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史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1)(1 / 3)

背景搜索

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劉邦稱帝,定都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北),國號漢,史稱西漢,劉邦即漢太祖高皇帝。西漢共有十四個皇帝,曆經211年,是中國文化發展程度較高的一個朝代,由於社會經濟、文化的全麵發展,以及對外交往的日益頻繁,西漢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之一。

司馬遷所在的漢武帝時期是漢朝最興盛的時候,由於漢武帝一上台便更改“無為而治”的治國策略,派衛青和霍去病對外三度攻打匈奴,把匈奴驅逐至漠北地區,打通西域,形成“絲綢之路”;對內則實行“推恩令”,削弱諸侯王的力量,同時召開“鹽鐵會議”,將製鹽和製鐵的事業收為國有,使漢朝的軍事、經濟實力登上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經典名著縱覽

《史記》原名《太史公書》,是我國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典籍之一。它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一直寫到漢武帝元狩元年,敘述了我國三千年左右的曆史,對後世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

《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以“本紀”敘帝王,以“世家”載諸侯,以“列傳”記人物,以“表”排列大事,以“書”述典章製度,網羅古今,包括百代,打破了以年月為起迄如《春秋》的編年史、以地域劃分如《國語》的國別史的局限,創立了貫穿古今和社會生活各個方麵的通史先例,成為正史的典範。

《史記》取材相當廣泛。當時社會上流傳的《世本》、《國語》、《國策》、《秦記》、《楚漢春秋》、諸子百家等著作和國家的文書檔案,以及實地調查獲取的材料,都是司馬遷寫作《史記》的重要材料來源。特別可貴的是,司馬遷對搜集的材料做了認真的分析和選擇,淘汰了一些無稽之談。對一些不能弄清楚的問題,或者采用闕疑的態度,或者記載各種不同的說法。由於取材廣泛,修史態度嚴肅認真,所以,《史記》記事翔實,內容豐富。

修史初期,司馬遷旨在繼承古代史學傳統,並弘揚漢代精神,他修史看作是“明聖盛德”、述“功臣史家賢大夫之業”。

但是經過李陵之禍以後,司馬遷身陷囹圄、遭受宮刑,他不再把修史僅僅看作是對曆史的總結、對西漢盛世的讚頌,而是賦予這部書豐富的內涵,他列舉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孫臏、呂不韋、韓非等人著書立說的動機,認為自己也屬於發奮著書的類型,是在經曆磨難之後通過著書抒發心中的鬱悶和不平。這使得《史記》既是一部通史,又是作者帶著心靈創傷所作的傾訴,成為中國史書中不可多得的佳作,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同時,《史記》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亦為後來曆代正史所傳承。

作者點擊

司馬遷(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西漢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字子長,今陝西韓城南人。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曾任太史令,寫古今通史的願望沒有實現,臨終要司馬遷完成其夙願。

早在20歲時,司馬遷便離開首都長安遍踏名山大川,實地考察曆史遺跡,了解到許多曆史人物的遺聞軼事以及許多地方的民情風俗和經濟生活,為編寫《史記》積累了大量的素材。

漢武帝元封三年,司馬遷38歲時,正式做了太史令,有機會閱覽漢朝官藏的圖書、檔案以及各種史料。他一邊整理史料,一邊參加改曆。等到太初元年,我國第一部曆書《太初曆》完成,司馬遷就開始撰寫《史記》。

漢武帝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司馬遷因為替李陵辯護,而被關入監獄,並處以宮刑(當時叫腐刑)。太始元年司馬遷出獄,後當了中書令。直到漢武帝征和二年,《史記》全書才得以完成。

荊軻刺秦王

秦國的將軍王翦攻破趙國,俘虜了趙王,占領了趙國全部的國土,並向北進軍侵占土地,到達燕國南部的邊界。

燕國的太子丹很害怕,就請求荊軻說:“秦軍馬上就要渡過易水,該怎麼辦呢?”荊軻說:“即使太子不說,我也要請求行動,但是沒有什麼憑信之物,就無法接近秦王。現在,秦王用千金和封地作賞格來購取樊於期將軍的首級。如果拿樊將軍的首級和燕國督亢一帶的地圖獻給秦王,秦王一定高興地召見我,我就有辦法來報答太子了。”太子說:“樊將軍因為走投無路,處境困窘而來歸附我,我不忍心由於自己的私仇而傷害有德行的人,你還是另外考慮對策吧!”

荊軻知道太子不忍心,於是私下裏會見樊於期,說:“秦國對待將軍,可以說是刻毒透頂了。父親、母親和同族的人都被殺死或沒收入宮為奴。現在聽說用千金和封地作賞格來購買將軍的首級,您要怎麼辦?”樊將軍仰天長歎,流著眼淚說:“我每當想起這一點,常常恨入骨髓,隻是想不出什麼計策啊!”荊軻說:“我現在有一個建議,可以用來解除燕國的憂患,報將軍的深仇大恨,怎麼樣?”樊於期連忙問道:“什麼建議?”荊軻說:“希望將樊將軍的首級獻給秦國,秦王一定會友好地接見我,我趁機刺殺他。這樣,將軍的仇報了,燕國被欺侮的恥辱也除掉了,就是不知道將軍是否有這個心意呢?”樊於期走近一步說:“這是我日日夜夜為之咬牙切齒、捶胸痛恨的事,現在聽到您的建議,我會自殺來助你刺秦!”於是自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