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迢遞長行頻遇阻(1 / 2)

隻聽對麵那個“二弟”的聲音道:“你們什麼人?為什麼躲在這裏暗算我們?我們個個武藝高強,一個打十個,打得你們落花流水,三天爬不起床來。”

薛浩道:“我們都是苦命之人,落難至此,諸位若能慷慨放我們走路,我們個個感激不盡。”

那“大哥”道:“老子是鐵錚錚的漢子,怎會欺負你們落難之人?你們有沒聽過老子的外號,老子叫趙大,人送外號‘鎮山王’,在江湖上那是大大有名的……”

薛浩正要答話,恃文突然道:“怎沒聽過?‘鎮山王’趙大哥,‘賽伯溫’趙二哥,兩位都是扶危濟困,行俠仗義的豪傑。”

兩人俱皆大喜,道:“咱的名聲果然是家喻戶曉了,宋兄弟果然沒騙我們。”

恃文自藏身處走出,道:“我又怎會騙兩位哥哥呢?”

兩人隻覺對方嗓音熟悉,黑暗中細看良久,異口同聲道:“宋兄弟,怎麼你在這裏?做哥哥的可想死你了。”說著便撲上前來抱他。

趙大走了兩步,突地停住,做了一揖,道:“宋大人好。”

恃文和趙二都覺訝異,一齊看他。恃文笑道:“多日不見,大哥怎地生分了?”一麵說,一麵在趙大、趙二肩頭各砸一拳。

趙大這才笑道:“三弟做了大官,倒也不拿架子,好,好,老子喜歡你這脾性。”

三人略敘別來情事。

盛庸諸人見他們相識,戒懼之心去了大半,一一出來相見。薛浩聽他們一個自稱“鎮山王”,一個自稱“賽伯溫”,心中不忿,道:“兩位如此能耐,可不知為朝廷立過什麼大功?”

二趙一聽此言,都是臉上一紅。要知說到“立功”二字,實是兩人生平最犯忌之事。他們雖一向“大有俠名”,但生不逢時,這立功報國之事,自來便做得不多,簡直可說不曾有過。

趙大向趙二打個眼色,趙二咳嗽一聲,道:“額,聽說宋兄弟要前往京師,不如我們便給他保駕護航,也算我們為朝廷盡一點綿力。”

趙大插嘴道:“不是保駕,老子願給你們探路。若有人要對宋兄弟不利,老子親自料理了他。”

說罷起身便即先行,恃文怎也攔他們不住。

薛浩向盛、宋兩人道:“此地不宜久留,不如邊走邊說。”

盛庸和恃文騎了各自坐騎在前並轡而行,眾人在後相隨,一路向南。

途中盛庸又再說起陳瑄之事。

原來李延獻計讓陳瑄取了高資港,獻於朱棣。陳瑄想到恃文對他有恩,不忍趕盡殺絕,便隻同意領本部兵馬歸降朱棣。

當夜三更,本該陳瑄部當值巡哨,陳瑄趁機命人大開水寨,乘船北行。曹芸睡夢中得到此訊,哪敢領兵追襲?忙派人關了寨門,以候援兵。港中人人驚惶,士氣大衰。

到得醜時,盛庸援兵趕到,軍心稍定。其時朱棣收了金麟、陳瑄兩部降軍,也已派人前來,怎奈浦子口在高資港上遊,盛庸一路放舟直下,順風順水,自比燕軍到得早些。領軍燕將譚忠見無機可乘,便引軍北返。

次日天明,朱棣派陳瑄引兵搦戰,又命葉青領軍在後接應。恃文忽道:“朱棣果然好手段。”盛庸愧道:“宋大人當真聰慧過人,一眼便看透了其中關竅,盛某一時著魔,確是栽在此事之上。”洪飛和身邊幾位近侍聽得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皺眉凝思。隻聽盛庸又娓娓續說下去。

當時盛庸見了陳瑄分外眼紅,自統大軍出戰。兩軍相接,南軍船上突發巨石,砸沉陳瑄軍戰船一艘。陳瑄大驚,向後便走。原來高資港中本有小型拋石機一部,盛庸命人拆卸後移到船中,此時拋石擊敵,果然威力驚人。

陳瑄敗走,盛庸下令追襲。兩軍相逐間,陳瑄軍又有兩艘小船被巨石擊沉。盛庸本要見好就收,突見葉青駕駛小船往來接應,一時間怒氣大發,不肯收兵,反更向北邊殺去。兩軍一追一趕,愈發北去。忽有軍士來報,高資港起火冒煙,不知出了何事。盛庸大驚,回首一望,果見高資港方向濃煙滾滾,似燃著極大的火勢。他哪敢再追,急忙下令後撤。薛浩見洪飛等人仍是一臉茫然,便道:“朱棣若使尋常的誘兵之計,盛將軍怎肯上當?他卻奸猾無比,派了葉、陳兩個家夥過來接戰。盛將軍正惱怒兩人引兵投敵,一見他們來到自然分外眼紅,這怒火一起,自然中了朱棣的奸計。”洪飛等人連連點頭,偷偷向恃文望去,目光中滿是敬佩之意,問道:“跟著如何了?”盛庸歎一口氣,續說下去。其時陳瑄、葉青急於在朱棣跟前立功,忙引軍追來。眾南軍以為退路已失,無心戀戰,被殺、投降者數百人。

盛庸所乘海船行速甚慢,好容易退入水寨,燕軍卻也隨了進來。盛庸一麵派人滅火,一麵自領兵將迎敵。南軍在岸,北軍在船,但南軍尚未列陣,故而誰也不占上風。隻是南軍因金麟、陳瑄降敵之事,士氣已自餒了,接敵之時,自然膽氣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