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環境探索實質上就是一個“知彼”的過程,即是了解和分析與生涯發展密切相關的周圍有關環境,包括家庭環境、組織環境、社會環境和經濟環境等。

有一句廣告詞非常經典:“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作為新時代的弄潮兒和主角的大學生們,從學校的“小舞台”到社會的“大舞台”,是否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如何在聚光燈下盡情地展示自己的才華和舞姿呢?對於這個“大舞台”自己又了解多少?俗話說,適者生存。因為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環境中,我們的成長與發展都與環境息息相關,所以,在製定個人的職業生涯規劃時,要分析環境的特點,環境的發展變化,自己與環境的關係,自己在特定環境中的地位,環境對自己提出的要求或挑戰以及環境對自己的有利條件與不利條件等。隻有對這些環境因素充分了解,才能做出與環境相適應的職業生涯規劃,才能做到在複雜的環境中避害趨利,使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得以發展與實現。

一、社會環境分析

所謂社會環境分析,就是通過對社會大環境的分析,來了解所在國家或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職業等方麵的發展方向,尋求各種發展機遇。社會環境對我們的職業生涯乃至人生發展都有重大影響作用。

不可否認,一個人的職業發展的決定因素中也有稱之為機遇的隨機性的成分,但完全任憑命運擺布的人畢竟是少數,多數人尤其是正處在一生當中黃金階段的大學生對自己未來發展能夠從內外因素理性分析,從而走向成功的職業生涯。

(一)政治環境

政治因素主要涉及國家的政治體製、方針、政策、政局等。政治和經濟是相互影響的,政治不僅影響到一國的經濟體製,而且影響著企業的組織體製,從而直接影響到個人的職業發展;政治製度和氛圍還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個人的追求,從而對職業發展產生影響。

(二)經濟環境

經濟環境是影響職業選擇和職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具體說來,經濟環境方麵的因素主要有:

1.經濟形勢因素

經濟形勢的變化對職業的影響是最為明顯又最為複雜的。當經濟處於蕭條時期,企業效益降低,對人力資源的需求減少,因而職業選擇和職業發展的機遇減少;當經濟處於高速發展時期,企業處於擴張階段,對人力資源需求量就會增加,職業選擇和職業發展的機遇就隨之增多。

2.經濟發展水平因素

在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地區,企業相對集中,優秀企業也會比較多,個人職業選擇的機遇就比較多,因而就有利於個人職業發展;反之,在經濟落後地區,個人職業選擇的機遇相對來說就比較少。

3.人們的收入水平因素

社會對人力資源的需求是一種派生的需求,當人們的收入水平提高時,對商品消費的需求會增加,企業擴大生產,從而增加對人力資源的需求,職業選擇和職業發展的機遇增多;相反,職業選擇和職業發展的機遇減少。

(三)社會文化環境

社會文化環境包括教育條件和水平、文化設施等。在良好的社會文化環境中,個人能夠受到良好的教育與熏陶,從而為職業發展打下更好的基礎。

社會文化是影響人們欲望、行為的基本因素。社會文化反映著個人的基本信念、價值觀和規範的變動。如果一個地區的人們崇尚職業的新奇性和變換性,那麼這個地區的人們在各個企業之間的變動頻率就會較高,如美國公民普遍喜歡市場的契約製度;如果人們追求工作的安全感和穩定性,那麼人力資源在各企業之間的流動就相對較少,如日本公民喜歡終身雇傭製。我國是一個大國,社會文化的複雜性決定個人職業選擇與職業發展要考慮工作所在地的文化因素,如我國沿海地區的人們可能喜歡與員工保持契約關係,而內地公民可能喜歡傳統的穩定的雇傭製度。

(四)教育環境

現代教育體製的改革,更多的年輕人能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機遇,使高學曆人才迅速增多,高素質人才的競爭將更為激烈。但另一方麵,我國教育體製改革忽略了職業技術教育,將來我們將麵臨技術工人匱乏的問題。因此,掌握一至兩項實用技術,成為高級藍領,也是不錯的職業選擇。

(五)職業環境

總體來說,我們現在麵臨一個非常好的宏觀環境,社會安定,政治穩定,經濟發展迅速,並與全球一體化接軌,法製建設不斷完善,文化繁榮自由,尖端技術、高新技術突飛猛進。因此,在這個大前提之下,我們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職業環境的變化。

所謂的職業環境,就是今後可能選擇的職業在社會大環境中的發展狀況、技術含量、社會地位、未來趨勢等。大學生需要了解當前熱點職業有哪些?發展前景怎樣?社會發展趨勢對所選職業有何要求?影響如何?這些問題都要詳細地分析。

據我國權威部門預測表明,隨著我國經濟與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今後幾年對專門人才的需求將有較大的變化。急需的人才和有前途的職業主要有以下10大種類。

(1)高新技術人才

以電子技術、生物工程、航天技術、海洋利用、新能源、新材料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的興起,是一批高科技人才研究、開發的結果。當代任何一個國家,要在高科技領域占據主導地位,必須擁有相當規模的傑出科學家,並使科學家隊伍平均年齡盡量接近“最佳年齡區”。

據權威調查統計,重大科學發現的最佳年齡峰值為37歲,最佳年齡區為25~45歲。可見高科技人才競爭的焦點是年輕科學家。目前我國已實施“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其目的就是使中青年拔尖人才脫穎而出。

高等學校中與高新技術相關的專業有電子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海洋科學、海洋技術、材料物理、材料化學、高分子材料與工程、熱能與動力工程、核工程與核技術、飛行器設計與工程、飛行器動力工程、飛行器製造工程、飛行器環境與生命保障工程等。

(2)信息技術人才

信息積累和傳播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基礎。在熒屏上縱橫東西南北、Internet跨洲連洋的今天,我們已經強烈地感受到信息時代的魅力,信息已成為人類最大的資源及財富。

信息服務業在中國已有20多年的發展曆史,但人員數量並不多。近年來信息服務業的發展速度很快,20世紀末全國信息服務企業有8萬多家,110多萬人。到2010年,我國從事信息服務所需人員將達700萬~900萬人。到2020年,我國將建成全球最大的信息服務網。

高等學校中與信息技術相關的專業有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微電子學、光信息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等。

(3)機電一體化專業人才

機電一體化已是當今世界機械工業技術和產品發展的主要趨向,也是我國機械工業發展的必由之路。然而,我國現有的機械專業人員的知識結構與當今機械工業的發展極不相稱。學機械專業的,對電子、自動控製技術懂得較少;學電子專業的,對機械專業知識掌握得也不多,不能將機械與電子進行有機的結合。在科學技術競爭激烈的21世紀,對我國機械行業40餘萬家企業而言,機電一體化專業人才就是保證其生存的“新鮮血液”。

高等學校中與機電一體化相關的專業有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材料成型及控製工程、過程裝備與控製工程、自動化、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等。

(4)農業科技人才

用世界上7%的耕地,養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這是中國目前農業的現狀。人口在增加,耕地卻在減少,中國人將來吃什麼,已是國內外普遍關心的一個重大問題。

為此,農業科學家們提出了發展我國農業的新思路,依靠現代科學技術,培養專業技術人才。因此,21世紀所需的農業科技人才,不是幾十萬,而是幾百萬。所需人才的專業門類,不僅包括傳統的農、林、畜、牧專業,而且還需大量的生物工程、海洋養殖耕作等現代化的新型專業。

與農業科技相關的專業和職業有:農學、園藝、植物保護、茶學、草業科學、林學、森林資源保護與遊憩、野生動物與自然保護區管理、動物科學、蠶學、動物醫學、水產養殖學、海洋漁業科學與技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