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早餐吃好,午餐吃飽,晚餐吃少。”這確有相當的科學道理。但是目前一般家庭的一日三餐膳食構成普遍是“早餐馬虎,午餐湊合,晚餐豐富”,對早餐膳食是相當不重視,有些學生甚至不吃早餐就去上學,有些家長認為吃不吃早餐是個單純的習慣問題,對身體健康影響不大。這種做法或想法都是不正確的。因為人一天吃幾頓飯,每頓飯吃多少都是根據人體一天消耗能量的消化規律來確定的。人的生活、學習都有一定的規律,人的進食也應與日常生活、學習規律相適應,才能使吃進的食物所釋放的能量和營養素及時滿足身體的需求,從而起到維護人體的健康和提高學習效率的作用。
胃腸的消化也是有一定的規律的。攝入的食物過量,食物得不到充分的消化吸收,還會增加胃腸的負擔。攝入的食物過少,又會感到饑餓,對胃腸也有損害。兩頓之間間隔時間太長,等不到下頓,就會有強烈的饑餓感,甚至出現低血糖。根據我國一般人的生活作息規律,每頓飯之間的間隔以5—6小時為宜,一日三頓比較合適,也比較接近腸胃消化規律。早餐是否能夠提供充足營養對學生的學習和工作效率影響極大。如果早餐吃得不足甚至不吃,那麼,對於一個正處在生長發育高峰階段的中小學生來說,到上午8—9點鍾就會明顯感到疲勞、饑餓、頭昏、四肢無力、注意力不集中,甚至還會出現麵色蒼白,出虛汗,繼而昏厥等低血糖症狀。
血糖是人體和大腦賴以取得能量的來源,而血糖又主要是從食物中的營養轉化而來的。營養學家曾對早餐質量不同的學生做血糖水平觀察,來分析早餐質量對學生效率的影響。結果證明,注重早餐營養膳食的學生,整個上午的血糖一直保持正常良好水平,課堂學習注意力、判斷力、理解力較不吃早餐的學生優越,思路敏捷,學習效率高;上體育課精力充沛。而少吃或不吃早餐的學生,到上午第三四節課時,較多學生上課注意力不集中,體育課跑步時會有幾個學生中途暈倒。有資料顯示,長期不吃早餐的人,會增加膽石症的發生率。
由此可見,注重早餐營養對於孩子來說,無論是對於生長發育以及生理活動需要,還是每天的學習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早餐絕不能馬虎,更不能不吃早餐,要認真吃好每一頓早餐。這樣做對身體和學習都會有好處。
孩子營養早餐食譜的設計,應當以合理營養和膳食為主,並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孩子的消化吸收特點和興趣口味並結合各個家庭的實際情況,按照以下幾點基本要求進行合理設計。
一是按照我國學生每日膳食營養素供應量基本要求,一般早餐食譜中的各種營養素含量應占全天供給量的30%左右。但根據學生的生理活動和學習需要情況,對在午、晚餐中可能供給不足的營養如能量、維生素B1等,其設計量可增加到35%。
二是要按照“五穀搭配、粗細搭配、葷素搭配、多樣搭配”的基本原則,使每個營養早餐食譜的設計盡可能達到合理營養和平衡膳食的要求。同時還應考慮多樣食物的搭配合理化,如主食的米、麵與雜糧、雜豆的氨基酸,應使蛋白質中的8種必需氨基酸組成比例基本平衡。
三是每個營養早餐食譜應由粥麵類、麵點類、冷菜類等三部分組成,在餐後加一份瓜果以補充維生素。並根據傳統早餐食欲感官衡量,粥麵類以容腹飽肚為主,麵點類以調整食欲為主,冷菜類以調味鮮膩為主。
四是每個營養早餐食譜設計的烹調製作要求,應當使之既有利於正在生長發育階段學生的消化吸收,又適合學生的口味。
五是每個營養早餐食譜的設計還應考慮製作簡便易行,可在較短的時間內即可製作出風味鮮美又使多種食物搭配得營養互補,達到提高消化吸收率的目的。
由於每個地區、每個人的飲食愛好和興趣存在著差異,很難統一早餐食譜標準,目前就根據《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的標準按比例折算。早餐約占一天總量的30%左右。一個13歲的孩子的早餐大概為“麵粉50—80克(麵包1—2個)、牛奶200克(一杯)、雞蛋40—50克(一隻)、水果80—100克(水果作上午加餐)”。每天可參考該用量進行調整,從而使早餐更為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