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原始章 把握人生成敗榮辱之根本(1)(1 / 3)

人生在世,以什麼作為根本?黃石公認為:天道、德行、仁愛、正義、禮製,即為做人、處世的根本所在。這五者也是中國人文思想呶最高境界。人生成敗榮辱,說到底就是對這五個方麵的把握。

立身成名的修養

【原典】

夫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

注曰:“離而用之則有五,合而渾之則為一;一之所以貫五,五所以衍一”

王氏曰:“此五件是教人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若肯一件件依著行,乃立身、成名之根本。”

【解讀】

道、德、仁、義、禮,看似五種不同的道德標準,其實在指導做人上,是合而為一的,一個健全的人應該同時具備這五種美德,所以儒家說“立人之道,曰仁,曰義”。它是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本所在,也是人生最大的謀略。

有些現代人對古代道、德、仁、義、禮這些精神因素不以為然,認為對今天的生活沒有什麼實際的意義。可是人們想過沒有,為什麼中國社會綿綿五千年不絕?其實奧秘就在中國道、德、仁、義、禮的文化之中。

中國文化有一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自我激勵、自我完善”,目的就是追求人生的不朽。於是儒家講立德、立功、立言,民間講祖宗崇拜,道家講“長生久視”。那麼什麼才是不朽呢?簡單地說,隻要精神永存、圓滿,即為不朽。

在中國人看來,“精神”並不是虛無的,而是某種有質有形的東西,具有超乎我們想象的能量。這種思想從儒家提倡“仁者無敵”,到今天“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一以貫之。如何才能獲得這種能量呢?中國人又提出了以“內省”為主的自我修養,並將道、德、仁、義、禮五德作為日常修養的五個具體標準。

試想,如果一個民族的大多數人都在自覺追求精神的不斷自我完善,這個民族肯定會在曆史的長河中綿綿長久。

【活學活用】

有一點自省的精神

孔子的學生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是:“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替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往來是否誠實呢?老師傳授我的學業是否複習了呢?”曾子學習勤奮,很快便有所成就。為養活父母,曾子曾經在莒地為官,而後他又收徒講學。據《孟子》記載,他的弟子有七十多人,著名的軍事家吳起就是他的學生。

我們在這裏要探討的不是曾子自省的內容:為人謀是否忠,與朋友交是否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已掌握,而是探討其“一日三省吾身”的自省精神。追求外在成功也罷,精神為外物所累也罷,無論何時自省精神顯得尤為難能可貴。

“一日三省吾身”,這句話所體現出來的自律精神,是每一個有誌於做有“檔次”的人,並成就一番事業者所必須學習的。做不到這一點,“道、德、仁、義、禮”也就無從談起。

明代的張瀚在《鬆窗夢語》中有這樣一段記錄:

張瀚初任禦史的時候,有一次,他去參見都台長官王廷相,王廷相就給張瀚講了一則乘轎見聞。說他某一天乘轎進城辦事時,不巧遇上了雨。而其中有一個轎夫剛好穿了雙新鞋,他開始時小心翼翼地循著幹淨的路麵走,後來轎夫一不小心,踩進泥水坑裏,此後他就再也不顧惜自己的鞋了。王廷相最後總結說:“處世立身的道理,也是一樣的啊。隻要你一不小心,犯了錯誤,那麼以後你就再也不會有所顧忌了。所以,常常檢點約束自己,是一個人必修的功課。”張瀚聽了這些話,十分佩服王廷相的高論,終身不敢忘記。

這個曆史故事告訴我們,人一旦“踩進泥水坑”,心裏往往就放鬆了戒備。反正“鞋已經髒了”,一次是髒,兩次也是髒,於是便有了慣性,從此便“不複顧惜”了。有些人,起先在工作中兢兢業業,廉潔奉公,偶然一不小心踩進“泥坑”,經不住酒綠燈紅的誘惑,便從此放棄了自己的操守。這都是因為不能事先防範而造成的惡果。

不慎而始,而禍其終,這道理誰都明白,但要做到一直“不濕”,似乎也很難。一些人為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會設置種種陷阱,包括利用“糖衣炮彈”來百般誘惑,讓你“濕鞋”。

【智慧金言】

世界充滿了誘惑,有時候,僅僅依靠人自身的意誌作抵抗是不夠的。由於“病毒”的無孔不入,所以必須經常性地給自己打“預防針”,並且應隨著“病毒”的升級而更新換代。其實,大多數人缺少的也正是這一種自我省察和約束的精神。讓自己做到這一點,為自己的做人做事打造好優良的“軟裝備”,就等於邁出了超越一般人的了不起的一步。

遵循人的最高法則——道

【原典】

道者,人之所蹈,使萬物不知其所由。

注曰:“道之衣被萬物,廣矣,大矣。一動息,一語默,一出處,一飲食。大而八荒之表,小而芒芥之內,何適而非道也?仁不足以名,故仁者見之謂之仁:智不足以盡,故智者見之謂之智;百姓不足以見,故日用而不知、也。”

王氏曰:“天有晝夜,歲分四時。春和、夏熱、秋涼、冬寒;日月往來,生長萬物,是天理自然之道。容納百川,不擇淨穢。春生、夏長、秋盛、冬衰,萬物榮枯各得所宜,是地利自然之道。人生天、地、君、臣之義,父子之親,夫婦之別,朋友之信,若能上順天時,下察地利,成就萬物,是人事自然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