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言以浮中沉。分別五髒也。言脈在人肌肉之中。輕按即見為浮。浮為在外屬陽。心肺應之。浮而大散。其應在心。浮而短澀。其應在肺。重按乃見為沉。沉為在裏屬陰。肝腎應之。牢而長者弦之象。屬肝經。濡而實者滑之象。屬腎經。

脾者中州。故其脈在中是陰陽適中之地也。此以沉診肝腎浮診心肺中診脾胃取配之義。亦多方矣。

春脈弦。夏脈鉤。秋脈毛。冬脈石。四時皆以胃氣為本。四時之變病。死生之要會也。

鉤即洪。毛即浮。石即沉也。胃氣見於脈。乃和緩之象。言弦鉤毛石。各見和緩為有胃氣四時之變。謂太過不及。

不得胃氣。則可以知其病矣。此詳言五髒四時之主脈。而又歸本於胃氣近代三指禪脈訣。以緩脈為綱誠能知胃氣為本之旨學人可以一覽。

數者腑也。遲者髒也。諸陽為熱。諸陰為寒數則為熱遲則為寒。

腑屬陽。故數脈當應腑髒屬陰。故遲脈當應髒數則為熱。諸陽主氣也。遲則為寒。諸陰主氣也。夫以遲數分髒腑。

此未盡然。而數則為熱。遲則為寒。蓋有一定不易者。脈之跳動。出於心血之起落。屬脈管中。血之所主。心主火。血虛火少。則動遲血多火旺則動速又凡脈之粗大細虛皆脈管中事。當與遲數同斷。脈法。要辨脈管內是血分脈管外。是氣分則延醫自有分別。

浮者陽也。滑者陽也。長者陽也。沉者陰也。短者陰也。澀者陰也。各以其經所在。名病順逆也。

浮滑長為陽。沉短澀為陰。據此治病。已得其要。又再分各經以定順逆。如腎脈宜沉而反浮。心脈宜浮而反沉則為逆既明脈之定象。又言脈無定體。因經而分順逆。其法最細。西醫但知脈是血管。而不知氣附脈行。血管外。即氣道也。

西醫雲。脈外有膜。名脈鞘。光滑而薄。分數層。中有小孔。如篩。按此即附脈行之氣孔也。脈管隻是一條。動則俱動。

故遲數無部位之分。氣則上下異。其輕重也。故浮沉有三部之別從此類推而氣管血管分診合診則脈無遁情餘讀西醫書。

即益知古聖之精。尤願西醫。讀古聖書。亦可補其不及也。

此診法。全從難經。蓋內經遍診頭足。自越人變法。而群趨簡易。後世脈訣。托始於此。於法甚精。故宜從之。再參諸脈書。則盡其奧矣。

審治處方

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從之。堅者削之。客者除之。勞者溫之。結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

急者緩之。散者收之。損者益之。逸者行之。驚者平之。

諸法以寒治熱。以熱治寒攻散補平。皆易知之。惟微者逆之甚者從之。此理極其微妙。蓋微者如小賊。可以撲滅。

甚者如巨盜。巢穴深固。非誘之不為功。西醫如治熱證。則以冰壓胸。此熱者寒之之正法也。然熱之微者。可以立除。

如熱之甚者。反逼激其熱。使內伏入心而死。香港疫症。如此治死者多矣。皆不知甚者從之也。比如被火傷甚重。則忌用冷水澆。恐火毒伏心而死也。然則逆從之法。可不講耶。

逆者正治。從者反治。熱因寒用。寒因熱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其始則同其終則異可使破積。可使潰堅可使氣和可使必已。

逆者以寒治熱。以熱治寒。故為正治。從者熱病從熱。寒病從寒。故為反治又言反治之理。熱藥因寒而得其用。寒藥因熱而得其用。即所謂反佐之治也。塞因塞用。如滿逆不下從而吐越之。通因通用。如瀉痢不止。從而潤降之。其始則與。病從同。所以誘之其終則與病各異所以敵之。也變幻莫測。故可破堅積。以期其必愈。

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中。旁取之。

此又言治病不可逐末。當求其源委所在如小便大便不利。病在下也。然多是心肺傳移之病。故當取之。上頭目耳喉間。病在上也。然多是肝腎之邪上犯。故當取之下。病在中。屬脾胃。然多是少陽厥陰之邪所犯。故宜旁取之。

治法之詳。當求各書。然能洞明內經大義。則各書治法。其理已具。西醫言治多執著。故鮮神妙。

氣味陰陽

西醫言。彼國用藥。曆試而知。較有實據。不比中國專以色香氣味分發髒腑則影響無據矣。不知西醫此說。適形其陋。曰曆試則毫無把握。惟憑嚐試矣。彼惟不論五行。專以形氣立說。所以得半遺全。譬如彼言養氣能養物百果羹肉得。

養氣皆不壞取養氣以水銀白礬硝石。燒之即出。不知彼所謂養氣。即中國所謂陰氣。中國以冰養果羹。即取其純陰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