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魚人撒網時,提起總綱一撒,所有的網眼就都張開了;收網時,隻需把總綱一提,整張網就都順順貼貼地收攏了。我們拿衣服時,抓袖子、抓衣擺,衣服都不成樣子,而抓住衣領一提,整件衣妥就服貼了。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提綱挈領”。記憶也是一樣,要順著材料的體係,掌握它的結構,才能記得清楚,記得容易,要用的時候也容易提取出來。這就是提綱記憶法。會學習的人,都是很善於提綱挈領的。
在運用提綱記憶法的過程中,人的思維積極參加了記憶活動。因為,任何科學知識都有著從易到難、從低到高、由淺入深、由總到分或由分到總等形式的內在邏輯結構。這個結構存在於知識係統之中,需要進行複雜的思維活動才能挖掘出來,經過理解,整理成體係。所以,當知識內容在一係列的智力活動之後整理成提綱時,理解已經較深刻了,在這個基礎上進行記憶,自然就記得牢固了。而且在運用有關的知識內容時,抓住“綱”,將知識這張“網”撒開,也就容易多了。
提綱記憶法在學習中運用的機會是很多的。比如,閱讀課文,就要進行分段,寫出段意,由此概括出課文的中心思想;學習生物,就要按門、綱、目、科、屬、種進行分類,按“生物樹”研究其進化與分支;學習曆史,就要在時間的坐標係上,研究各種事件和形態在縱方麵的發展和在橫方麵的聯係;學習數學、物理,就要根據其定理、公理、定律、公式,進行演繹,等等。運用提綱記憶法,需要有一定的抽象概括和演繹推理的能力。在兒童運用時,還得依靠一些具體的形象或特征來幫助進行,如相類似的形象、功能性的特征,都容易為他們所理解。青少年已有了較強的抽象思維能力,就可以提高抽象化的程度,這樣才能用得活,記得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