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最後10年,在聯合國的倡導和主持下,在全球範圍內開展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活動。
這是人類第一次聯合在一起,共同為解除自然災害對自己生存、發展的威脅而采取的一致行動,其組織之完備、活動之規模、得到響應之普遍程度,都超過此前任何一次其他活動。此次活動確定了相當鼓舞人心的減災目標,當然,人們也對此抱有很高的期望。如今,10年時間過去了,活動亦已結束(轉而發展為“國際減災戰略”活動)。10年間,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和地區都完成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減災水平得到了顯著的提高。然而,相對於自然災害對社會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巨大威脅,相對於自然災害對人民生命、財產、生活的嚴重破壞,相對於人類社會對自然災害的易損性不斷提高而言,僅僅靠10年的工作是遠遠不夠的。而且,毋庸諱言,就其實際成效與計劃目標加以考究,“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
活動亦不無難如人意之處,有些方麵甚或存在較大差距。其間的原因當然是多方麵的,不過,普通民眾之觀念落後,災害意識、減災知識缺乏,致使許多減災目標難以落到實處,實為重要因素之一。具體到中國來說,盡管中國是世界上災害最嚴重、成災種類最多、受災曆史最長的國家之一,可中國普通老百姓的現代災害觀念卻相當落後,災害意識、減災知識亦急需更新。可以說,如何普及現代減災、防災知識,加強災害問題教育,是減災領域麵臨的一個重要而艱巨的任務。
正是基於上述想法,我們編寫了這本書,記述18~20世紀300年間世界上發生的重大自然災害。關於災例的選取、編排,我們的指導思想是:既要考慮災害的種類,又要考慮災害的性質;既要關注災害的規模,又要考察災害的損失及其影響;不僅要看災害發生的時間序列,還要觀照到災害的空間分布。因此,並非按某一單純標準劃線。顯然,這不是一部專深的災害史研究著作,盡管如此,我們還是努力將災難記述與災害學理論、災害學信息傳播結合起來,力求把新的、準確的現代災害意識、減災知識傳遞給讀者。如果讀者朋友在得到災害慘烈的警示之外,從中能夠獲取些許有用的災害知識,我們也就心滿意足了。編寫過程中參考的有關文獻,集中列於書後,並向其作者表示感謝。
參加本書編寫的除主編宋儉、王紅外,還有王蕾、方立、付樂園、陶洪蘊、蔡國斌、李建平、李健等同誌。
作者謹識
2002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