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培養孩子的自信有什麼技巧呢?
一、告訴孩子“你能行”
缺乏自信的孩子常常在心裏建立了消極的自我預言,即“我是沒用的”、“我肯定成功不了”等。這種心理讓孩子越來越不敢嚐試新的事物,越來越缺乏信心。因此,家長在平時可以有意識地忽視孩子缺乏自信的表現,而在孩子表現出自信的時候及時給予積極的表揚和鼓勵,讓孩子淡化“我無能”的心理,樹立起“我能行”的心理。
家長在教育孩子時,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事先假定孩子什麼也不會做,什麼也做不好,所以事事都會阻止他們自己做,都要替他們做好。殊不知,這麼做的結果是使孩子慢慢地對自己失去信心,失去自己努力去探索、去追求、去鍛煉的自覺性。這樣,大人們也忘記了隻有通過各種鍛煉和磨煉才能使孩子成為一個有用之人的道理。所以,要努力避免這樣一種先入為主的錯誤,用激勵的辦法去促使孩子主動做事情,而不是以年齡為由去阻止孩子做某件事情。
“你能做好”,這是家長大腦中首先要設定的一個前提。應該相信,孩子和大人一樣也能把事情做好,孩子隨時隨地都應該學習生活的本領。雖然有成功也有失敗,但不能因為失敗而影響孩子自身的價值,關鍵之處在於孩子是否敢於嚐試,敢於麵對失敗,同時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會受到影響。所以應該鼓勵孩子主動做事情,既不能打擊孩子,也不要過分表揚,因為過分的表揚容易使孩子產生驕傲的情緒。總之,適當地對孩子進行鼓勵和表揚,讓孩子得到一種自我滿足,增強自尊和成就感,從而不斷增強他的自信心。
二、尊重自己的孩子
孩子由於年幼,對自己的看法與評價一般來自於成人對他的看法和評價。孩子自信心的形成與他們的父母有密切的關係,因此,父母需要尊重孩子,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
任何人都有自尊和被人尊重的需要,而自尊、被人尊重,是產生自信心的第一心理動力。孩子的自信首先來自自尊,一個沒有自尊的孩子是不可能有自信的。
尊重孩子不分時間和地點,也不分孩子是優點多還是缺點多。如果一位家長在孩子有成績時就尊重他,在出現問題時就責怪他,任意褒貶,這就做錯了。家長不妨用心理換位的方法想一想,自己有了缺點、錯誤時,希望別人怎樣對待自己?因此,父母要把孩子當成與自己平等的人,有意識地讓孩子參與一些家庭的事務,與孩子討論一些家庭中的事情,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能力和父母對自己的信任。
尊重孩子,就不能對孩子說有辱人格、有傷自尊的話。千萬不要經常對孩子說:“你真沒出息!”“小孩子懂什麼!”“大人的事,小孩子知道什麼?”這樣,孩子就會覺得自己無法獲得父母的信任,從而無法獲得自信。尊重孩子尤其不能隨意辱罵、懲罰和毆打孩子,辱罵、懲罰和毆打是最傷害孩子自尊心的。
三、給孩子創造表現的機會
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都有表現和展現自己的欲望,因此,家長要順應孩子的心理,為孩子提供自我表現的機會,激發孩子的積極性。一旦孩子有突出的表現,就應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勵中,他便學會自信。
一個人隻要體驗一次成功的歡樂,便會激起追求無休止的成功的力量和信心。因此,引導孩子了解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就會揚長避短,增強信心。
如果家長能把握每個孩子的閃光點,點燃他的自尊心,打消他的自卑感,並以此激發孩子鼓足勇氣,樹立信心,就能促進孩子的全麵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