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白衣客白馬行古道 醉酒人醉改舊詞(1 / 2)

月色如酒,濃濃一片灑向大地。

雖已入深夜,但濃濃的月光將世界照得一片光亮。

蜿蜒曲折的盤山小路上,一人一馬正艱難地走著。馬是白馬,人是白衣人。那馬甚高,而且瘦得出奇,兩邊的肋骨根根看得分明,四肢顫顫巍巍,走路左右搖晃得厲害,似乎隨時都可能倒下,再也立不起來。馬身雖然左右搖晃得厲害,那馬背上的人卻坐得紋絲不動,身體猶如那牆頭上隨風兩邊倒的野草,馬身往左,他的身子便跟著往左,馬身往右,那身子便跟著往右。伴著這一左一右搖晃的節奏,騎馬之人的腦袋也悠悠地晃著,嘴裏輕輕地哼著小調。聲音很低,卻字字清晰可辨:

“天淨沙……”

從聲音判斷,騎馬之人應正值壯年,估計在三十歲左右。透過薄薄的月光,可見那白色長衫下的腰背結實而瘦削,四肢勻稱而修長。可是讓人吃驚的是那白衣人居然滿頭銀發,在月光的照射下泛著絲絲銀光。少白頭古來有之,但像他這般年紀卻頭發白得找不出一根黑發的,實屬罕見。

那白衣人又繼續吟道:“秋思……”

這《天淨沙。秋思》乃是非常出名的一曲越調,係元人馬東籬致遠所作。這詞雖然悲切,但意境幽遠,雖是寫天涯流浪之人的寂寞之情,但寂寞乃人人皆有之情,因而此詞流傳甚廣,無論是侯門閨秀還是鄉野村婦,無論花甲老人還是垂髫少兒,都能哼上幾句。其實這馬東籬原是劇作家,而非詞人,其一生著作頗豐。後人將其與關漢卿、鄭德輝以及白仁甫同列“元曲四大家”,與另三人皆有傳世名曲不同,馬東籬為後人廣為傳頌的不是其早年講述昭君出塞的《破幽夢孤雁漢宮秋》,也不是後來書寫白樂天與青樓女子裴興奴悲歡離合的《江州司馬青山淚》,反倒是這一首淒淒慘慘戚戚的《天淨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這詞篇幅很短,不過區區二十八字,卻十分形象生動地勾勒了“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等諸多不同景物。各景物單獨看來,毫無新奇之處,若將諸景組合在一起,便成了一副極美的圖畫。詞尾“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兩句更是點睛之筆,那種漂泊天涯,四處為家的滄桑與無奈令聽者無不動容。

可是那白衣人接下來所吟唱的似乎與馬東籬的原作不甚相同。君請聽:

“枯藤樹老人昏鴉,

小橋西流水人家。

瘦西古道夕陽下,

馬斷腸風在天涯。”

仔細聽來,這白衣人所唱得與馬東籬的原作雖然內容不同,卻也是二十八個字,而且二十八個字字字相同,隻是順序位置有所改變。原本是一首句子長短不一的詞作,經白衣人這麼一改,成了一首對仗工整的七言絕句。修改後的絕句雖然形式、韻律都符合規則,但內容有些讓人摸不著頭腦。再看那白衣人手中拿著一隻酒葫蘆,邊吟詩邊不時地喝幾口。莫非這白衣人是喝醉了,頭腦不清醒,念錯了詞,又或許是另有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