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1 / 3)

瘥後二十症

四肢浮腫

瘥後四肢浮腫,因大病脾土受傷,脾虛不能製水,飲食驟進,氣血滋榮,流於四肢,夜則如常,日則浮腫。脾健自愈,誤用溫補,反添蛇足。

大便燥結

瘥後飲食漸增,而大便或十日、半月不下,亦不覺其苦。此因熱病腸胃幹燥,血不能潤,氣不能送。

誤用通利,死不終朝矣。

皮膚痛癢

毒火最重之症,氣血被其煎熬。瘥後飲食漸進,氣血滋生,串皮膚而灌百骸,或痛或癢,宛如蟲行,最是佳境,不過兩三日,氣血流通而自愈矣。

半身不遂

疫症失治於前,熱流下部,滯於經絡,以致腰膝疼痛,甚者起不能立,臥不能動。誤作痿治,必成廢人。(經驗)

食少不化

瘥後不欲飲食,縱食亦不化,此乃脾胃虛弱,宜健脾養胃。

驚悸

瘥後血虛,肝失其養,膽無所恃,怯而驚悸。

怔忡

病後水衰火旺,心腎不交,故躁動不寧。

失音

瘥後有聲不能言,此水虧不能上接於陽也。

鄭聲

鄭聲者,聲戰無力,語不接續,乃氣虛也。

喜唾

瘥後喜唾不能自止者,胃中有寒也,宜溫之。熱病愈後吐津不止,雖屬胃虛,猶有餘熱,不宜溫之,隻用梅棗丸噙之立愈。

多言

言者心之聲也。病中譫妄,乃胃熱乘心;瘥後多言者,猶有餘熱也。譬如滅火,其火已息,尚有餘煙。

遺精

精之主宰在心,精之藏製在腎。瘥後心腎氣虛,不能管攝,故遺。

恐懼

瘥後觸事易驚,夢寐不寧,乃有餘熱;熱極生痰,痰與氣搏,故恐懼。

昏睡

終日昏昏不醒,或錯語呻吟,此因邪熱未盡,伏於心胞絡所致。

自汗盜汗

心之所藏,在內為血,在外為汗。汗者心之液也,而腎主五液,故汗症未有不從心、腎而得者。陽虛不能衛外而為固,則外傷而自汗;陰虛不能內營而退藏,則內傷而盜汗。

心神不安

瘥後心血虧損,心失其養,以致心神不安。

虛煩不寐

瘥後氣血兩虛,神不守舍,故煩而不寐。

勞複

大病瘥後,早犯女色而病者,為女勞複。女犯者為男勞複。其症頭重不能舉,目中生花,腰背疼痛。四肢無力,憎寒發熱,陰火上衝,頭麵烘熱,心胸煩悶。《活人書》以 鼠屎湯主之,有熱者竹皮湯、燒 散主之。《千金》以赤衣散,虛弱者以人參三白湯調赤衣散最妙。脈沉細,逆冷,小腹急痛者,以當歸四逆散加附子、吳萸,調赤衣散救之。更以吳萸一升酒拌炒熨小腹最妙。凡男卵縮入腹,女乳縮,脈離經者,死不可救。餘治勞複,用麥冬湯每每取效。

食複

瘥後餘熱未盡,腸胃虛弱,不能食而強食之,熱有所藏,因其穀氣留搏,兩陽相合而病者,名曰食複。

陰陽易

男子病後,元氣未複,而婦人與之交接得病者,名曰陽易;女人病後,元氣未複,而男子與之交接得病者,名曰陰易。其狀男子則陰腫入腹,絞痛難忍;婦人則乳抽裏急,腰胯痛引,腹內熱攻胸膈,頭重難抬,仰臥不安,動搖不得,最危之症。

瘟毒發瘡

瘟毒發斑,毒之散者也;瘟毒發瘡,毒之聚者也。初起之時,惡寒發熱,紅腫硬痛,此毒之發揚者;但寒不熱,平扁不起,此毒之內伏者。或發於要地,發於無名,發於頭麵,發於四肢,種種形狀,總是瘡症,何以知其是疫?然診其脈、驗其症而即知也。瘡症之脈洪大而數,疫則沉細而數;瘡症先熱後寒,疫則先寒後熱;瘡症頭或不痛,疫則頭痛如劈,沉不能舉;是其驗也。稽其症,有目紅、麵赤而青慘者,有忽汗忽燥者,有昏憒如迷者,有身熱肢冷者,有腹痛不已者,有大吐幹嘔者,有大泄如注者,有譫語不止者,有妄聞妄見者,有大渴思水者,有燥躁如狂者,有忽喊忽叫者,有若驚若惕者,神情多端,大都類是,誤以瘡症治之,斷不能救。

娠婦疫疹

娠婦有病,安胎為先,所謂有病以末治之也。獨至於疫,則又不然,何也?母之於胎,一氣相連,母病即胎病,母安則胎安。夫胎賴血以養,母病熱疫之症,熱即毒火也,毒火蘊於血中,是母之血亦為毒血矣。毒血尚可養胎乎?不急有以治其血中之毒,而拘拘以安胎為事,母先危矣,胎能安乎?人亦知胎熱則動,胎涼則安。母病毒火最重之症,胎自熱矣。極力清解涼血,使母病一解,而不必安自無不安矣。至於瘥後以及病中適逢經來,當以類推。若以產後、經期,藥禁寒涼,則誤人性命,隻數日間耳!急則治其標者,此之謂也。

疫疹之形

鬆浮

鬆而且浮,灑於皮麵,或紅,或紫,或赤,或黑,此毒之外現者,即照本方治之,雖有惡症,百無一失。

緊束有根

疹出緊束有根,如從肉裏鑽出,其色青紫,宛如浮萍之背,多見於胸背。此胃熱將爛之色,即宜大清胃熱,兼涼其血,務使鬆活色退,方可挽回。稍存疑懼,即不能救。

疫疹之色

紅活

血之體本紅,血得其暢,則紅而活,榮而潤,敷布洋溢,是疹之佳境也。

淡紅

淡紅有美有疵。色淡而潤,此色之上者也;若淡而不榮,或有嬌而豔、幹而滯,血之最熱者。

深紅

深紅者,較淡紅而稍重,亦血熱之象。一涼血即轉淡紅。

豔紅

色豔如胭脂,此血熱極之象,較深紅而愈惡。必大用涼血始轉深紅,再涼之而淡紅矣。

紫赤

紫赤類雞冠花而更豔,較豔紅而火更盛。不即涼之,必至變黑。

紅白砂

細碎宛如粟米,紅者謂之紅砂,白者謂之白砂。疹後多有此症,乃餘毒盡透,最美之境,愈後脫皮。若初病未認是疫,後十日、半月而出者,煩躁作渴,大熱不退,毒發於頷者,死不可救。

疫疹不治之症

疫疹初起,六脈細數沉伏,麵顏青慘,昏憒如迷,四肢逆冷,頭汗如雨,其痛如劈,腹內擾腸,欲吐不吐,欲泄不泄,男則仰臥,女則覆臥,搖頭鼓頷,百般不足。此為悶疫,斃不終朝矣。如欲挽回於萬一,非大劑清瘟不可,醫家即或敢用,病家決不敢服,與其束手待斃,不如含藥而亡。雖然,難矣哉!

疫疹諸方

敗毒散(《活人》) 治時行疫癘頭痛,憎寒壯熱,項強睛暗,鼻塞聲重,咳嗽痰喘,眼赤口瘡,熱毒流注,腳腫腮腫,諸瘡斑疹,喉痹吐泄。

羌活 獨活 柴胡 前胡 川芎 枳殼 桔梗 茯苓 薄荷 甘草疫症初起,服此先去其爪牙,使邪不盤踞經絡,有斑即透,較升、葛、荊、防發表多多矣。如口幹舌燥加黃芩,喉痛加豆根,倍加桔梗、甘草。古方引用生薑,薑乃暖胃之品,疫乃胃熱之症,似不宜用,以蔥易之。

此足太陽、少陽、陽明藥也。羌活入太陽而理遊風;獨活入太陰而理伏邪,兼能除痛;柴胡散熱升清,協川芎和血平肝,以治頭痛目昏;前胡、枳殼降氣行痰,協桔梗、茯苓以泄肺熱而除濕消腫;甘草和裏;而發表更以薄荷為君,取其辛涼,氣味俱薄,疏導經絡,表散能除高巔邪熱。古人名曰敗毒,良有以也。

涼膈散(《局方》)治心火上盛,中焦燥實,煩躁口渴,目赤頭眩,口瘡唇裂;吐血衄血,諸風螈 ,胃熱發斑,發狂,驚急抽風。

連翹 生梔子 黃芩 薄荷 桔梗 甘草 生石膏 竹葉此上、中二焦瀉火藥也。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苦甘,故以連翹、黃芩、竹葉、薄荷升散於上,古方用大黃、芒硝推蕩其中,使上升下行而膈自清矣。予憶疫疹乃無形之毒,投以硝、黃之猛烈,必致內潰。予以石膏易去硝、黃,使熱降清升而疹自透,亦上升下行之意也。

清瘟敗毒飲(《一得》)治一切火熱,表裏俱盛,狂躁煩心。口幹咽痛,大熱幹嘔,錯語不眠,吐血衄血,熱盛發斑。不論始終,以此為主。後附加減。

生石膏(大劑六兩至八兩,中劑二兩至四兩,小劑八錢至一兩二錢) 小生地(大劑六錢至一兩,中劑三錢至五錢,小劑二錢至四錢) 烏犀角(大劑六錢至八錢,中劑三錢至四錢,小劑二錢至四錢)真川連(大劑六錢至四錢,中劑二錢至四錢,小劑一錢至一錢半) 生梔子 桔梗 黃芩 知母 赤芍 玄參 連翹竹葉 甘草 丹皮疫證初起,惡寒發熱,頭痛如劈,煩躁譫妄,身熱肢冷,舌刺唇焦,上嘔下泄,六脈沉細而數,即用大劑;沉而數者,用中劑;浮大而數者,用小劑。如斑一出,即用大青葉,量加升麻四、五分引毒外透。

此內化外解、濁降清升之法,治一得一,治十得十。以視升提發表而愈劇者,何不俯取芻蕘之一得也。

此十二經泄火之藥也。斑疹雖出於胃,亦諸經之火有以助之。重用石膏直入胃經,使其敷布於十二經,退其淫熱;佐以黃連、犀角、黃芩泄心、肺火於上焦,丹皮、梔子、赤芍泄肝經之火,連翹、玄參解散浮遊之火,生地、知母抑陽扶陰,泄其亢甚之火,而救欲絕之水,桔梗、竹葉載藥上行;使以甘草和胃也。此皆大寒解毒之劑,故重用石膏,先平甚者,而諸經之火自無不安矣。

疫疹之症:頭痛傾側,本方加石膏、玄參、甘菊花。

骨節煩痛,腰如被杖,本方加石膏、玄參、黃柏。

遍體炎炎,本方加石膏、生地、川連、黃芩、丹皮。

靜躁不常,本方加石膏、川連、犀角、丹皮、黃芩。

火擾不寐,本方加石膏、犀角、琥珀、川連。

周身如冰,本方加石膏、川連、犀角、黃柏、丹皮。

四肢逆冷,本方加石膏。

筋抽脈惕,本方加石膏、丹皮、膽草。

大渴不已,本方加石膏、花粉。

胃熱不食,本方加石膏、枳殼。

胸膈遏鬱,本方加川連、枳殼、桔梗、栝蔞霜昏悶無聲,本方加石膏、川連、犀角、黃芩、羚羊角、桑皮。

筋肉 動,本方加生地、石膏、黃柏、玄參。

冷氣上升,本方加石膏、生地、丹皮、川連、犀角、膽草。

口穢噴人,本方加石膏、川連、犀角。

滿口如霜,本方加石膏、川連、連翹、犀角、黃柏、生地。

咽喉腫痛,本方加石膏、桔梗、玄參、牛子、射幹、山豆根。

嘴唇 腫,本方加石膏、川連、連翹、天花粉。

臉上燎泡,本方加石膏、生地、銀花、板藍根、紫花地丁、馬勃、歸尾、丹皮、玄參。

大頭天行,本方加石膏、歸尾、板藍根、馬勃、紫花地丁、銀花、玄參、僵蠶、生大黃(脈實者量加)。

腮,本方加石膏、歸尾、銀花、玄參、紫花地丁、丹皮、馬勃、連翹、板藍根。

頸頜腫痛,本方加石膏、桔梗、牛蒡子、夏枯草、紫花地丁、玄參,連翹、銀花、山豆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