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是當今世界教育改革的議題。目前,一些發達國家的教育家們鑒於年輕一代的道德麵貌與科學文化發展相背離的社會現象日趨嚴重,都在探討物質文明發達的形勢下,如何促進精神文明同步發展的問題。他們提出了各種設想和對策,其中包括個性的全麵發展與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何謂非智力因素?比較一致的看法是:除智力因素(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注意力等)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都是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指動機、興趣、情感、意誌、性格等心理品質。
眼下家長們往往有這樣的偏向:他們望子成才,隻關心孩子的智力開發,而忽視其情感、意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以致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軟弱性、依賴性、冷漠自私等不良性格品質。他們對此熟視無睹,不以為然,以為隻要孩子好好讀書就可以了。加上獨生子女的優越條件和我國傳統父母的犧牲精神,使一些孩子從小嬌慣成性,有的家長寧可自己再苦再累,也不讓孩子沾一點家務,以為這樣就可以保證孩子書讀好,能成才。殊不知,這樣嬌慣孩子會使他們養成許多不良的性格,如缺乏社會責任感,缺乏毅力、獨立生活能力,習慣依賴他人。這樣的孩子怎能成大器!
科學研究證明,兒童之間智力品質方麵的差異比較小(95%的人智能在正常範圍內,即智商指數為70—130),而非智力心理品質的差異卻很大。美國某心理學家對1000多名天才進行了30年的跟蹤研究,發現他們的智力與成就之間並不總是成正比的,智力高的成就不一定都大。在成就輝煌與毫無建樹的人當中,最明顯的差別在個性、意誌品質的優勢。有成就的人對自己的工作充滿信心,具有“不達目的不罷休”的一股勁頭。
“應試教育”使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嚴重忽視學生非智力因素的發展。當前,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的發展水平較低。無遠大理想,缺乏進取精神;怕吃苦,講享受;感情冷漠,缺乏正義感和責任感;興趣貧乏,學習動機水平低;缺少頑強意誌和自信自尊的性格品質。一些家長望子成龍心切,片麵搞“智力投資”,不懂得也不重視孩子非智力因素發展,他們千方百計讓子女進知名小學、重點中學,一旦不如所願,便予埋怨、訓斥,弄得孩子從此心灰意冷,心靈上籠罩著失敗的陰影,自暴自棄,對自己的價值認識不足,對前途失去信心,產生厭學情緒,不利於他們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