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三國演義》:雅俗共賞,群英薈萃(2)(1 / 3)

諸葛亮七擒孟獲平定南中,不僅解除了蜀漢的南顧之憂,穩定了後方,而且從南方調撥了不少人力物力,充實了蜀漢的財政力量,從而可以專心於北方,揮兵北向秦中了。諸葛亮平定南中後,命令孟獲和各部落的首領照舊管理他們原來的地區。有人對諸葛亮說:“我們好不容易征服了南中,為什麼不派官吏來,反倒仍舊讓這些頭領管呢?”

諸葛亮說:“我們派官吏來,沒有好處,隻有不方便。因為派官吏,就得留兵。留下大批兵士,糧食接濟不上,叫他們吃什麼?再說,剛剛打過仗,難免死傷了一些人,如果我們留下官吏統治,一定會發生禍患。現在我們不派官吏,既不要留軍隊,又不需要運軍糧。讓各部落自己管理,漢人和各部落相安無事,豈不更好?”

大家聽了諸葛亮這番話,都欽佩他想得周到。諸葛亮率領大軍回到成都時,後主和朝廷大臣都趕到郊外迎接,大家都為平定南中而感到高興。打那以後,諸葛亮一麵積蓄財富,一麵訓練人馬,一心一意準備大舉北伐。

小故事裏的大道理

在我們的生活中,常常要處理與各種人的關係,而這種看似簡單的人際關係常常是人們成功的重要因素,善處之者則為成功增添了一個砝碼,反之,則會作繭自縛,自添絆腳石。

人們在處理人際關係時,往往習慣並傾向於用權力和權威來說服人,殊不知,這種做法並不會讓眾人心悅誠服,而是適得其反。所以,我們在處理和他人的關係時必須要以德服人,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隻有讓大家信服,才能有穩定的基礎走向成功。有句話說得好,得民心者得天下,正是這個道理。

白帝城托孤

孫權派陸遜攻打蜀軍,劉備聽說陸遜就是定計取荊州的人,便要領兵去戰,馬良勸劉備不可輕敵。劉備卻小看陸遜,不顧勸阻,領軍攻打關口。

蜀軍天天叫罵,吳軍堅守不戰。天氣炎熱,劉備便令人將營寨移入林中陰涼處。

馬良對移兵樹林中不大放心,便對劉備說:“丞相已到東川,何不將移營的地方畫成圖本請丞相過目?”劉備說:“那你就畫了圖本去問問丞相吧!”馬良領命速去。

劉備讓吳班到關前誘敵,軍士赤身裸體臥於陣前。吳將徐盛、丁奉要求出戰。陸遜不準,說這是誘敵之計,三日後可見分曉。

三日後陸遜領眾將到關上觀望,見吳班兵已離去,劉備伏兵走出穀口,眾將才心服口服。

劉備又讓水軍順江而下,在東吳境內沿江紮寨。黃權認為不妥便向劉備進諫,劉備不以為然。

魏國探子將劉備屯兵布陣圖回報曹丕,曹丕看後大笑說:“劉備必將大敗!”又說陸遜必定領兵取西川,魏國可趁東吳國中空虛之時攻打東吳。於是下令曹仁領一軍去濡須,曹休去洞口,曹真去南郡,伺機進攻東吳。

馬良將圖本送給孔明,孔明看後大驚,問:“這是誰的主意,可先斬此人的頭。”馬良說是主公劉備自已的主意。孔明隻得令馬良速回見劉備,叫他另移營地。又告訴馬良,主公若是兵敗,可去白帝城躲避。

陸遜見時機成熟,便點將出兵,陸遜不用老將韓當、周泰、淩統,卻隻點末將淳於丹,並讓徐盛、丁奉領兵在寨外五裏處救援。

淳於丹去攻蜀軍第四營大敗而回。陸遜並不怪罪,又令朱然用船裝茅草,從水路進攻蜀軍,令周泰、韓當各引一軍去蜀營放火,等到蜀營大火一起,其他眾將不分晝夜追擊蜀軍,一直到捉了劉備才準回營。

初更時分,東南風大起,蜀營到處起火,蜀軍自相踐踏,死傷無數。

劉備見吳軍殺來,慌忙上馬。丁奉、徐盛領軍兩路夾擊劉備,萬分危急之時,張苞殺來,保護劉備逃往馬鞍山。

劉備往馬鞍山逃去,陸遜引大軍緊緊追趕。朱然又從江岸領兵截住去路,劉備大叫:“我將死於此地了!”這時趙雲從江州殺來,一槍刺死了朱然,保護劉備及剩下的百餘將士奔往白帝城,蜀軍大敗。

陸遜追到夔關附近,見地形複雜,懷疑有伏兵,忙叫三軍暫退。陸遜找人一問,才知此地叫魚腹浦。聽說諸葛亮在入川時,曾在此地的沙灘上布下石排陣,可比十萬雄兵。

陸遜在半信半疑之下,領十餘騎兵去探看石陣,剛走入陣中,突然狂風大作,飛沙走石,遮天蓋地,陸遜等急欲回馬,卻困在陣中無路可出。

陸遜正找不到出口,忽然看見一老人走來,將他引出石陣,陸遜忙問:“長者何人?”老人說他即是諸葛亮的嶽父黃承彥,見將軍陷於陣中,於心不忍,便前來引將軍等出陣。

陸遜感歎地說:“孔明果然是真正的臥龍,自己實在無法相比啊!”部將們乘勝還要再追劉備,陸遜說曹兵會趁國中兵虛攻打東吳,於是下令撤兵。果然,退兵還不到兩日,魏兵即分三路殺到。

曹丕親自上前線督戰,但見曹仁被吳將朱桓打敗,曹真被陸遜打敗,曹休被呂範打敗,魏軍大挫,再加上江南正流行瘟疫,兵士、馬匹病死的很多。為了怕再損失將士,便撤兵回去了。

劉備遭兵敗之後,憂鬱成病,自知不久於人世,便下令駐紮在白帝城,並召孔明、李嚴來,托付身後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