熱的液體的溫度差在一段時間裏大於相對較冷的液體的溫度差。但為什麼溫差大的水要先凍結呢?這隻能有一種解釋比較合理,那就是水體上表麵的溫度愈高,從上表麵散發的熱量就愈多,因而降溫就愈快,凍結也就愈快。這便是熱牛奶比冷牛奶先結冰的秘密。
但後來其他研究人員的實驗和上麵的實驗結果就不大相同了。有研究人員用純淨水反複做了類似實驗,結果始終沒有發現“姆潘巴現象”。還有對此感興趣的研究者通過實驗證實,隻有當冰箱內有顯著溫差、或牛奶含糖量不同、或糖沒有溶解、或做冰淇淋的液體中含有較多澱粉等非液體成分時,“姆潘巴現象”才會出現。這就是說“姆潘巴現象”是個別現象,其所包含的物理現象並不能否定我們的常識。
硬物作怪
美國華盛頓大學的喬納森·卡茨通過對姆潘巴現象的深人研究,捉到了隱藏其中的鬼怪。他證實,這種現象不但真實存在,而且造成這種現象發生的鬼怪也是真實存在的。不過,這其中的鬼怪隻是隱藏在水裏麵的一些尋常"硬物"。
在破解姆潘巴現象的過程中,卡茨把目光盯在了水上。我們知道,水在加熱過程中,一些隱藏在水裏的易溶硬物——碳酸鈣和碳酸鏡等碳酸鹽會被驅逐出去,形成沉澱物。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附在水壺內壁上的水垢,就是它們被驅出去的證據。而水在達到沸點以後,就會因硬物被絕大部分清除而軟化。卡茨發現,同樣是冷凍結冰,未經加熱的硬水在結冰過程中,由於其內部硬物作祟,使得硬水的冰點要比被加熱後的軟水冰點低一些,這就減緩了硬水結冰的速度。這一原理就如同下雪後向路麵撒鹽會防止結冰一樣,鹽的混入,會使雪的冰點降低,這樣,雪結冰的過程就拉長了。
但僅憑這個發現還不能直接破解姆潘巴現象,因為姆潘巴的同學們在做冰棋淋的過程中,都先把生牛奶煮熟了。那為什麼姆潘巴的熱牛奶會先凍結呢?
卡茨發現,原因還是出在水裏的硬物上:為了吃到可口的冰漠淋,他們都在牛奶裏加了糖,而糖實際上會使牛奶液體變硬。但同樣是煮熟、加糖的牛奶,熱牛奶液體的硬度實際要比冷牛奶的硬度要低一點,這個硬度的差異造成了它們冰點的差異,硬度較高的冷牛奶冰點相對要低些。這樣,冰點略高的熱牛奶自然要比冰點略低的冷牛奶要先結冰了。
當然,還有另外一個原因能夠降低低溫水的結冰速度,因為實驗證明,熱量從水中流失的速度取決於溫差,就是說在同樣的低溫環境裏,溫度相對較高的水比溫度相對較低的水散熱速度要快一些。換成牛奶,道理也是一樣。
那麼為什麼在眾多實驗中,姆潘巴現象不會每次都出現?卡茨認為,原因就在於試驗者一開始用的就是軟水。用同樣的軟水來做冷熱實驗,由於水的冰點都一樣,而且散熱速度的快慢對結冰速度的影響很微弱,所以姆潘巴現象就不那麼顯而易見了。
有科學家指出,卡茨的發現很可能不是姆潘巴現象的終極答案,但和目前現有的各種答案相比,這個答案還是最有說服力的。
擺脫常識束縛
現在看來,姆潘巴現象作為一個結冰特例並沒有顛覆我們以往的有關常識,但它畢竟對我們的常識進行了一次激烈挑戰,豐富了我們對水的認識。
如果我們被常識束縛,硬把這個怪異現象當做荒唐現象來看待,那麼我們就不會對水在特殊條件下的結冰特點有新發現。相反,如果我們在尊重常識的同時,還善於擺脫常識的柬縛,我們才會有新發現。
還是以水為例,美國研究人員發現,用水分子可以做成水膜,這種水膜像蠟那樣能起到防水作用。他們在鈾的表麵鋪上一層水膜,結果發現新潑上去的水就像雨點在打蠟的汽車上的表現一樣,很快被水膜趕走了。
還有,作為常識,人們都知道,水的冰點是0℃。但韓國一個科研小組發現,水在20℃時也可以凝結成冰。這些研究人員在使用掃描隧道顯微鏡觀察電子如何穿過一層水膜,到達水膜下的電極的過程中,獲得了這個意外發現。在觀察過程中,他們通過檢測儀器顯示的異常數據得知,掃描隧道顯微鏡的帶電金屬尖端在水膜中上下震動時遭到阻礙。之所以會這樣,原因是下降中的金屬尖端下方的水分子瞬間凝固,形成了對尖端的阻礙。後來經過反複實驗證實,隨著掃描隧道顯微鏡的帶電金屬尖端不斷下降,
它與水膜下麵電極的距離也就越近,而兩者越近,兩者之間形成的電場就越強。當達到大概2個水分子距離的時候,在強電場作用下,水轉化為固體形態。
如果研究人員固守隻有降溫才能把水變成固體的常識,他們就很難獲得這個重大發現。
此外,以往我們認為水分子形象是互相手拉手像金字塔那樣的四麵體,而科學家最近對水分子的研究表明,它們的形象並非是單一的四麵體,而是多種多樣的。研究還發現,水還能凍結成13種典型的結晶體。
僅僅是司空見慣的水,就有如此多怪異的特性,自然界中一定有無數的怪異現象,挑戰著我們的常識。
姆潘巴現象產生的原因:
1.冰箱溫度並不均勻,如果姆潘巴將其冰盒正巧放在冷卻管附近,甚至與冷卻管相接觸,完全有可能熱牛奶比冷牛奶先結冰;
2.如果姆潘巴不喜歡吃甜,在冰淇淋中少放了糖,或者因為匆忙沒來得及攪拌、糖粒沉在盒底形成固體,實驗證明可先結冰;
3.姆潘巴自製的冰淇淋中不僅牛奶加糖,還加入了澱粉類物質,在其少放糖、少放牛奶時會先結冰。
4.擺放的位置靠近冰箱導熱管
什麼是赤潮
伴隨著浮遊生物的驟然大量增殖而直接或間接發生的現象。本來是漁業方麵的用語,並沒有嚴格的定義。水麵發生變色的情況甚多,厄水(海水變綠褐色)、苦潮(按即赤潮,海水變赤色)、青潮(海水變藍色)及淡水中的水華,都是同樣性質的現象。構成赤潮的浮遊生物種類很多,但鞭毛蟲類、矽藻類大多是優勢種。當發生赤潮時的浮遊生物的密度一般是102—106細胞/毫升。在日本近海淡水流入的內灣,自春至秋均有發生。近年,隨著城市和工業廢水的增加而出現了富營養化,在東京灣、瀨戶內海、有明海等赤潮頻繁發生。赤潮有時可使魚類等水生動物遭受很大危害,這是由於赤潮浮遊生物堵塞魚鰓,引起機械障礙,和它們死後分解,迅速消耗氧氣,水中氧氣不足,以及分泌有害物質等造成的,〔尤其是裸甲藻屬(Gymnodinium)和Olisthodiscus等為害甚大〕。一般以為是由於水不流動、富營養化、日照量增大和水溫上升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赤潮是一種自然現象,也是人為因素引起的。人類早就有相關記載,如《舊約出埃及記》中就有關於赤潮的描述:“河裏的水,都變作血,河也腥臭了,埃及人就不能喝這裏的水了”。在日本,早在騰原時代和鐮時代就有赤潮方麵的記載。1803年法國人馬克·萊斯卡波特記載了美洲羅亞爾灣地區的印第安人根據月黑之夜觀察海水發光現象來判別貽貝是否可以食用。1831—1836年,達爾文在《貝格爾航海記錄》中記載了在巴西和智利近海麵發生的束毛藻引發的赤潮事件。據載,中國早在2000多年前就發現赤潮現象,一些古書文獻或文藝作品裏已有一些有關赤潮方麵的記載。如清代的蒲鬆齡在《聊齋誌異》中就形象地記載了與赤潮有關的發光現象。
赤潮是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海水中某些浮遊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爆發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體變色的一種有害生態現象。赤潮是一個曆史沿用名,它並不一定都是紅色,實際上是許多赤潮的統稱。赤潮發生的原因、種類、和數量的不同,水體會呈現不同的顏色,有紅顏色或磚紅顏色、綠色、黃色、棕色等。值得指出的是,某些赤潮生物(如膝溝藻、裸甲藻、梨甲藻等)引起赤潮有時並不引起海水呈現任何特別的顏色。
隨著現代化工、農業生產的迅猛發展,沿海地區人口的增多,大量工農業廢水和生活汙水排入海洋,其中相當一部分未經處理就直接排入海洋,導致近海、港灣富營養化程度日趨嚴重。同時,由於沿海開發程度的增高和海水養殖業的擴大,也帶來了海洋生態環境和養殖業自身汙染問題;海運業的發展導致外來有害赤潮種類的引入;全球氣候的變化也導致了赤潮的頻繁發生。
目前,赤潮已成為一種世界性的公害,美國、日本、中國、加拿大、法國、瑞典、挪威、菲律賓、印度、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韓國、香港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赤潮發生都很頻繁。
首先,赤潮的發生,破壞了海洋的正常生態結構,因此也破壞了海洋中的正常生產過程,從而威脅海洋生物的生存。
其次,有些赤潮生物會分泌出粘液,粘在魚、蝦、貝等生物的鰓上,妨礙呼吸,導致窒息死亡。含有毒素的赤潮生物被海洋生物攝食後能引起中毒死亡。人類食用含有毒素的海產品,也會造成類似的後果。
再次是大量赤潮生物死亡後,在屍骸的分解過程中要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造成缺氧環境,引起蝦、貝類的大量死亡。
赤潮的危害
赤潮對海洋生態平衡的破壞
海洋是一種生物與環境、生物與生物之間相互依存,相互製約的複雜生態係統。係統中的物質循環、能量流動都是處於相對穩定,動態平衡的。當赤潮發生時這種平衡遭到幹擾和破壞。在植物性赤潮發生初期,由於植物的光合作用,水體會出現高葉綠素a、高溶解氧、高化學耗氧量。這種環境因素的改變,致使一些海洋生物不能正常生長、發育、繁殖,導致一些生物逃避甚至死亡,破壞了原有的生態平衡。
赤潮對海洋漁業和水產資源的破壞
赤潮破壞魚、蝦、貝類等資源的主要原因是:
1.破壞漁場的鉺料基礎,造成漁業減產。
2.赤潮生物的異常發製繁殖,可引起魚、蝦、貝等經濟生物瓣機械堵塞,造成這些生物窒息而死。
3.赤潮後期,赤潮生物大量死亡,在細菌分解作用下,可造成環境嚴重缺氧或者產生硫化氫等有害物質,使海洋生物缺氧或中毒死亡。
4.有些赤潮的體內或代謝產物中含有生物毒素,能直接毒死魚、蝦、貝類等生物。
赤潮對人類健康的危害
有些赤潮生物分泌赤潮毒素,當魚、貝類處於有毒赤潮區域內,攝食這些有毒生物,雖不能被毒死,但生物毒素可在體內積累,其含量大大超過食用時人體可接受的水平。這些魚蝦、貝類如果不慎被人食用,就引起人體中毒,嚴重時可導致死亡。
由赤潮引發的赤潮毒素統稱貝毒,目前確定有10餘種貝毒其毒素比眼鏡蛇毒素高80倍,比一般的麻醉劑,如普魯卡因、可卡因還強10萬多倍。貝毒中毒症狀為:初期唇舌麻木,發展到四肢麻木,並伴有頭暈、惡心、胸悶、站立不穩、腹痛、嘔吐等,嚴重者出現昏迷,呼吸困難。赤潮毒素引起人體中毒事件在世界沿海地區時有發生。據統計,全世界因赤潮毒素的貝類中毒事件約300多起,死亡300多人。
發生赤潮的原因
赤潮是一種複雜的生態異常現象,發生的原因也比較複雜。關於赤潮發生的機理雖然至今尚無定論,但是赤潮發生的首要條件是赤潮生物增殖要達到一定的密度,否則,盡管其他因子都適宜,也不會發生赤潮,在正常的理化環境條件下,赤潮生物在浮遊生物中所占的比重並不大,有些鞭毛蟲類(或者甲藻類)還是一些魚蝦的食物。但是由於特殊的環境條件,使某些赤潮生物過量繁殖,便形成赤潮。大多數學者認為,赤潮發生與下列環境因素密切相關。
海水富營養化是赤潮發生的物質基礎和首要條件
由於城市工業廢水和生活汙水大量排入海中,使營養物質在水體中副集,造成海域富營養化。此時,水域中氮、磷等營養鹽類;鐵、錳等微量元素以及有機化合物的含量大大增加,促進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赤潮檢測的結果表明,赤潮發生海域的水體均已遭到嚴重汙染,富營養化。氮磷等營養鹽物質大大超標。據研究表明,工業廢水中含有某些金屬可以刺激赤潮生物的增殖。在海水中加入小於3mg/dm3的鐵螯合劑和小於2mg/dm3的錳螯合劑,可使赤潮生物卵甲藻和真甲藻達到最高增殖率,相反,在沒有鐵、錳元素的海水中,即使在最適合的溫度、鹽度、PH和基本的營養條件下也不會增加種群的密度。
其次一些有機物質也會促使赤潮生物急劇增殖。如用無機營養鹽培養簡裸甲藻,生長不明顯,但加入酵母提取液時,則生長顯著,加入土壤浸出液和維生素B12時,光亮裸甲藻生長特別好。
水文氣象和海水理化因子的變化是赤潮發生的重要原因
海水的溫度是赤潮發生的重要環境因子,20—30℃是赤潮發生的適宜溫度範圍。科學家發現一周內水溫突然升高大於2℃是赤潮發生的先兆。海水的化學因子如鹽度變化也是促使生物因子—赤潮生物大量繁殖的原因之一。鹽度在26—37的範圍內均有發生赤潮的可能,但是海水鹽度在15—21.6時,容易形成溫躍層和鹽躍層。溫、鹽躍層的存在為赤潮生物的聚集提供了條件,易誘發赤潮。由於徑流、湧升流、水團或海流的交彙作用,使海底層營養鹽上升到水上層,造成沿海水域高度富營養化。營養鹽類含量急劇上升,引起矽藻的大量繁殖。這些矽藻過盛,特別是骨條矽藻的密集常常引起赤潮。這些矽藻類又為夜光藻提供了豐富的餌料,促使夜光藻急劇增殖,從而又形成粉紅色的夜光藻赤潮。據監測資料表明,在赤潮發生時,水域多為幹旱少雨,天氣悶熱,水溫偏高,風力較弱,或者潮流緩慢等水域環境。
海水養殖的自身汙染亦是誘發赤潮的因素之一
隨著全國沿海養殖業的大發展,尤其是對蝦養殖業的蓬勃發展。也產生了嚴重的自身汙染問題。在對蝦養殖中,人工投喂大量配合飼料和鮮活餌料。由於養殖技術陳舊和不完善,往往造成投餌量偏大,池內殘存餌料增多,嚴重汙染了養殖水質。另一方麵,由於蝦池每天需要排換水,所以每天都有大量汙水排入海中,這些帶有大量殘餌、糞便的水中含有氨氮、尿素、尿酸及其它形式的含氮化合物,加快了海水的富營養化,這樣為赤潮生物提供了適宜的生物環境,使其增殖加快,特別是在高溫、悶熱、無風的條件下最易發生赤潮。由此可見,海水養殖業的自身汙染也使赤潮發生的頻率增加。
全球十大環境問題
全球十大環境問題當前,威脅人類生存的十大環境問題是:
1.全球氣候變暖
由於人口的增加和人類生產活動的規模越來越大,向大氣釋放的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氯氟碳化合物(cfc)、四氯化碳(ccl4)、一氧化碳(co)等溫室氣體不斷增加,導致大氣的組成發生變化。大氣質量受到影響,氣候有逐漸變暖的趨勢。由於全球氣候變暖,將會對全球產生各種不同的影響,較高的溫度可使極地冰川融化,海平麵每10年將升高6厘米,因而將使一些海岸地區被淹沒。全球變暖也可能影響到降雨和大氣環流的變化,使氣候反常,易造成旱澇災害,這些都可能導致生態係統發生變化和破壞,全球氣候變化將對人類生活產生一係列重大影響。
2.臭氧層的耗損與破壞
在離地球表麵10~50千米的大氣平流層中集中了地球上90%的臭氧氣體,在離地麵25千米處臭氧濃度最大,形成了厚度約為3毫米的臭氧集中層,稱為臭氧層。它能吸收太陽的紫外線,以保護地球上的生命免遭過量紫外線的傷害,並將能量貯存在上層大氣,起到調節氣候的作用。但臭氧層是一個很脆弱的大氣層,如果進入一些破壞臭氧的氣體,它們就會和臭氧發生化學作用,臭氧層就會遭到破壞。臭氧層被破壞,將使地麵受到紫外線輻射的強度增加,給地球上的生命帶來很大的危害。研究表明,紫外線輻射能破壞生物蛋白質和基因物質脫氧核糖核酸,造成細胞死亡;使人類皮膚癌發病率增高;傷害眼睛,導致白內障而使眼睛失明;抑製植物如大豆、瓜類、蔬菜等的生長,並穿透10米深的水層,殺死浮遊生物和微生物,從而危及水中生物的食物鏈和自由氧的來源,影響生態平衡和水體的自淨能力。
3.生物多樣性減少
《生物多樣性公約》指出,生物多樣性“是指所有來源的形形色色的生物體,這些來源包括陸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態係統及其所構成的生態綜合體;它包括物種內部、物種之間和生態係統的多樣性。”在漫長的生物進化過程中會產生一些新的物種,同時,隨著生態環境條件的變化,也會使一些物種消失。所以說,生物多樣性是在不斷變化的。近百年來,由於人口的急劇增加和人類對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加之環境汙染等原因,地球上的各種生物及其生態係統受到了極大的衝擊,生物多樣性也受到了很大的損害。有關學者估計,世界上每年至少有5萬種生物物種滅絕,平均每天滅絕的物種達140個,估計到21世紀初,全世界野生生物的損失可達其總數的15%~30%。在中國,由於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的壓力,對生物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和破壞,生物多樣性所遭受的損失也非常嚴重,大約已有200個物種已經滅絕;估計約有5000種植物在近年內已處於瀕危狀態,這些約占中國高等植物總數的20%;大約還有398種脊椎動物也處在瀕危狀態,約占中國脊椎動物總數的7.7%左右。因此,保護和拯救生物多樣性以及這些生物賴以生存的生活條件,同樣是擺在我們麵前的重要任務。
4.酸雨蔓延
酸雨是指大氣降水中酸堿度(ph值)低於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這是大氣汙染的一種表現。酸雨對人類環境的影響是多方麵的。酸雨降落到河流、湖泊中,會妨礙水中魚、蝦的成長,以致魚蝦減少或絕跡;酸雨還導致土壤酸化,破壞土壤的營養,使土壤貧脊化,危害植物的生長,造成作物減產,危害森林的生長。此外,酸雨還腐蝕建築材料,有關資料說明,近十幾年來,酸雨地區的一些古跡特別是石刻、石雕或銅塑像的損壞超過以往百年以上,甚至千年以上。世界目前已有三大酸雨區。我國華南酸雨區是唯一尚未治理的。
5.森林銳減
在今天的地球上,我們的綠色屏障--森林正以平均每年4000平方公裏的速度消失。森林的減少使其涵養水源的功能受到破壞,造成了物種的減少和水土流失,對二氧化碳的吸收減少進而又加劇了溫室效應。
6.土地荒漠化
全球陸地麵積占60%,其中沙漠和沙漠化麵積29%。每年有600萬公頃的土地變成沙漠。經濟損失每年423億美元。全球共有幹旱、半幹旱土地50億公頃,其中33億遭到荒漠化威脅。致使每年有600萬公頃的農田、900萬公頃的牧區失去生產力。人類文明的搖籃底格裏斯河、幼發拉底河流域,由沃土變成荒漠。中國的theyellowriver---黃河,水土流失亦十分嚴重。
7.大氣汙染
大氣汙染的主要因子為懸浮顆粒物、一氧化碳、臭氧、二氧化碳、氮氧化物、鉛等。大氣汙染導致每年有30-70萬人因煙塵汙染提前死亡,2500萬的兒童患慢性喉炎,400-700萬的農村婦女兒童受害。
8.水汙染
水是我們日常最需要,也上接觸最多的物質之一,然而就是水如今也成了危險品
9.海洋汙染
人類活動使近海區的氮和磷增加50%-200%;過量營養物導致沿海藻類大量生長;波羅的海、北海、黑海、東中國海等出現赤潮。海洋汙染導致赤潮頻繁發生,破壞了紅樹林、珊瑚礁、海草,使近海魚蝦銳減,漁業損失慘重。
10.危險性廢物越境轉移
危險性廢物是指除放射性廢物以外,具有化學活性或毒性、爆炸性、腐蝕性和其他對人類生存環境存在有害特性的廢物。美國在資源保護與回收法中規定,所謂危險廢物是指一種固體廢物和幾種固體的混合物,因其數量和濃度較高,可能造成或導致人類死亡率上升,或引起嚴重的難以治愈疾病或致殘的廢物。
人類新殺手“環境激素”
人們對“激素”這個名詞並不陌生。然而,對“環境激素”可能還不很了解。
人類用化學方法製取的一些化學物質,通過各種渠道混入食物和空氣中,進入人體呼吸道和消化道後,經過一係列的化學反應,成為幹擾人體內分泌的一種力量,致使內分泌失調。科學家把這種能起到類似於激素作用的化學物質統稱“環境激素”,又稱“類激素”。
其實,日本早在1977年就提出過“環境激素”這一概念,後來美國環境記者戴安·達碼諾斯給它下了一個定義:這是一種並不直接毒害生命的化學物質,但它以“激素”的麵貌對生物體起作用,即使數量極少,也會使生物體內的內分泌失調,出現生殖器畸形等諸多病變。到目前為止,已經列入“環境激素”的化學物質有72種,其中包括二惡英、苯乙烯、多氯聯苯、三丁錫和三苯錫塗料、DDT等,不少除草劑和用於塑料、樹酯原料及洗滌劑的化學物質也在此列。
據調查,70年代初,加拿大有關部門發現出生不久的海鷗大批死亡,幸存者也多有畸形。80年代,美國佛羅裏達州又發現鱷魚的孵化率從90%降到18%,幸存的雄性鱷魚陰莖短小,生殖能力低下。日本從東京附近多摩川中捕捉到的13條鯉魚中,發現有12條生殖器畸形的。進入90年代,丹麥首先發現了男子精液中精子數量減少。生殖機能發生異常。最近幾年,日本的調查發現,30—50歲的日本男子平均1毫升的精液中有8400萬個精子,而20歲左右的男子隻有4600萬個,幾乎少了一半,這造成了男性不孕症大大增加。女性也存在月經失調、子宮內膜增生等生殖係統被損害的問題。美國的調查也表明,由於“環境激素”的攝取,引起女性的性早熟,美國48.3%的黑人女孩和14.7%的白人女孩在8歲以前就開始月經初潮。
“環境激素”類似於激素,為什麼產生的作用卻又與激素大相徑庭,嚴重威脅人類的生存呢?
科學家研究發現,原來這些“環境激素”的分子結構與人體內激素的分子結構非常相似,當它們進入人體後,就會輕而易舉地與它們的“受體”相結合,這些冒名頂替者混雜其中,魚目混珠,誘使機體漸漸改變某些生物化學反應。久而久之,它們就會使人和其它生物的機體與生殖係統發生嚴重的差錯和病變。
科學家認為,“環境激素”問題同地球變暖、臭氧層遭到破壞一樣,已成為全球性環境大問題。人類在創造文明的曆史中,又一次麵臨著自己創造的“惡魔”的挑戰。為了降伏這一“惡魔”,盡可能減輕“環境激素”給人類造成的危害,專家們建議,趕緊采取防範措施:加強對人工合成化學物質從生產到食用的管理;提高對環境的監測水平和醫療水平;不要購買塑料製的嬰幼兒用品;不長期用泡沫塑料容器泡方便麵。要盡可能多吃穀物和新鮮水果蔬菜,因為它們均能將“環境激素”排出體外。
秦始皇陵揭秘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一個萬象更新的時代隨即開始。始皇帝下令北築長城,派大將蒙恬引兵30萬與匈奴決戰,令匈奴彎弓之士退避三舍;南修靈渠,深入蠻荒百越之地,國土也隨之延伸至大海,一個紀元前最偉大強盛的帝國終於建成。
但是,他死後的短短幾年,由於再沒有人有此魄力與勇氣繼承他的偉業,至使帝國轉瞬而逝。
2000多年後,唯有西安市邊巨大的秦始皇陵依舊承載著曆史的傳奇。然而,這陵墓中的傳奇又是什麼樣的呢?
陝西與秦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