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苦大師以“燃木刀法”與修羅王李兵道的“破軍刀法”交戰近百餘招難分上下,眾多觀戰武林人士看的心潮澎湃,大呼過癮。之前的比試已經令大家大開眼界,但直到見到了場間兩人的比鬥,所有人才意識到這才是真正兩派之間的巔峰對決,很多人不由期待緊隨其後的比試,因為用不了多長時間玄慈方丈這位“伏虎羅漢”就要下場了。
當場間兩人交手至百招,不知是否是默契使然,兩人同時抽身罷手,兩位一流上品高手大汗淋漓,如淋了一場大雨,身上衣衫已經濕透,喘息更是粗重,更加令人側目的是雙方武器布滿鈍口,兩件上好兵刃已經是廢了。
許多跟少林交好的江湖人士目光落在玄苦大師身上一臉凝重,大家都知玄苦大師一向苦研佛法,卻未真正意識到他的武功與佛法一般精深,於此同時,很多人看向修羅王的目光比之玄苦還要鄭重三分,不要忘記玄苦大師施展的“燃木刀法”可是一流武學,修羅王以二流武學“破軍刀法”應對百餘招不分上下,更令人側目心驚。
“玄苦大師刀法精湛,李某人佩服萬分,此戰平局如何?”李兵道抱拳說道,他此時對玄苦敬重萬分。
他一生練刀,自入明教雖說不經常下山行走,但對江湖上的刀法大家多有注意,也曾挑戰不少人,但在他心中多是徒有虛名之輩,自三年前明教複出,他出手不過寥寥數次,挑戰的也都是名頭響亮的刀法宗師,可惜沒人能夠令他酣暢一戰,他雖未自傲的在刀道上一絕騎塵,但也不得不對天下練刀者感到失望。
他今日本可不戰,知道玄苦大師一生精修“燃木刀法”,看到前麵比試技癢難耐,於是出場挑戰,此時他心中痛快難以言喻,甚至將玄苦視為知己,自此在刀道上再不寂寞。
當然了他心中亦是有些失望,因為玄苦年事已高,若是能夠與他差不多年紀,這將令他更加歡喜。
玄苦握著鋼刀的手略微有輕輕顫抖,並不明顯,常人難以察覺,聽到李兵道發自肺腑的誇獎,心中並未起波瀾,不過心中亦是開心,他自練刀數十年,此戰最是痛快,哪怕身體已經疲累至極亦是毫不在意,甚至禪心稍動,心生豪邁之情。
“李施主以破軍刀法與貧僧比鬥,算是貧僧占了便宜,此戰當為施主勝出才對。”玄苦合掌真誠道。
眾人聞言大是意外,少林與明教的比鬥本就不樂觀,玄苦認輸豈不更加令少林士氣低落?當然了玄苦說的也是事實,眾人不得不承認,不過比鬥這種事情是不能以武學強弱來論的,要真是如此以後也不用比了,誰的武學高明誰贏算了,那大理段晟豈不天下無敵了?
高台上的少林諸僧也是被玄苦的話說的一愣,不過並未有異議,一來是大家敬重玄苦,二來玄苦從不打妄語,此話絕非空穴來風。
這句話的意思所有人都看不明白,但唯獨李兵道聽得懂,因為李兵道的兵刃此時看上去無恙,實際上已經滾燙,若是有人用手摸上一下必被燙傷,兩人招式沒有分出勝負,但在內力上的較量,李兵道勝出一籌,更關鍵的是此乃比鬥而非生死相向,若要分個生死,玄苦自問勝算渺茫,至於自己認輸會不會有損少林威望,玄苦並未太過在意?少林寺難道是以武藝高強,持強自傲才傲視武林?若真是如此,“泰山北鬥”四個字不要也罷。
少林武學乃強身健體,鏟奸除惡,若為了爭強好勝,這武不學也罷。
“此言差矣,你我交手雖本意有勝負之分,但不打不相識,勝負之言莫要在言,將來有機會我還會再來向大師請教。”李兵道語氣豪邁而真摯的說道。
李兵道態度堅決,玄苦也不在謙讓,道了聲謝,邀請將來有機會來少林做客,坐而論道,隨即返回高台,隻不過他與李兵道交手消耗太大,一抬腳便有些踉蹌,雖不明顯,卻被一臉關切的愛徒蕭峰見到,蕭峰身子一躍來到玄苦身邊攙扶著玄苦行到眾師兄弟身邊。
玄苦雖未受傷,但極為疲累,告辭返回禪房休息,眾師兄弟合掌相送,玄慈看著玄苦,目光複雜,腦海中響起師傅當年的話語。
“論武學天賦玄苦不如你,但論佛性,少林寺有玄苦幸亦。”
阿彌陀佛。
玄慈合掌鄭重向玄苦道:“師弟辛苦了。”
“真正辛苦的是師兄。”玄苦微笑道,隨即在蕭峰的攙扶下進了寺內,段晟目送而去,對玄苦敬重至極。
玄苦不重勝負,不重生死,唯重於情,原文當中玄苦真的是被蕭遠山殺死的麼?不見得,最終導致他身亡的是他誤會是蕭峰愛徒向他出手悲痛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