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修身箴言(1)(1 / 3)

仕途坎坷,重在自愛

原文

我朝立賢無方,用惟其才。高門貴胄,世受國恩,目染耳濡,蚤嫻吏治所慮。生長華貴,止知富貴吾所自有,當目凜象齒焚身之戒,力求無替家聲。至寒愴之士,科第起家,視白首窮經者遭逢天壞,豈可遽舍所學同於猾吏之為?若乃進以他途,尤必自問可用於時而後求為時用,何致一登仕途即不自愛。即為牧令,皆有廉有俸,有自然之利,無論美缺,即缺甚不堪,總勝舌耕糊口,盡心為之尚恐未能稱職。有孤民望如複,民以生重,負設官之義,鬼神鑒之矣。昔孫西林先生含中官浙藩時,常祿之外,不名一錢。或勸為子孫地。曰吾未見紅頂官兒孫至於行乞。如其行乞,則祖宗之咎也。聞者至今誦之。

譯文

我們大清國使用賢才並沒有局限,隻要有本事就加以重用。王公貴族子弟,世世代代享受皇家恩澤,耳濡目染,很早就熟知官場的各種事情。出身華貴的世襲子弟,生來覺得富貴是我應有的。應當自覺震懾於象齒之焚的訓誡,盡力使自己的言行不致辱沒門風。至於貧窮的讀書人,依靠苦讀借助科舉起家,與那些白首窮經而功名全無的讀書人比較已經幸運是萬分了;又怎麼能馬上放棄自己的修養與貪婪狡猾的胥吏同流合汙呢?如果進入了其它行業,也必須自問能否為時世所用,而後謀求得到重用,施展才華,為什麼一旦登上仕途就開始不自愛了呢?既然已經任為一方牧令,既有官俸和養廉錢,還有一些自然可得的利益,無論差使好壞,即使是最差勁的,也總比在鄉下私塾中教幾個學生糊口要強得多。哪怕竭盡所能也依然會擔心工作是否稱職。處身孤苦的老百姓寄望得到救助,治內民眾也以身家性命相托,如果昧了良心,有負百姓希望,違背了國家設立官職的道義,那麼鬼神都不會答應。從前孫西林(字含中)先生在浙江做官時,在正常的官薪之外,一分錢都不取。有人勸他為子孫置買土地。他說:“我沒有看到過紅頂官員的兒孫淪落到當乞丐的地步。如果真到了這個地步,那就是他祖宗的過錯。”這幾句話,到現在人們還廣為傳誦。

活學活用

莊子主張要達到一種超脫世俗事務和規範的“定”的心理境界,也就是說修成一種視富貴榮華、金錢名利為身外之物的心態。在這些東西麵前心誌堅定,視之為過眼煙雲,則能克服、擺脫和超越哀樂之情、利害之欲的誘惑與羈絆,這對於人生實踐的指導意義無疑是積極、有效的。

而人隻要具備“靜”的心態,“定”的境界,就定能去掉貪欲,即使身處權勢、金錢、富貴、名望圈中也能潔身自好,即使飲“貪泉之水”也不會生“貪婪”之心。魏晉時期有一位名叫吳隱之的官員,就是飲貪泉而不生貪心的典型代表。

吳隱之,字處默,濮陽郡鄄城縣人。年輕時就孤高獨立、操守清廉。他人仕幾十年,諸多將相公卿仿佛走馬燈一般起落浮沉,來去匆匆,連皇帝也換了好幾個。而他卻一直身居要職,並且步步高升。許多人都認為他是吉星高照,官運亨通,其實他除勤政愛民之外,還做到了戒除貪欲,恪守操行。

在晉隆安之年,朝廷選任吳隱之為龍驤將軍、廣州刺史。魏晉時代的廣州,管轄區域相當於現在兩廣的絕大部分地區,北有五嶺,南臨大海,山清水秀,終年佳果不絕,所產南珠等各種珍寶更是馳名中外。

吳隱之攜家小、部屬,赴廣州上任,一路跋山涉水,風餐露宿,這一日抵達離廣州二十裏的石門。石門下有一泓泉水,據說凡是飲過此泉水的人,無不陡起貪念,故名之曰“貪泉”。貪泉臭名昭著,無人不知,當地居民又添油加醋,隻要喝過一滴貪泉的水,哪怕是得道高僧或者仙道,也一樣會心生貪念。路人傳言,神乎其神,自命清高的過客猶恐避之不及,生怕玷汙了自己的清名;利欲熏心之徒也假裝正人君子,一提起貪泉便掩耳捂鼻。一般人都認為嶺南貪汙成風,這“風”源便是貪泉。吳隱之不信邪,他對親人說:“不見可欲,使心不亂。嶺南官吏喪失清操其真正原因,我已經明白了。”於是,他走到貪泉旁邊,舀起一杯泉水喝了下去,就仿佛是在酌飲美酒一般。吳隱之喝完咂咂嘴,除了甘甜可口之外,也沒有什麼異樣的感覺。隱之微微一笑,當即賦詩曰:

古人雲此水,一歃懷千金。

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

全詩大意是:古人說這泉水,隻要沾唇一口就會頓生貪念,要得千金。假如伯夷叔齊來到這裏,恐怕不管怎樣大飲特飲,他們那清廉之心,也絕不會改變一毫一分!其實人貪與不貪,不在於喝過或沒喝過“貪泉”水,而在於自己的思想品質和道德情操。

果然,吳隱之在廣州任職期間一塵不染,比以往更加清廉。雖然廣州物產豐富,可他平常吃的不過是些平常的蔬菜和幹魚,帷帳、用具、衣服等也都十分樸素。開始有些人還以為他是故意裝裝樣子,以顯示自己的儉樸。不過時間一長,就發現他生活本就儉樸,並不是故意做給他人看的。

由於吳隱之以身作則為官清廉,廣州地區的貪汙陋習也因此大為改觀。朝廷為嘉獎吳隱之的廉潔克己、改變風氣,進號其為前將軍。吳隱之不僅自己廉潔奉公,而且嚴格要求妻兒亦要節儉清廉,其感人事跡不勝枚舉,隻說一件便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