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慈的父親
出身貧寒,隻粗
識幾個字,根本
不懂文學;而母
親又近似文盲。
沒有人從小向他
灌輸詩歌的韻律
和音樂的節拍,
但馬廄附近是一
片鬱鬱蔥蔥的牧場。
童年時代的濟慈,喜歡在牧場上流連玩耍,觀看大自然用
它那絢麗多彩的畫筆給天地萬物繪下的種種顏色,聆聽百烏
悠揚悅耳的啼鳴。
童年時代的濟慈沒有讀過印刷的書,卻飽覽了大自然展
現在他麵前的畫卷;沒有聽過在樂器上彈奏出來的樂曲,卻飽
聞了風兒在宇宙間叩起的種種音響。優美的自然環境陶冶了
這位未來詩人的性情,豐富了他的想象,在他幼小的心靈中,
留下了美的印象,美的魅力和美的感召。
1804年4月5日,濟慈的父親在從學校探望孩子回家的
途中墜馬身亡。1810年,濟慈的母親又因肺癆去世。濟慈的身
心受到了嚴重的打擊,同時深深地感到了自己的責任,因為在
這世上除年邁的外婆和年幼的弟弟妹妹以外,他再也沒有別
的親人了。他是這個家庭中年紀最大的男人。一夜之間,他仿
佛成了個大人。其實,他當時還不到15歲。
從此,往日喜歡在運動場上奔波的濟慈,一下子成了書
呆子,他整天埋在書堆裏,甚至不走出教室一步。濟慈最喜歡
讀詩,同時對音樂也有一種特殊的愛好。每當校長克拉克夜
晚在樓上彈鋼琴時,濟慈就躺在床上,睜大眼睛,靜靜地聽
著。這時,誰要是打擾了他,他就會很生氣。校長克拉克先生
也注意到了這個情況。他知道濟慈新近喪母,但想不到這一
沉重的打擊竟使這個豪放不羈的頑童成了一個孜孜不倦的
讀書人。
濟慈差不多把所有的時間都放在讀書上,即使是吃飯,也
要捧著一本書,邊吃邊讀。
清晨,他早早地來到教室,課外活動時間和節假日也獨自
躲在教室或寢室裏埋頭讀書。不多久,他竟讀完了學校圖書館
裏的全部藏書。
濟慈所讀之書,包羅萬象,無所不涉。從曆史、地理、哲學、
社會學,到希臘羅馬神話、荷馬史詩、莎士比亞,他統統瀏覽了
一遍。文學之窗向他洞開了。通過這個窗口,濟慈看到了一個
五光十色的奇異世界。在他後來的作品中,濟慈喜歡拿“洞開
的窗口”作為比喻,說明人不應該禁錮在自己生活的小圈子
裏,而應該通過書本,擴大視野,尋找廣袤的世界。
與此同時,濟慈還刻苦攻讀拉丁文和法文,並試著翻譯古
羅馬詩人維吉爾的史詩《埃涅阿斯記》。也就是從這個時候起,
他開始接觸當時的進步作家李·亨特主辦的《檢察者》雜誌,受
到了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影響。
後來,因環境所迫,濟慈開始學醫。可是即使如此,他也絲毫
沒有放棄過讀書的愛好。在他心裏,文學始終是一塊神聖的領
地。中途,他一直嚐試著寫一些詩歌。直到他唯一的外婆去世,兄
妹們也各自為生活奔波去了。寂寞的濟慈才全身心地投入到寫
作中去。就這樣,他終於邁出了走向詩歌成功之路的第一步。
苦難總是被世人視為洪水猛獸,唯恐避之不及。然而從另一個角
度來看,苦難卻是一所最好的學校,它能磨煉一個人的意誌,增強他
的毅力。穿越苦難,堅強的人們往往就是浴火重生,前途不可估量。
如果你身在苦難中,卻隻是一味地怨天尤人或者逃避,那麼很遺憾,
你錯過了最好的教育,你得到的將比苦難本身更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