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發現並保護、培養孩子的興趣很重要,胡鄂父母深諳此理。從看到兒子亂塗亂畫,為他買來本子,到反省孩子寫字為什麼老沒有進步,再到及時改變方法,嚐試各種激勵手段,終於把胡鄂引向了成功道路。胡鄂的故事值得我們家長細細體味、揣摩。
範例八:
寬容出創新,讚賞塑個性——小發明家的家教故事
成功類型:中學三好生,擁有5項發明的國家專利權。
家庭背景:普通家庭,父親是汽車司機。
家教特點:培養創造精神,支持、引導、幫助孩子創造發明。
1999年,江蘇省響水縣中學高二(6)班的方懷敏同學一連氣地獲得4項發明專利。4月18日,他設計的“精確刻度盤”獲外觀設計專利;7月23日,“粉筆套”獲實用新型專利;之後,“自行車防風雨衣”和“旋標量角器”又被國家知識產權局授予專利證書。連同上年獲得專利的“讀弧圓規”,15周歲的方懷敏已擁有5項發明的國家專利權。
方懷敏的父親是汽車司機,在方懷敏很小的時候,他就帶著方懷敏到車站裏玩。每次看到父親和師傅們修車,將一大堆零件拆下又裝上,方懷敏都既好奇又羨慕。終於有一天,4歲的方懷敏回到家裏,把父親買的玩具汽車、小飛機、小手槍,拆的拆,摔的摔,搞得家裏一片狼藉,母親氣得直瞪眼。父親起初也想厲聲嗬斥,殺殺小家夥頑皮的銳氣。(這是我們家長常常會碰到的情景,怎麼辦?不妨看看這位父親後麵的做法。)可看到方懷敏搗騰玩具的那股認真勁兒,父親改變了主意。他和兒子一道修好了玩具,還對兒子修玩具中表現出的機靈勁兒大加讚賞。正是父親的寬容和讚賞,造就了方懷敏好問好動,追根求源的個性。上學後,方懷敏對學習中的問題也從不放過。在學習上,他有兩個“法寶”:一是“狂轟濫炸”,對一個問題多角度考慮,全方位了解,絕不窺一斑便以為見全豹,力求對問題有一個比較係統的認識;另一個是“刨根問底”,對問題的來龍去脈窮追不舍,有一種不知所以不罷休的精神。
“世界固然美好,但並不完美。”方懷敏日記扉頁上,端端正正地寫著這句話。是的,他年紀雖小,但卻能用“挑剔”的眼光去看世界,發現瑕疵,再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一種相對的完美。
粉筆太脆,長了容易折斷,短了又難以握持,而且一堂課下來,老師滿手都是粉筆灰,既不衛生又不美觀,於是方懷敏模仿自動鉛筆為粉筆來了個外包裝——“粉筆套”;他愛聽“隨身聽”,可冬天耳機與耳罩同時使用不方便,他就給耳機耳罩來了個“二合一”;圓規隻知道畫圓,卻算不出畫的弧度,於是他“賜給”普通圓規一副“腦袋”,使它在畫圓時同步顯示出所畫的弧度來……
見方懷敏總是忙著小製作、小發明,父母擔心他成績因此而滑下來,但他們沒有製止他,父親隻是提醒方懷敏,學習不好,搞發明創造就會沒有後勁,也就“玩”不出大名堂。同時,他還讓方懷敏製訂一個發明製作的計劃,對自己的每項小發明先“立項”,後實施,這樣既能有條不紊地進行小發明,又能有針對性地安排學習時間。(寬容不等於放任自流,這正是方懷敏父母的可貴之處,也是他們育兒成才的成功之處。既肯定兒子在發明創造上取得的成績,又注意幫他處理好愛好與學習的關係,並且還能積極地給他提具體建議、做法,實實在在地幫孩子一把,真是難能可貴。)父親平時出車在外,回家的時間比較短,但每次一回來,他都要詢問小發明的進展情況。他自嘲道:在這件事上,他行使最多的是建議權,兒子行使最多的是否決權。隻有當方懷敏需要製作材料的時候,他才有機會拍胸口:“甭急,有我呢!”
1999年年初,同學小李雨衣的下擺被風吹得掀到臉上而從自行車上跌了下來,於是方懷敏又打起了雨衣的“主意”。他想,平時容易掀起的是雨衣的前後下擺,隻要將它與自行車接觸的部位固定,問題就好辦了。可用什麼材料固定呢?父親建議用鉤子,可這會撕破衣服,萬一勾到車輪鋼圈裏去,還會導致新的危險。在雨衣邊緣嵌上磁鐵片?全塑自行車怎麼辦?方懷敏選擇了十幾種材料,可都不合適,最後他選擇了磁性橡膠。又是父親出馬,把材料搞定。於是結構簡單、性能方便、成本經濟的“自行車防風雨衣”誕生了。方懷敏就是在一次次否決中做出更確切的選擇。他沒有讓父母失望,一本本燙金的專利證書,讓他們歡欣;每學期都少不了的“三好學生”大紅獎狀,更讓他們稱心。
評析:
這個家教故事給人以可貴的啟示:為培養新世紀需求的具有創新素質的人才,家長應重視孩子的創新啟蒙教育。孩子在童年時代都有一顆童心,好動、好奇、好問,在許多淘氣的“破壞”活動中,往往表現了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欲與探索欲,孕育著創造的火花。做家長的應該像方懷敏的父親那樣,珍惜、保護孩子的“愛搗騰”的創造性行為,並加以引導、幫助。善於啟發孩子的創新意識,培養他們的創新個性,發展他們的創新思維,這對於培養創新素質人才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是新世紀家庭教育中有待探索的新課題。
五、用智慧與耐心尋求孩子成才之道
每一個孩子都有與別人不同的天賦、興趣和個性。人類的多種能力中,他總有一種或幾種較強,也會有一種或幾種較弱。隻有根據孩子的特點揚長避短,因材施教,才能獲得良好的效果。
家庭教育較之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其長處就是能施以“一個製約”而不是“一般的”教育,但這種教育需要父母的耐心和智慧,需要耐心了解孩子,認識孩子,發現其特長,根據孩子的個性和興趣、愛好、特點,進行循序漸進的教育。許多家長正是堅持因人而宜,因材施教,結果使孩子走上了成才之路。
範例九:
教授夫婦眼光遠,不拘一格育人才——雙胞胎兄弟同攻博士後
成功類型:雙胞胎兄弟同為博士後。
家庭背景:知識分子家庭,父母親都是大學教授,奶奶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家教特點:奶奶善於啟蒙教育,培養獨立思考能力,給孩子關愛理解支持。
他倆是雙胞胎兄弟,1998年,哥哥和弟弟分別到中國科學院和美國休斯敦大學攻讀博士後,如今出了博士後的弟兄倆在工作崗位上又做出了驕人的業績。
讓孩子放飛自己的夢想
1971年12月19日,張懷宇和張懷宙雙胞胎兄弟出身於一個教育世家。弟兄二人出生時,父親張紹衡在安徽大學教書,母親卞莉山在武漢師範大學執教。
生下雙胞胎兒子後,夫妻倆還是過著分居的生活,在學校裏作為拔尖人才的他們整日忙於工作,平時撫育兒子的擔子便落到了奶奶身上。
沒有上幼兒園時,他倆便接受奶奶的啟蒙教育。奶奶睡覺前給他們念畫書,雖然他倆不認字,但內容都會背。對於兄弟倆來說,那時聽奶奶念畫書成了他倆最大的樂趣。
奶奶教書育人幾十年,她深知啟蒙教育的重要性,她常常從一些小事入手,培養兄弟倆的個人品質和獨創性,使之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這為他倆以後的成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975年,卞莉山調入安徽大學後,夫妻倆才得以團聚,這時,弟兄倆已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張紹衡和卞莉山以前學的是俄語,現在又開始學英語,在弟兄倆兒時的記憶中,他們的父母整天是工作、學習。
上幼兒園時,奶奶便教他們拚音,用寓教於樂的方法,使弟兄倆學得有滋有味,4歲時他們便會用拚音寫留言。幼兒園布置作業後,奶奶教育他倆,學習時就要學習好,玩時要痛痛快快玩,幹什麼事情都要集中精力。(這一點很重要。有的孩子邊學習邊玩耍,學習上不去,玩也玩不痛快,實不足取,應向張奶奶學習。)
兄弟倆做作業時,奶奶和媽媽手裏拿著橡皮,一人看著一個,寫錯一個,就用橡皮擦掉,第二次寫錯,奶奶皺起眉頭,第三次寫錯,奶奶便提出了嚴厲的批評。寫字時要求他們工整,包括筆畫在內,做到一絲不苟。從此以後,他倆寫作業時從不走神,慢慢地養成了學習時精力集中的好習慣,直到現在搞研究還是這樣認真。(具體指導,嚴格要求,培養良好學習習慣,正是早期教育、“學會求知”的基本要求。)
弟兄倆上小學後,父母沒有刻意要求他倆考試得第幾名,隻要好好學習就行。那時安徽醫學院辦了一個武術班,父母便把他們送到武術班,利用課餘時間學武術。他們認為,孩子有其童真、童趣的天性,讓孩子充分發揮天性,是孩子的成才之道,隻要有利於身心健康的,他們想幹什麼就幹什麼。
一次母親為張懷宇洗澡,發現他屁股一片青紫,這是他在武術班練習空翻摔的,但他從不吭一聲。在長期的磨煉中,弟兄倆養成了獨立、堅強的個性。在他倆上小學一年級時,許多同齡的孩子都還要父母背著書包上學、回家,有時母親看到兒子瘦弱的肩膀背著沉重的書包吃力地爬樓下樓時,心疼得直想哭。(“寶劍鋒從磨礪出”。讓孩子經受艱苦、挫折的磨煉,對孩子成才有好處!)
卞莉山的一位學生對她說,孩子應該從小學習英語,這能激發孩子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夫妻倆便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教他們學英語,他倆一學便感興趣。那時廣播裏正在教“英語900句”,每天15句,夫妻倆每天都聽。一次卞莉山帶著他倆到化學係去玩,一位老師聽說他倆正在學英語,逗他倆,讓他倆用英語拚寫自己的名字,拚寫完後,張懷宙又用英語問這位老師一句:“今天天氣怎麼樣?”大家都感到很吃驚,問他從哪裏學來的,他說是聽廣播學來的。原來弟兄倆見父母整天聽“英語900句”,也在一旁聽。
不拘一格的教育方法
從小學到高中,父母有意讓他們多學英語、語文和數學,他們認為這三科有助於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上小學三年級時,父母便開始教他們寫作文。每逢寫作文,張懷宇害怕寫不好,便哭。父母把他領到一位中文係老師那裏去接受指導,從小好強的張懷宇在很短的時間裏便超過了弟弟。這位老師說,小學生能寫出這樣的文章,真是了不起。
小學二年級時,老師布置的一次造句測驗,張懷宇考得很差,得了58分,老師讓卞莉山到學校,她一看卷子,發現兒子造的句沒有按課本上固有語句,而是自己想出來的,句子內容沒有錯,但有些字他不會寫,便用了形聲字。卞莉山問他,他說書本上這樣寫我也這樣寫,難道就不能超出課本之外?這也是夫妻倆的想法,學習要依靠課本,而又不要拘泥於課本,要有自己的想象空間。
有一段時間,性格活潑的張懷宙變得沉默寡言,卞莉山便找他談心。原來這一段數學測驗他考試成績不好,哥哥說他,老師也批評他,他不想上學了,想學武術,卞莉山勸他,隻要你自己盡心學,考試成績再差,我們也不怨你。沒有幾天他又活蹦亂跳,期終考試又考了100分。父母在學習上除注意引導他們外,還注意他們的情緒變化。一次考試,張懷宇考試得了第一名,張懷宙得了第三名,學校隻公布前三名學生的名單。名單公布後,張懷宙發現第三名變成了一位女生的名字,他撅起了嘴不高興,對這位老師也有成見,張懷宇回來也替弟弟發牢騷。父母知道後,認為這不是一件小事,害怕小兒子有抵觸情緒,便勸他:要相信老師,即使沒有上榜,隻要分數高就行。第二天,老師發現錯誤後,及時糾正過來,張懷宙又高興得合不攏嘴。(父母要做“有心人”,關注孩子日常心態和行為變化,及時溝通,解除困惑。)
卞莉山是教數學的,對兒子的數學成績她並沒有過高的要求,倒是害怕兒子偏科。從小學到高中,給他們輔導作業時,他倆喜歡聽一些課本上沒有的內容,她就因勢利導,給他們講一些別的內容,以滿足他倆的好奇心理。
上初中時,父母已調到鄭州輕工業學院,他倆在鄭州八中上學。兄弟倆除學習外,還喜歡籃球、足球、遊泳、畫畫。上中學時,他倆一直是校籃球隊的隊員。進入高中後,鄭州一中在西郊,為了孩子,卞莉山主動要求到學校在一中附近的分部上班,雖然離家遠,但她能照料孩子。孩子就跟她住在西郊。她要求兄弟倆晚上不要開夜車,10點鍾準時睡覺。
高考前9天,弟兄倆還利用課餘時間打球。當時電視上正在播放《射雕英雄傳》,晚上他倆心還掛在電視劇上,睡不著覺想看,卞莉山便把他倆領到一位同事家裏看,讓他們過把癮。1988年高考揭榜,他倆同時被山東大學錄取,一個學控製論,一個學計算數學與軟件,弟兄倆雙雙成為本科生。
找著夢想往前走
進入大學後,弟兄倆像上緊了發條的鍾,因為他們知道大學是人生的一個重要的積累階段,而真正的人生,是在大學畢業後開始的。第一學年下來,弟兄倆門門功課都達到優秀,分別拿到了一等專業獎學金。
大學快要畢業時,他倆決定考研。1992年,張懷宙因成績優秀,被保送到山東大學攻讀碩士學位,張懷宇則被鄭州大學錄取,攻讀碩士學位。張懷宙讀研究生期間,還獲得了山東大學學生的最高榮譽——校長獎,張懷宇也獲得了“通聯獎”。
1995年,年僅23歲的弟兄倆又雙雙考上博士研究生,因張懷宙英語特別好,外語基礎課免修。張懷宇則考入中國科學院,攻讀博士學位。1998年,弟兄倆又雙雙考上博士後,張懷宇繼續在中科院攻讀博士後,張懷宙則到美國休斯敦大學深造。1999年11月,張懷宇的兩篇論文被選中,他應邀去日本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在國際上引起了很大震動。在中科院,他參加4個項目,負責兩個科學基金。2000年6月,張懷宇出了博士站,被留在中科院軟件研究所工作。
張懷宙在美國一邊讀書,一邊勤工儉學,在跨國公司打工期間,他給公司老板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出博士後站後,該公司高薪聘請他為高級工程師,在該公司的曆史上也是第一次聘請一個年僅28歲的中國人擔任高級工程師。
學業有成的兄弟倆每次從書中抬起目光,耳旁又響起了父母的教誨聲,他們現在終於知道了父母的良苦用心。在大學期間,同學們見他倆學習成績很好,問他們有什麼訣竅,他倆總是說“用功”。其實,真正的謎底是,父母的人格力量和諄諄教誨如一盞黑夜裏的明燈,照亮了他們前行的道路。這心中的秘密,像一團火,永遠燃燒著他們,鞭策著他們。
兩頂桂冠映出父母笑臉
2001年2月20日,記者來到鄭州輕工業學院采訪了張紹衡和卞莉山夫婦,他倆談到兒子,臉上寫滿了笑意和自豪。
今年63歲的張紹衡教授現已退休在家,60歲的卞莉山教授現在還兼任省政協常委、省政府參事、省婦聯執委等職。談起兒子的成才之路,他們說:“對孩子的啟蒙教育很重要,另外要積極引導他們,給他們創造一個朋友式的寬鬆的成才環境。讓孩子在溫馨的環境裏成長,這種溫馨不是現代家庭裏的物質意識,而是能真正得到父母的關愛、理解和支持。”
在他們的記憶中,他們從不給孩子零花錢,從小讓他們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直到現在他倆從不買零食,不亂花一分錢,在學校不講吃不講穿,但他倆很注意儀表,穿衣幹淨整潔。兄弟倆在山東大學求學期間,別的學生每月花費一般都在200元左右,而父母給他們兩人的生活費每月隻有150元,錢不夠時,他倆便勤工儉學,做家教掙錢補貼,從不向家裏要。有一次張懷宇說,弟弟管錢管得太死了,理發隻給他兩元錢,那時理一次發是1元錢,弟弟害怕他把錢裝丟了,還多給1元錢。
一雙兒子終於飛出去了,但他倆仍牽掛家中的二老,經常打電話問寒問暖。小兒子還從美國打來電話讓父母倆上美國住一段時間,大兒子也讓他們上北方住。
評析:
眾所周知,“優生優育優教”乃一大複雜係統工程。在科技發達的今天,“優生優育”,一般說來並不難辦到,而“優教”則複雜得多,困難得多。文中的這對雙胞胎很幸運,他們一出生就得到奶奶和父母令人羨慕的“優教”。
首先,啟蒙教育抓得好。沒上幼兒園時,奶奶就每天給他倆“念畫書”,爾後又用寓教於樂法教他們學漢語拚音、學英語900句……其次,具體指導,注意培養良好學習習慣(如要求做作業時注意力集中、一絲不苟,等等)。再次,嚴格要求,有意識地讓孩子參加武術班,經受艱苦磨煉,但同時又十分寬鬆(高考前9天,允許孩子打球看電視;“隻要有利於身心健康”,孩子“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最後,關注孩子日常行為和心態變化,及時同孩子對話、溝通,解除困惑。上述數點,概而言之:“教而得法,嚴而有度。”這些都是寶貴的“教子成才之道”,真是值得咱們仔細琢磨,認真學習借鑒啊!
範例十:
父親有顆孩子心,女兒玩出大名堂——美國“大使獎學金”獲得者陳雪潛父親談教女
成功類型:興趣廣泛,全麵發展。
家庭背景:父親為機關幹部,母親是街道辦事處幹部。
家教特點:朋友式民主溝通,重能力興趣培養,自由和諧發展。
2000年5月,成都市第五中學傳出喜訊,該校高三女生、不滿18歲的陳雪潛被全美前十名工科類大學密歇根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係錄取,並被授予美國最著名的獎學金之一——“大使獎學金”,每年獎額為6213美元,該金額為該校本科國際學生中的最高額獎學金。
“在托福成績並不十分突出的情況下,你認為是什麼使美國著名學府看中了你呢?”麵對記者的提問,雪潛不假思索地答道:“得的獎多,全麵發展。”“她勤奮學習,但從不死讀書;她活潑好動,但珍惜時間,課餘生活豐富多彩。”這是校長對雪潛的評價。
回想起陳雪潛的成長經過,她父親飽含深情地說:“給孩子多一點空間,多一點信任,結果會是出人意料的好!讓孩子真正的幸福起來,我們需要做的其實很簡單:還他們以‘自由’,讓他們在屬於他們自己的天空裏盡情地飛翔!”
“對待孩子要用孩子的方法”
和天下所有的孩子一樣,女兒雪潛既有優點和許多可愛之處,也有不足和缺點。她從小就活潑好動,時常領著一群男孩、女孩在學校的操場上玩遊戲、捉迷藏,弄得一些家長提心吊膽,生怕孩子摔著、碰著。在幼兒園裏,我女兒就因為當“小俠女”常被其他的孩子把臉抓破。雪潛還是一個粗心的孩子,經常忘這忘那,有一年春節,雪潛得了150元壓歲錢,我要幫她保管,她卻死活不肯,非要放在胳肢窩下,結果她玩起來把壓歲錢的事忘到九霄雲外,等到後來發現錢不見了時,淚汪汪的雙眼裏滿是傷心和後悔。有著男孩子性格的雪潛,在大人眼裏不是一個乖孩子,長輩們都認為這個孩子教好了有出息,否則結果很難預料。
對於這麼一個淘氣調皮的孩子,我作為一個父親深感教育責任重大。我畢業於師範專業,對教育的規律有一定的了解,但仍然覺得自己所學不夠。因此,凡是有關兒童教育的,隻要目力所及,我都不厭其煩地去學,報刊上的教育欄目必看,國內外的教育典範,都盡量一一記下。(成功的家長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不斷學習的。)
在教育女兒的時候,我們首先要她做一個正直、追求上進、有抱負的人。(教女首先教做人,這是為孩子走向成功打下的堅實基礎。)同時我們也從自己做起,以身作則,當好榜樣。
在雪潛四年級以前,我有時會采用比較嚴厲的辦法教育她。五年級以後,我就基本上改變了教育方式。孩子長大了,一旦與家長對立起來,後果相當嚴重,因此教育的辦法也應不同。她剛上初中那年,有一次老師把另外一個同學做的錯事誤認為是雪潛幹的,就批評了她,同時又通知了雪潛的母親。回家後,婆婆、爺爺、姨媽和母親又都不分青紅皂白地指責她。受了冤枉,本想在親情中尋找安慰的孩子,感到的卻是絕望,滿腔怨憤如火山爆發,她在家中大發脾氣,用仇恨的眼睛瞪著母親,一副勢不兩立的架式。我下班回家後,看到這種僵持的局麵,感到情況嚴重。於是我先緩和氣氛,再帶著女兒上街散步。她委屈地講述事情的經過,我耐心地聽,並認真地分析追問,發現確實是老師和家長錯怪了她。回家後,我讓雪潛向大家作了解釋。雪潛母親承認態度不好。事後,我與老師交換了意見,老師也在適當的時候表示了歉意。從此我意識到,對女兒的事我們不能粗暴幹預,要與她交朋友,給她講道理也不能用命令的口吻,應是探討式的,使女兒在沒有壓力的環境下講真話、講實情,讓女兒願意與父母溝通。對那些一時不能溝通的事情和問題,我和女兒都暫時不下結論,找機會再討論,直到取得一致意見為止。有一段時間,雪潛特別喜歡看電視連續劇,我認為如果隻是粗暴地采取關電視的方法是不會有效果的。於是,我告訴她電視劇是編出來的故事,尤其是有的電視劇,從頭到尾,就那麼一間房子,兩三個人,而且還一演就是幾十集,純屬消遣性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耗在上麵太可惜。一段時間以後,雪潛認識到這點,也就不再對連續劇著迷了。而且這以後,她的自控能力也大大地提高了。
“對待孩子要用孩子的方法。”這句話可謂是教育精華。記得那是雪潛初二過生日那天,她希望我們能為她買一台電腦。經過再三考慮,我同意了。不過我與女兒有約在先:“你提要求,我有條件,買電腦可以,但不準打遊戲。如果你做不到,就取消電腦使用權。”結果,整整4年,雪潛確實從未打過一次電子遊戲。
一個孩子經常犯錯,作為家長,如何對待的態度是非常重要的。雪潛在家裏做錯了事情或成績考不好,我們都不會簡單地罵她,而是和她一起共同找原因,這樣就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再犯同樣錯誤的可能性。對孩子一味責罵,其實作用微乎其微,隻有朋友般的交流才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們把女兒放在平等朋友關係上,因此每當同學約女兒出去玩時,隻要她同意了,我幾乎都同意。同學都羨慕地說:“陳雪潛真厲害,出去玩打個招呼就行了。”
“我們從未要求她學習要達到什麼成績、名次”
雪潛曾經說過:“如果要排名次,我在班上的成績也就是第35名吧(她班上有54名同學),其實我很佩服成績好的同學,也一直認為成績好是一件幸福的事。但我決不會為了有個好成績而將所有的時間都用在數理化外上。”對女兒學習上的這種瀟灑,我從不反對,我認為孩子能力的培養才是第一重要的。孩子很小的時候,我就對她講:“綜合能力是最重要的,而分數卻是次要的。”一個學生在學校得了高分數,並不代表他的能力強。而能力強的人,在學校得的分數不一定很高。能力強分數高的人,畢竟是極少數。現在許多學校實行在班上或年級上排名次,往往一個班上或一個年級的前十名或前二十名的孩子之間的分數僅差零點幾分或幾分。一個孩子,特別是那種精力充沛、愛好廣泛、聰明伶俐的孩子,往往在考試的時候因為計算上的失誤,或錯別字、標點符號的錯誤等等,造成失分,排名落後了許多。這時候,老師不高興,把家長請到學校,緊接著的連鎖反應往往是孩子回家挨罵或挨打,一切愛好和興趣也被禁止了。分數就那麼重要嗎?記得當初女兒申請美國大學的時候,哈佛大學的錄取要求中有這樣一段話:“進哈佛沒有特別的要求,在學校時的學習成績和學術成績是很重要的。同時我們還將考慮學生在社區裏的其他表現,如學生的領導才能和課餘活動的成就,還有工作經驗等。”這就是說除了看學習成績外還要看各個方麵的發展和綜合能力。(相信哈佛大學的錄取要求會讓我們許多家長有感觸,有助於我們正確理解分數與能力的關係,不盲目地拜倒在分數的腳下,成為分數的奴隸。)
從小學開始,我從未對雪潛在班上的排名提出過要求。上中學以後,由於所有的學校都對學生的成績進行了排名,所以我也對排名有所關心,但我是利用排名來尋找雪潛在學習上的問題。因為很多時候考試的分數不能反映孩子學習的真實情況,所以當雪潛在班上的排名降低的時候,我不是粗暴、簡單地罵她,或逼她下次考試要排上多少名,而總是與她一起尋找自己的不足之處,分析哪些錯誤是因為粗心造成的,哪些又是因為不懂造成的。對於那些因為不懂造成的錯誤,就要求她盡快設法補起來,重要的基礎知識更不允許她有所疏漏。當她的排名提前時,我也給予表揚,希望她繼續努力。同時也提醒她分數高了,不等於你什麼都懂了。我還要求她在學習上不偏科,上高中分文理班以後,學理科的許多孩子都不重視文科學習。我告訴雪潛:“文科的許多知識在今後的學習和工作中都是很有用的,一定要認真學習。”現在,雪潛在美國學習的是計算機科學專業,是工科,可她在選擇課程時主動選擇了一門世界文化課,並專題研究了埃及的曆史和文化。由於雪潛沒有衝名次的壓力,不會為幾分而苦惱,在學習上學得比較輕鬆,使她能有時間和精力在自己愛好的項目上去學習、發展。(如何對待孩子的分數真是大有學問!)
上小學的時候,一般是我們送她去學習繪畫、舞蹈、電子琴等。從初中起就由她選擇參加各種各樣自己喜歡的科技、文體活動,我和她媽媽從不幹預。在家中,雪潛從小就是一個腳不停、手不住的孩子,我的無線電儀器、鍾、收音機,以及她的玩具等,都被她拆了個七零八落,而且所拆的東西往往都無法還原。我從不嗬斥她,也從不阻攔她,而是教她拿紙和筆把拆散的東西按順序做上記號,然後再裝起來。我裝修電器時,隻要雪潛在身邊,我就會借機告訴她這是什麼東西,那是什麼零件,以及它們的用處。有時我還會讓女兒玩一玩電烙鐵這種一般女孩子不碰的工具。(興趣在發現,更在引導。父親自己好動手,能動手,是重要因素。)我們並不指望女兒成為哪方麵的專家,而是滿足她的興趣愛好,提高她的修養,培養高尚的情趣,鍛煉多方麵的能力。
女兒在上高中前生過一場重病,家中的長輩們都希望上高中後雪潛能有一段修養調整的時間。但從高一起她加入了學校無線電測向隊的訓練,由於雪潛訓練很刻苦,成績迅速提高,又被成都市無線電測向隊吸收為隊員,先後參加了省、市比賽,取得了較好的成績。高一暑假,成都市無線電測向隊決定雪潛和另外幾位隊員代表成都市參加在杭州舉行的1998年全國無線電測向比賽。此時麵臨著文理科分班,許多孩子都抓緊在暑假補課,不少家長逼著孩子退出無線電測向活動。因為無線電測向可不是什麼容易的比賽,它需要運動員在烈日下不住腳地奔跑上幾個小時,這對意誌和體力都是巨大的考驗。此時正值八月,酷暑當頭,又逢百年不遇的洪水,到處都在抗洪搶險,重病後的女兒體力是否能行?全家上下一片反對聲。但女兒從一開始就堅決表示要參加這次比賽。讓不讓女兒去?這給我出了一個難題!我認為首先應該尊重雪潛的選擇,同時說服了她的爺爺、奶奶、外婆和媽媽,讓他們明白這是一個讓孩子鍛煉吃苦耐勞精神的難得機會,相信雪潛通過這件事,一定可以學到很多東西。結果令我們大家都非常滿意,雪潛奪得了全國無線電測向錦標賽青年女子A組第四名,並獲國家二級運動員稱號。(需要大智大勇的時候,考驗的不僅僅是孩子,更是父母!)
“我們不想把她捏成固定的模子,而是希望她自由和諧地發展”
2000年5月,雪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寫了這樣一段話:“家長讀者,請給我們多一點空間,讓我們更全麵地發展!”是啊!為什麼我們做家長的就硬是要先做一個模具把孩子放在裏麵,讓孩子長成規定的形狀呢?讓孩子自由地發展是給孩子最好的路,他喜歡的東西,你改變不了;他不喜歡的東西,你也無法強加給他。在雪潛的有效時間中,有1/3的時間都用在體育運動、興趣愛好、科技活動等方麵。用雪潛的話說:學習的時候專心地學習,哪門功課差,我就專攻哪門,學不好不罷休;運動時我放開幹,爭取拿他個名次;玩耍時認真玩,玩出個名堂。
她還真玩出了不少“名堂”。初中時,在基本屬於“男生世界”的車模製作中,她得了市級二等獎;榮獲1997年成都市直屬學校三好學生稱號;通過成都市自修英語考試二級;加入成都市銀杏少女合唱團……高中時,她還通過成都市自修英語考試四級;所發明的“省心式菜籃”向國家知識產權局申報專利;榮獲1999年成都青少年創造發明科學論文科技作品製作比賽一等獎;榮獲2000年四川省第十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在第五中學的6年中,她幾乎參加了所有的校園活動,從節目主持、卡拉OK賽,到攝影、舞蹈比賽。當雪潛被作為一種現象報道後,一位記者做了一個統計,從初中開始,雪潛平均每兩個月就獲得一個獎項或證書。其實,我們心裏太清楚了,女兒參加過的活動中,得獎的是少數,更多的是沒有獎勵和證書的活動,但她的能力卻得到了全麵的鍛煉和提高。電腦,是她自己“亂敲亂打”學會的;上網,也是她自己摸索著入門的;為學好英語口語,她自己到成都市“英語角”,“逮”到一個“老外”就是一頓海侃。托福成績過關後,她自己開始在互聯網上查找美國各大學信息,在4000多所大學中找出與自己情況及考分比較合適的60多所高校,她把自己獲得的那些“值得一提”的獎項翻譯成英文,其中包括自己的英文檔案、簡介等,之後,不斷地向各學校發出電子郵件聯絡;去美國領事館簽證時,她事先準備了50個問題,都是她自己在網上查找的,並根據自身的情況設計好了答案,最後簽證一次成功。
這一切都是一個不到18歲的孩子自己做的。有人感到不可思議,我認為這沒有什麼奇怪的。因為從小我們就鼓勵她自己安排自己的事情,不要事事都依靠父母。事實證明父母不應該包辦孩子的一切,也不可能包辦一切。
評析:
陳雪潛的成功之處突出表現在她對學習、對生活的熱愛,積極進取,以及她的多才多藝多能。而這一切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家長的因人施教。為了把一個調皮、極具個性的孩子教育成人,陳雪潛的父親首先是從自己做起:認認真真地學習家教知識豐富自己的頭腦,因而,他不僅僅是從稱呼上,而是實實在在地由內到外完成了父親這一角色的轉換。在遇到一係列令父母頭疼的事情,如孩子迷上電視連續劇、孩子犯了錯、孩子沒考好等問題時,能夠從容應對,處置得當,不僅糾正了孩子不好的習慣,還能使孩子從中受到教育,如做人要有信用,要有自製力,要會多方麵地思考問題等。
陳雪潛父親教女,還有一個突出之處,在對待孩子分數與能力的關係上,始終把培養能力放在第一位。他不是不看分數,而是對分數做具體分析,並把它作為一種對比與參照,他自己不受分數的牽製,也不讓孩子受分數的束縛。隻有擺脫了分數的陰影,孩子才有時間和空間去盡情發揮他們自己的興趣、愛好和才能,才會使他們感受到除了學校、除了分數之外,還有生活的快樂、世界的美好。陳雪潛的父親做到了,他和女兒享受到了成功的快樂。
六、把痛苦和難堪留給自己,把快樂和自信留給孩子
離異家庭的家教無疑比正常家庭有著更大的難度,因為家庭的破裂往往會給孩子尚未成熟的心靈帶來程度不同的衝擊甚至傷害。
但是,這樣的家庭中也有許多孩子得到了健康的成長。這靠的是父母非凡的理性、克製和對孩子的愛。他(她)把痛苦和難堪留給自己,努力把更多的快樂和自信送給孩子,給孩子一個堅強的精神支撐和正常的生活空間,使孩子的智力和情感都得到了正常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