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曰。下焦病何謂也。答曰。大便難。若瀉。小便不利。若遺溺。及痿 。腳痛。此為下焦所患也。大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宜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
葛根黃芩黃連湯方葛根(五分) 甘草(五分) 黃芩(五分) 黃連(三分)上四味。以水二升。先煮葛根。減半升。內諸藥。煮取一升。去滓。分溫三服。大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
黃芩湯方黃芩(三分) 甘草(三分) 芍藥(一錢) 大棗(三枚)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服。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大便洞瀉。其色黃。此為熱瀉。宜五苓散主之。發熱惡寒。吐瀉煩渴。若腹痛者。清寧湯主之。
清寧湯方葛根(五分) 人葉(三分) 蒼術(三分) 茯苓(五分) 木香(三分) 藿香(三分) 甘草(二分)上七味。以水二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溫服。發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下利。
脈遲而滑者實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氣湯。下利。脈反滑者。當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氣湯。下利已瘥。至其年月日時。複發者。以痛不盡故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
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下利脈沉弦者。下重。脈大者。為未止。宜硬飯湯。
硬飯湯方硬飯(二錢半黑炒半生用) 檳榔(一錢) 芍藥(一錢) 枳實(五分) 茯苓(一錢) 甘草(三分) 大棗(五枚) 生薑(三分)上八味。以水二升。煮硬飯。減五合。內諸藥。煮取一升。去滓。分溫服。有熱者。加黃連黃苓。有寒者。加附子幹薑。兒大便窘迫。狀如膠。而麵顏皺者。為痢也。瓊脂湯服之。
瓊脂湯方瓊脂(五分) 枳實(五分) 芍藥(一錢) 檳榔(五分) 大棗(三枚) 甘草(二分) 生薑(三分)上七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服。大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
表裏不解者。桂枝人參湯主之。
桂枝人參湯方桂枝(三分) 甘草(二分) 白術(三分) 人參(二分) 幹薑(三分)上五味。以水二升。先煮四味。取一升。肉桂。更煮。三兩沸。去滓。分溫服。下利。腸 腥臭。腰髖煩痛。宜剪紅丸。
剪紅丸方蜜香(四錢) 縮砂(四錢) 熊膽(一錢) 阿片(一錢) 龍腦(三分) 麝香(一分) 甘草(三分)上七味。研篩。以燒酒糊丸。桐子大。每服二三丸。大便後重而節續。煩渴而小便澀。若大便去紅者。山漆湯服之。
山漆湯方山漆根(二錢) 山藥(酒製炒一錢) 芍藥(二錢) 枳實(五分) 大棗(三枚) 生薑(三分) 甘草(二分)上七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服。大便窘迫。腰腹絞痛而煩。取熱湯。灌觸器仍登器。湯氣熏蒸。
腰腹自和。大盒飯快通也。下利。手足微冷。脈澀者。不可更攻。宜 血散。
血散方當歸(四錢) 蝮蛇(三錢黑炒)上二味。研篩以溫酒服之。發熱暴瀉。脈浮。渴而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發熱脈數。腹中痛。屢欲圊便。煩渴而小便少。此為瘕泄也。瘕泄大便如糜。法須攻之。瘕不竭。痢示不罷也。痢疾為瘀濁。故後重而腸垢。必苦裏急。假令無腸垢者。無後重也。若脈滑而疾者。當屎膿也。腹痛暴瀉。惡臭不可近者。為食積也。兒暴瀉。難以陽決之。久痢。
難以陰決之。暴瀉以多脫陽也。久痢以多瘀熱也。小陰病。下利便膿血。若廣腸脫出。宜桃花湯主之。
桃花湯方赤石脂(五分) 幹薑(三分) 粳米(三分)上三味。以水一升。煮米令熟。去滓。溫服。下利。如蟹渤。勃勃作聲者。此為氣痢也。氣痢丸主之。
氣痢丸方訶子皮(四錢) 蜜香(二錢) 人參(三分)上三味。研篩蜜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痢疾。後重不解。其脈虛而動。此為便血之兆也。小連翹湯主之。
小連翹湯方小連翹(二錢) 芍藥(一錢) 檳榔(二錢) 木香(七分) 甘草(三分)上五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服。大腸熱則致後重。寒則致驚溏。若噯息者。穀飪也。夏月。腹痛而泄瀉。痛一陣。泄一陣。此為腸間熱也。黃連香薷飲主之。發熱煩渴。大便如卵黃者。熱瀉也。無渴而清澄者。驚溏也。
病患為冷食所傷。遂脅寒而利。如鴨屎。此為驚溏也。抉脾湯主之。下利日數十行。血液內竭。脾氣空乏。煩渴嘔逆。
飲食不能。此為禁口痢也。蓮肉飲主之。
蓮肉飲方蓮肉(炒二錢) 黃連(三分) 食鹽(炒二分)上三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內蘿卜汗。攪調。分服。下利。陰陽內竭。胸腹悸動。飲食不能。宜熏臍溫之。痢疾。腰腹絞痛。諸方無驗者。灸章門京門。若腰腹諸穴。痢下旬餘。體瘦血燥。四肢微冷。反麵色緣緣正赤。此為孤陽沸鬱所致也。麥門冬湯服之。大便滑泄。胸腹雷鳴。脈沉弦。此為脾冷所致也。薯蕷湯主之。
薯蕷湯方薯蕷(一錢) 茯苓(一錢) 白術(五分) 人參(三分) 青皮(三分) 半夏(一錢) 縮砂(三分) 香附子(浸童便灸五分) 藿香(三分) 蓮蕊(三分) 甘草(三分) 生薑(三分)上十一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服。脈微而數。微為陰虛。數為陽動。虛動相搏。孤陽不能獨立體膚自冷瘦。黎明大便溏。此為腎冷然也。宜七成湯主之。小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
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真武湯主之。病患。陰陽俱厥。脾氣孤弱。五腋注下。下焦不闔。清便飧泄。若腹築湫而痛者。
參茯白術散主之。
參茯白術散方人參 白術 茯苓 山藥 縮砂 陳皮 幹薑 蓮肉(各三錢) 藿香 白扁豆 薏苡 甘草(各半減)上十二味。搗篩為散。或以膠飴。調勻服之。痢疾。禁妄攻。若妄攻者。瘀濁未減而血液必竭也。痢疾。要屢視口內。若齒焦者。為走馬疳也。痢毒疫熱。若瘡疹毒。宜翹花煎服之。
翹花煎方翹花(五錢) 白糖(五錢)上二味。以水二升。煮翹花。去滓。內糖服之。痢熱不減。煩渴而昏睡。其脈弦急者。此為發驚之漸也。溏泄家。
要減飲食。若妄食者。為難療。痢後血液燥竭。腳肉殊脫削。若攣急而疼痛。此為鶴膝風也。痢疾。後重而努力。必致脫肛。以下焦虛故也。痢下數旬不解。血液幹竭。而脈細數者。轉屬疳瀉也。病患脈沉而遲。麵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穀者。必鬱冒。汗出而解。其人必微熱。所以然者。其麵戴陽下虛故也。麵體羸瘠。脾胃虛弱。飲食減少。苦瀉泄者。
宜白術膏服之。
白術膏方白術(一斤焙) 茯苓(四兩) 陳皮(四兩)上三味。以水一鬥。熬取三升。濾去渣。又以水八升。熬取二升。將渣搗爛。又以水五升。熬取一升。都合前汁。
再熬至二升。加蜜四兩。熬至稠。滴水成珠為度。每服彈丸大。日二三次。瀉泄家。小盒飯少。今反多。是欲愈也。痢疾為恙。以順氣活血為要。其氣順則裏急減。其血活則泄利自愈。痢下。數月休作者。為休息痢也。病患瀉泄。脈浮而遲。此為表熱裏寒。其便必完穀也。四逆湯服之。少陰病。下利清穀。裏寒外熱。四肢厥。脈微欲絕者。通脈四逆湯主之。加人參三分。前後二便。易其位而出。名曰交腸。此為髒腑錯雜所致也。痢下腸 。如魚腦。若屋漏。目紅唇燥。
此為氣血敗絕也。痢下。旬餘不解。鮮血自利。脈微肩息。多呼少吸者死。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暴利。脈絕。手足厥冷。 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痢下。體瘦脈虛。反能飲食者生。
不能飲食者死。體厥。脈微口渴。下利清穀。短氣煩躁者死。痢下。數旬不解。嘔噦足跗微腫。若吐蛔者死。問曰。大便難。何以所致。答曰。脾實則大便難。虛則大便溏。不溏不難。其人必實健也。潮熱便難。若譫語。若目中不了了者。
此為邪熱在裏也。大承氣湯主之。病患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大承氣湯主之。孩兒胸腹。 脹硬滿。大便不利。
此為乳癖所致也。白花湯主之。體羸肌燥。大腸血幹。大便硬者。宜波淡花 之。波淡花一斤。白糖一斤。搗如泥。盛壺密蓋。每 梅實大。 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難。其脾為約。麻仁丸主之。
麻仁丸方麻子仁(四錢) 芍藥(四錢) 大黃(八錢) 濃樸(二錢) 枳實(一錢) 杏仁(四錢)上六味為末。煉蜜為丸。桐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漸加。以和為度。陽明病。自汗出。若發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內竭。雖硬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
蜜煎導方蜜(七合)一味。內銅器中。微火煎之。稍凝似飴狀。擾之勿令焦者。欲可丸。並手撚作挺令頭銳。大如指長。二寸許。當熱時急作。冷則硬。以內穀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時。乃去之。病患體羸血燥。大便結燥者。以熱湯內觸器。乘熱而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