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忘卻的記憶 1.青春在風雲際會中(1 / 3)

無法忘卻的記憶 1.青春在風雲際會中

我出身貧寒,沒有受過完整的教育,二十三歲時,就到李宗仁幕下,擔任秘書工作,並參與政治機密,我之所以有此機遇,固由於當時風雲際會,也因為我從小飽經風霜的艱苦生活鍛煉,屢遭挫折、久曆坎坷、矢誌不渝的精神,養成了履險如夷、堅忍不拔的性格。我能有今日,是經過了勤奮學習和長期艱苦奮鬥的曆程。

家境貧寒 半耕半讀

一九〇八年八月二十二日,我出生於廣西賓陽縣大橋程村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父親程式德是殘疾人,不良於行,不能幹農活,改業木工為鄉人修理家具、幹零活謀生;母親曾氏是個文盲,生育子女五人。我是長子,另有兩個弟弟和一個姐一個妹。雖營養不良、體弱多病,但由於家中缺少勞動力,從七歲起,我便挑起家庭重擔,半耕半讀,農忙時掌犁耙,耕耘家裏畝多水旱田,農閑時則到鄰村深井巷念私塾,從《三字經》到《孟子》等,順道還叫賣點小商品。後來到賓陽縣城讀高等小學。一九二一年因粵軍入桂討伐陸榮廷而輟學。一年後入黃村師範讀了兩年,便在本村馬潭小學教了兩年書。正是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吧。

一技之長 寫得好字

我並無他長,隻是寫得一筆好字。從十歲起,便替兩岸、太山兩村鄉親寫春聯,包辦村裏一切紅白喜事,因此頗受鄉裏所重視,稱為可以培植之人才。

我有一個嗜好,便是喜愛看書,嗜書如命,我曾從深井村的表哥龍奇秀那裏借來了《幼學瓊林》、隋唐小說,孜孜不倦地閱讀,愛不釋手,如獲至寶。為了適應鄉親所需,開始學習應用文,如訃告、祭文、喜聯之類,怎樣擇詞選句,平時總留心琢磨思考,默記一些成語,以期在下筆時寫得更快更好。

考得司書 從軍北伐

一九二六年九月,賓陽縣城駐軍——國民革命軍第七軍補充第二團出了告示,要招考四名司書,我便去報名應試。揭榜時,被取為第一名,我被分派到第一營第四連工作。不久,即從廣西出發,前往湘鄂,實際上,那時李宗仁所率的第七軍主力,已經打到武昌城下了。我那時年僅十八歲,走出農村,初見世麵。從一九二六年到一九二八年,我所屬的這個連換了三個連長。我的職務從文書上士升司務長。這個差事很辛苦,在大江南北作戰時,一麵要為連隊找宿營地,一麵要為連隊采購給養,此外,還要為上級寫報告和抄錄上級發下來的通報和命令,一身數職。在一九二七年“龍潭戰役”中,我瘦得幾乎變了形。

一年三升 歎為奇遇

一九二九年秋到一九三〇年,在這一年中,我變換了三次工作,每變換一次,都晉升一級,最後調到李宗仁那裏工作,推其緣故,僅長於寫八行書而已(在舊中國,給人寫應酬信,號稱“八行”)。

一九二九年夏,李宗仁從高峰跌到低穀,他從“蔣桂戰爭”中失敗,逃到越南,蔣介石叫李明瑞(1896—1931,廣西北流人,北伐戰爭時,任國民革命軍第七軍旅長、師長。1929年任國民黨政府廣西綏靖司令。1930年參加領導龍州起義。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七、第八軍總指揮,河西部隊總指揮,紅七軍軍長。1931年4月率紅七軍進入中央根據地,參加了第二、第三次反“圍剿”戰鬥。1931年10月,在江西於都被“左”傾冒險主義者錯殺。)回廣西收拾桂局,我所屬的團隊也隨李明瑞回到南寧。有一天,我從報上看到李明瑞新任的廣西編遣分區特派員辦事處,招考書記,我又報名考上了,於是跟李明瑞辦事,但我並見不到李,隻同我的軍事處長鍾毅打交道。是年十月末,李明瑞又反蔣,隻兩星期就失敗了。後來李退到百色,在中共中央代表鄧小平同誌的領導下,參加了百色起義,走上了一條革命的道路。

於是我便失業了。幸而得了一位同事的介紹去桂平製彈廠當秘書,廠長賴瑞麟公私函件,悉以委之。時因李明瑞離開南寧,廣西將領一致歡迎李宗仁從海外回桂複職,李自任護黨救國軍第八路總司令,黃紹竑(1895—1966,廣西容縣人,字季寬。新桂係早期重要首領之一。曾任討陸(榮廷)軍總指揮、廣西省政府主席兼任桂軍軍長、國民黨政府內務部部長、浙江省和湖南省政府主席。抗日戰爭初期任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1947年任監察院副院長。1949年為國民黨政府和平談判代表團成員。建國後,任政務院政務委員、全國人大常務委員、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常務委員。)為副總司令,白崇禧為前敵總指揮,一切從頭做起。總部軍械處初建,處長陳桂拿一份報告給李宗仁批閱,時適白崇禧在旁邊,看了這份報告,不禁皺起眉頭,摸著他的光頭對陳桂說:怎麼不設法調一個文理精通的人到你們軍械處來處理文書工作?陳一氣之下,就立刻把我從桂平製彈廠調到軍械處當處員,不久當科長。因陳看到我替賴瑞麟寫給他的信件,十分欣賞,從此,我進入了李宗仁的總司令部。這是我走向權力邊緣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