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1

關於這本書,有幾點想說明。

一是書名。此書原名叫《品味人生》,成書之後,才知道早在許多年前,梁實秋先生就用過這樣一個書名,我無意掠梁先生之光,隻能怪自己孤曬寡聞,讀書太少。可是品味人生一詞,自己又不忍割舍,怎麼辦,隻好表明對於人生,這本書裏談的隻是我的個人品味,格調如果不夠高,那跟梁先生無關。不過後來峰回路轉,出版社讓改個吸引人的書名,這才改為《山高水長——張中行和那些老先生們的故事》。

二是內容。仍是沿襲我前一本《品茶齋隨筆》的路子,一半寫別人,一半寫自己。寫人,抱著真情;寫己,絕不虛構。也許有些話不能說,但我現在說出來的,必是我內心的真話。

三是感謝。張中行先生賜序,這已是第二次了。我追隨張中老學文,至今已有數年,可是學得怎樣,張中老沒有當麵批評,但我自己知道,隻是學得一點點皮毛,現在張老賜序給予獎掖,我隻好把他對我言過其實的表揚當成努力的目標。現在老人已逝,我所寫的數十篇關於對張中老的文章,就算是對他的一個紀念了。

隨筆,不像小說,因為它幾乎沒有故事做構架;隨筆也不像詩歌,因為它不能有那些讓人費解的、難懂的語言。而在要這千字短文中寫出讓人讀下去的文字,還真需要點工夫。我這些年,寫了一些隨筆,最大的收獲,是於1999年憑此加入了中國作家協會。也許是評委會委員眼睛一時受蒙,沒有看清楚我的水平,讓我得以混入,但是一本薄薄的《品茶齋隨筆》,能經過那麼多評委的眼睛並受到認可,這也給了我一種精神上的鼓勵,那就是我的所謂隨筆,可能還有些特點。

隨筆要寫出特點,這跟開飯店一樣,同樣是餃子店,為什麼張家的生意好,李家的就未必呢?原因可能多種,但其中必有一條,那就是張家的餃子一定是有特點的。我自己做餃子,常常在裏麵放一點泡開的茶葉,謂之“茶餃”,隻此一招,我包的餃子就成為特色品種,下口之後,味道竟然相當不壞。這就是有特點了。寫隨筆,我沒有茶葉可加,但是我有一種與茶葉相似的精神佐料,那就是悲憫之心。

佛家講究悲憫,我非出家人,怎麼也繞到這條道上了?其實這悲憫存於每個人心裏,隻是有人知道,有人不知道。我沒有出家,但是前世出家今在家,我的前生也許替我修行了吧,以至於到我這裏,在城市的小區裏,也一樣吟詠詩曲,沉思人生。“門前一灣金沙水,我當五湖四海看。”

在寫作的手法上,我隻求平和隨意,不貪驚人之語;不求激昂鏗鏘,隻求散淡如水。這些隨筆短文,隻合在月夜,在枕邊,在心靜之時,隨便地抽出一篇,看下去,會心微微一笑,然後睡去。

收入這本集子的隨筆在排列上也沒有刻意按寫作的時間,隨筆嘛,就那麼隨意的排列吧。如果你在讀的時候,風吹哪頁讀哪頁,那更是得了隨筆的大意趣了。

段海峰

2010年8月28日於鄭州21世紀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