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領受修身智慧(1)(1 / 3)

“仁”者為人

“仁”是儒家哲學的核心內容。

古訓說:“仁者人也”。什麼是“仁”,什麼樣的人可以稱之為“仁者”?為什麼我們要恪遵“仁”的儒家智慧呢?我們可以看看徐複觀先生的解釋。徐先生在其文中,通過多方論述以後寫道:“《論語》的仁的第一義是一個人麵對自己而要求自己能真正成為一個人的自覺自反。真能自覺自反的人便會有真正的責任感。有真正的責任感,便會產生無限向上之心。凡此,都是《論語》中仁字的含義。”所以,在徐先生看來,“仁”是一個人的“自覺自反”,是“有真正的責任感”,是因此而產生的“無限向上之心。”

讀到此時,我們的腦海中不由得會浮現出《西遊記》中的兩個形象:孫悟空與唐三藏。

這裏要說的是,孫悟空與唐三藏並不是典型的、完美的“仁者”形象,他們各自展現的,是“仁者”的內涵之一,即:從孫悟空身上,我們更多的感受到的是他的“對己的責任感”,也就是無限向上之心。而唐三藏向我們展示的則是更為典型的“對人的責任感”,即對人無私的愛。

孫悟空一路向西保護唐僧取經,一路降妖捉怪,一路成就了自己的“鬥戰勝佛”;唐僧一路艱難跋涉,一路愈行信念愈堅,一路頂禮膜拜佛祖,終於求取到了普濟眾生的三藏真經,成就了自己的旃檀功德佛。

在第一回“靈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中,孫悟空帶領群猴發現了水簾洞,被拜為王,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突然一日,心生煩惱,於是辭別眾猴,去尋長生不老的妙方。這是孫悟空自己反省的開始。在第二回“悟徹菩提真妙理斷魔歸本合元神”中,孫悟空跟隨須菩提祖師及其門徒修習灑掃應對、言語禮節,修煉心性,領悟祖師妙音,成為自覺的人。在第四回“官封弼馬心何足名注齊天意未寧”中。孫悟空不滿意“弼馬瘟”的小官,向玉帝索封了“齊天大聖”的美稱。並因為未得到參加蟠桃會的邀請,大鬧天宮。這一切,都表現了孫悟空強烈的自尊要求,顯示出孫悟空已經成為一個理性的個體存在者。這是其作為理性個體的人,具有了無限向上之心的初步展現。

在保護唐僧取經的西行途中,孫悟空更是從不服輸,從不氣餒,總是想盡辦法,降妖捉怪,表現出積極向上的樂觀和無畏。無論孫悟空被誤解驅逐,還是身遭痛楚。最終,還是須得孫悟空解救危難,保護取經人得以西行。

與孫悟空的樂觀和無畏相比較,唐僧則更多的表現出了對人的無私之愛,即仁者的“對人的責任感”。雖然這種無私之愛有時給他帶來的並非幸福而是災難。但愛人之心本身是可貴的,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例如,在第二十七回“屍魔三戲唐三藏聖僧恨逐美猴王”中,唐僧肉眼凡胎,不能分辨白骨精的能言善變,誤認為孫悟空三次殺害無辜,一氣之下,驅走美猴王,結果自己無人保護,落入妖魔手中,險些喪命。在第四十二回“大聖殷勤拜南海觀音慈善縛紅孩”一回中,唐僧同樣一片愛心救助落難兒童,結果也險些成為紅孩兒的口中美食。但無論如何,唐僧對他人的無私愛心,由此可見一斑。這裏,我們不能過分責難唐僧,作為凡人,他不能辨別妖魔鬼怪,不能分辨偽裝後的真假善惡,是可以諒解的。

在廣大讀者心中,孫悟空和唐僧的形象令人喜愛。原因何在?也許,孫悟空的勇敢無畏、“強者為尊應讓我,英雄隻此敢爭先”的英勇形象,唐僧慈善仁愛、和藹可親的長者風範,不啻為其中的主要原因。殊不知,他們的這種形象特點傳遞給讀者的,正是儒家聖哲的核心內容,即:“仁者”的風範和特征。這也正是我們現代人所應追求和具有的美德之一。

自從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第一個提出“人是什麼”的問題開始,人類開始了對自己的反省。從“人是什麼”的疑問,到“仁者人也”的擔當,我們追隨著哲人的不斷思考,使自己成為了文明社會中的一員。富有智慧和才能,依此走過一個成功而輝煌的人生曆程,這正是在當代社會中,我們每個有理想、有追求的生命個體對自己人生的美麗期望。如何實現這一美麗的人生期盼呢?

在此,儒家聖哲以“仁”為準的,向我們昭示了讓個體人生走向成功的智慧選擇,而《西遊記》中的孫悟空和唐僧,則給我們做了具體的、形象地說明。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所追求儒家智慧——“仁”,不應該單純是孫悟空的積極向上,更不應該隻是唐僧的純真善良,這裏的“仁”,應該是綜合孫悟空的勇敢向上與唐僧的充滿愛心為一體的“仁”。隻有如此,才算成就了真正的“仁”,也才算真正達到了儒家“仁者為人”的完美境界。“仁者人也”,這句看似平淡而淺顯的表述,其實蘊涵著無盡的哲理和內涵。

從我們發現自己有不足之處或未知領域,有一種自覺的對人生生存和追求的思考,到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和理想,可以說,就是成仁過程中的“自覺自反”階段,有意識的思考關於自己,反省自己,甚至反思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此時的你,已經從一個單純的生命存在個體,上升到了一個具有理性思索的“人”的高度,與隻是生存著而沒有思索的生命個體有了本質的區別。這是讓你走向成熟,邁向成功的關鍵一步,因為,你已經在為實現你自己的生存意義開始努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