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瀉之症有五,而總不離於濕。初起隻以平胃散加豬苓、澤瀉治之,他方皆不逮也。又有五更天將明時,必洞瀉一二次,名曰脾腎泄,難治。蓋以腎旺於亥子,今腎大虛,閉藏失職,故五更之時而特甚也。亦謂之脾者,以泄瀉之時,一定不移,五行之土,猶五常之信也,四神丸加味主之。大抵初瀉與瀉之未甚,宜利水,次補脾;久瀉大瀉,宜補腎,以胃關煎、八味丸之類為主,兼服補中益氣湯,以升其下陷之氣。蓋以腎為胃關,二便開合,皆腎所主也。
脈息
宜沉細,忌浮大。
加味平胃散蒼術(二錢,炒) 炙草 陳皮(各一錢) 豬苓 濃樸(薑汁炒) 澤瀉(各一錢五分) 生薑(三片)水煎服。
如頭痛發熱惡寒者,外感風寒也,加紫蘇二錢,川芎、防風各一錢。
如傷食飽悶脹痛等症,加山楂、麥芽之類;大醉之後,更加幹葛二錢。
如腹痛不休,脈細手足冷,中寒也,加幹薑二錢,肉桂、吳萸各一錢。
如脈洪數有力,口中熱,舌紅,腹痛時作時止,小便短澀,火瀉痛也,加木通一錢、幹葛一錢五分;若兼腸垢裏急後重,再加黃連一錢、白芍三錢。
如暑月水瀉口渴,小便不利,加滑石三錢研末。
如瀉而腹痛不止,為土傷木賊,加酒白芍三錢、防風一錢。
如服前藥不能效者,是脾腎虛寒,宜加補骨脂、炒扁豆、白術各二錢、吳萸八分、幹薑一錢以溫之;如滑脫不止,再加訶子、肉豆蔻一錢五分,罌粟殼一錢以澀之。
四神丸(方見《時方》)鄉前輩林公諱祖成,加白術八兩、罌粟殼二兩、肉桂一兩,醋調炒米粉為丸,名六神丸,治同。再加杜仲四兩、茯苓四兩,名固腎啟脾丸。自注雲∶久服此丸,俾脾元足而營衛運,斯分消之力旺,腎元足而開合神,斯固攝之權行。
溫補脾腎元氣主方(《林公傳》)杜仲(二錢) 人參 白術(各五分) 茯苓 肉豆蔻(去油,各一錢) 補骨脂 砂仁(各五分) 五味(二分)水煎,空心午前服。小腹隱痛,加肉桂五分;小便不利,加澤瀉一錢。
胃關煎治大瀉將脫,久瀉不止。
熟地(三四五七錢) 白術(二三錢) 幹薑(一二錢,炒) 吳萸(五七分) 炙草(一錢) 扁豆(炒,研) 山藥(炒,各二錢)水煎服。
按∶以上為治瀉之恒法。又有變通活法,不可不知。
如久瀉服溫補及固澀之藥不止,或愈而複作,或既愈,次年又應期而作,俱是痼積未除,宜通因通用之法,《本事》溫脾湯主之。
又有感秋金燥氣,始則咳嗽,久則往來寒熱,泄瀉無度,服溫補藥更甚,或完穀不化,有似虛寒,而不知肺中之熱,無處可宣,急奔大腸,食入則不待傳化而直出,食不入則腸中之垢,亦隨氣奔而出,是以瀉利無休也。宜以黃芩、地骨皮、甘草、杏仁、阿膠潤肺之藥,兼潤其腸,則源流俱清。寒熱咳嗽泄瀉,一齊俱止矣。
又有瀉久亡陰,過服香燥之品,發熱口渴,微喘汗出,煩躁,陰氣虛盡,陽氣不能久留,宜急養其陰,以阿膠、地黃、門冬等類,熬膏三四斤,日服十餘次。半月藥盡遂效,另製補脾藥末善後,痊愈。此喻嘉言之驗案也。
溫脾湯(《本事方》見《時方》)主治痼冷在腸胃間,泄瀉腹痛。宜先取去,然後調治,不可畏虛以養病也。
《千金》溫脾湯(方見《實在易》)治積久熱痢赤白。
生薑瀉心湯 治心下痞硬,幹噎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
甘草瀉心湯下後痞益甚,日利數十行,穀不化,此非熱結,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便硬也。
半夏瀉心湯嘔而發熱,心下滿而不痛。
黃芩湯太陽少陽合病自利者。
若嘔者,加生薑一錢五分、半夏一錢,名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黃連湯胸中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者。
即半夏瀉心湯,去黃芩,加桂枝,以和表裏。
幹薑黃連黃芩人參湯 下利,醫複吐下之,食入口即吐。
此方治嘔家夾熱,不利於香、砂、橘、半者,服此如神。昔張石頑先生借治脾胃虛寒、腸有積熱之泄,甚效。
濃樸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此仲景治汗後腹脹滿之方也。張石頑借治瀉後腹脹滿,甚效。
石頑治總戎陳孟庸,瀉利腹脹作痛,服黃芩、白芍之類,脹急愈甚。其脈洪盛而數,按之則濡,此濕熱傷脾胃之氣也。與濃樸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二劑痛止,脹減而泄利未已。
與幹薑黃芩黃連人參湯,二劑瀉止,而飲食不思,與半夏瀉心湯二劑而安。
葛根黃芩黃連湯(各見《傷寒》)此湯仲景治桂枝症,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喘而汗出之症。今借治表邪未解,腸胃俱熱之瀉,甚效。
按∶君氣質輕清之葛根,以解肌而止利;佐苦寒清肅之芩連,以止汗而除喘;又加甘草以和中,先煮葛根,後納諸藥。解肌之力緩,清中之氣銳,又與補中逐邪者殊法矣。
鍋粑蓮肉散治老幼脾瀉久不愈神方。
飯鍋粑(四兩,淨末) 蓮肉(四兩,去心,淨末) 白糖(四兩)上共和勻。每服三五匙,一日三次,食遠服。
丹礬蠟榴丸治一切久瀉,諸藥不效,宜服止丸。
黃丹 枯礬 黃蠟(各一兩) 石榴皮(八錢,炒研)將蠟溶化小銅勺內,再以丹、礬、榴皮三味細末,乘熱為丸,如豆大,空心服五丸。兼治紅痢,用清茶下,白痢用薑湯下。
鍋粑鬆花散治白瀉不止神效方。
飯鍋粑(二兩) 鬆花(二兩,炒) 蠟肉骨頭(五錢,烘脆)共為末,砂糖調,不拘時服。
火腿紅曲散(各見《種福堂》)治脾泄。
陳火腿骨( 存性研末) 紅曲上二味各等分,為細末,砂糖調陳酒送下。
卷七
風痹痿
風、痹、痿三症不同,近世不能為辨,而混同施治,誤人不淺。茲特分別之。
風者,肢節走痛也。《內經》謂之賊風,後人謂之痛風,又謂之白虎曆節風。其中表裏寒熱虛實,宜因脈辨症而藥之。至久痛必入絡,如木通、刺蒺藜、紅花、金銀花、鉤藤之類,最能通絡,可隨宜加入。久痛必挾鬱,鬱而成熱,熱盛則生痰,如南星、半夏、栝蔞根、黃柏、鬱金、川貝、竹瀝、薑汁之類,俱能解鬱清熱化痰,可隨宜加入。多用桑枝、桑寄生者,蓋以桑為箕星之精也;多用虎骨者,以風從虎,亦以骨治骨之義也。用烏、附、辛、桂之藥而不效者,宜用葳蕤、麥冬、桑葉、脂麻、生 、菊花、蒺藜、阿膠、甘草之類為膏,滋養陽明,亦是柔潤熄肝風之法。
痹者,閉也。風寒濕雜至,合而為痹,與痛風相似。但風則陽受之,痹則陰受之。雖行痹屬風,痛痹屬寒,著痹屬濕,而三氣之合,自當以寒濕為主。蓋以風為陽邪,寒濕為陰邪,陰主閉,閉則重著而沉痛。是痹症不外寒濕,而寒濕亦必挾風。寒曰風寒,濕曰風濕,此三氣雜合之說也。《內經》雲∶在陽命曰風,在陰命曰痹。以此分別,則兩症自不混治矣。
至於治法,不外三痹湯及景嶽三氣飲之類為主,如黃 五物湯、黃 防己湯、桂枝芍藥知母湯、烏頭湯之類,皆古聖經方,當知擇用。張景嶽雲∶隻宜峻補真陰,宣通脈絡,使氣血得以流行,不得過用驅風等藥,再傷陰氣,必反增其病矣。若胸痹、胞痹及髒腑之痹,當另立一門,方能分曉,《醫門法律》分別甚詳,宜熟玩之。
痿者,兩足痿弱而不痛也。《內經》分為五髒∶肺痿者,主皮毛痿也;心痿者,脈痿也;肝痿者,筋痿也;脾痿者,肉痿也;腎痿者,骨痿也。而其要旨,在獨取陽明。蓋陽明為五髒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若陽明虛,不能藏受水穀之氣而布化,則五髒無所稟,宗筋無所養,而痿 作矣。醫者不知,誤投薑、獨風藥,則火得風而益熾;誤投烏、附劫藥,則陰被劫而速亡。要知此症無寒,當遵張子和為定論。若用痛風三痹蒸湯灸燔等法,立見其危。至於方治,以虎潛丸、加減四斤丸為主。痿久者,間服六君子湯加黃柏、蒼術、竹瀝、薑汁。黑瘦人血虛多燥,宜間服二妙地黃丸。肥白人氣虛多痰,宜間服當歸補血湯加竹瀝、薑汁。定不可誤服辛熱之藥,或問辛熱既不可用,何張石頑雲,老人痿厥用虎潛丸而不愈,少加附子而即愈乎?不知此法是借附子辛熱之力,以開通經隧,原非為腎髒虛寒而設也。
卷七風痹痿
脈息
宜浮數,忌虛弱。
四物湯(治風先治血) 四君子湯 十全大補湯 八珍湯 六君子湯 當歸補血湯(血生於氣,各見《時方》) 桂枝湯麻黃湯(各見《傷寒》) 防己黃 湯(方見《金匱》)治風濕相搏,客在皮膚,關節疼痛,腰以下疼重,脈浮,自汗惡風等症。後當如蟲行皮中,腰以下冰涼,後坐被上,又以被繞腰下,溫令微汗瘥。喘加麻黃,胃氣不和加芍藥,氣上衝心加桂枝,有陳氣加細辛。(陳氣久積之寒氣也)防己湯(《千金》)治曆節四肢痛如錐刺。
即前方去黃 、大棗;本方防己、冬術、生薑各四錢,甘草三錢,加桂心、茯苓各四錢,烏頭一枚,(去皮,熬),人參二錢。以苦酒和水煮,日三夜一服,當覺焦熱,痹忽忽然,慎勿怪也。若不覺,複服,以覺乃止。(忌醋物、桃李、生蔥、豬肉、冷水)黃 桂枝五物湯治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症身體不仁,狀如風痹。
桂枝芍藥知母湯治肢節疼痛,身體 羸,腳腫如脫,頭眩氣短,溫溫欲吐。
此方為補藥之妙。解見徐忠可《金匱論注》。
烏頭湯(俱見《金匱》)治曆節疼痛,不可屈伸。
獨活寄生湯(《千金》)治風寒濕痹,偏枯香港腳。
獨活(二錢) 桑寄生 秦艽 細辛 歸身 生地 芍藥 川芎 桂心 茯苓 杜仲 牛膝人參 甘草(各一錢)水煎服。
舒筋保安散(見痙症)按∶此方治痛行痹極效。
三痹湯治血氣凝滯,手足拘攣,風寒濕三痹。
人參 黃 當歸 川芎 白芍 生地 杜仲 續斷 防風 桂心 細辛 秦艽 白茯苓牛膝 川獨活 甘草(各等分) 生薑(三片) 紅棗(一枚)水三盞,煎五分,不拘時服。
三氣飲(《景嶽》)治氣血虧損,風寒濕三氣乘虛內侵筋骨,曆節痹痛之極,及痢後鶴膝風痛等症。
當歸 枸杞 杜仲(各二錢) 熟地(三錢或五錢) 牛膝 茯苓芍藥(酒炒) 肉桂(各一錢) 細辛(或代以獨活) 白芷 炙草(各一錢) 附子(隨宜用一二錢) 生薑(三片)水二盅,煎服。氣虛加參、術;風寒勝加麻黃一二錢,亦可浸酒飲之。
加減四斤丸(三因)治肝腎虛熱淫於內,致筋骨痿弱,足不任地,驚恐戰栗,潮熱時作,飯食無味,不生氣力。
肉蓯蓉(酒浸淡) 牛膝 木瓜(俱酒浸) 鹿茸(酥炙) 熟地(或用生地) 杜仲 菟絲子(各等分)共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酒米飲下。
虎潛丸(《丹溪方》見《時方》)治腎陰不足,筋骨痿,不能步履。
徐靈胎曰∶痿症皆屬於熱,經有明文。此方最為合度,後人以溫補治痿,則相反矣。
痿有屬痰濕風寒外邪者,此方又非所宜。
外治法(筋骨之病總在軀殼,古人多用外治。)《靈樞》治之以馬矢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塗;其緩者,以桑鉤鉤之。即以生桑炭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以膏熨急頰。且飲美酒,啖美炙肉,不飲酒者自強也。為之三拊而已。
《靈樞》用醇酒二十升、蜀椒一升、幹薑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種皆 咀。漬酒中,用綿絮一斤,細白布四丈,並納酒中。置酒馬矢 中,蓋封塗,勿使泄。五日五夜,出布綿絮曝幹之。幹後複漬,以盡其汁。每漬必 其日乃出幹,並用滓。以綿絮複布為複巾,長六七尺,為六七巾。則用生桑炭炙巾,以熨寒濕所刺之處,令熱入至於病所,寒複炙巾以熨之。
三十遍而止,汗出以巾拭身,亦三十遍而止。
羌活桂歸酒治風寒濕痹。
羌活 桂枝 秦艽 防風 續斷 附子(各一錢) 當歸身 金毛狗脊 虎骨(各一錢五分)杜仲 晚蠶砂(各二錢) 川芎(八分) 桑枝(三錢) 生薑(切片,一錢) 大棗(二枚)陳酒二斤,浸一日夜,煎服。
集寶療痹膏川烏 草烏 南星 半夏 當歸 紅花 獨活 羌活 大黃 桃仁(各四錢) 山甲 肉桂(各一兩) 白芷(五錢) 陀僧(二兩) 硫黃(半斤) 鬆香(一斤) 生薑汁(一碗) 麻油(一斤) 竹汁(一碗)上收煎好。加乳香、沒藥、血竭、胡椒、樟腦、細辛、牙皂末(各二錢)。若加商陸根、鳳仙、鬧羊花、鮮煙葉、鮮蒜、鮮 等汁,更妙。
蒼術黑豆飲治痹方。
茅山蒼術五斤,洗淨泥垢。先以米泔水浸三宿,用蜜酒浸一宿。去皮,用黑豆一層,拌蒼術一層,蒸二次。再用蜜酒蒸一次,用河水在砂鍋內熬濃汁。去渣,隔湯燉,滴水成珠為度,每膏一斤,和煉蜜一斤,白湯調服。
一老人專用此方,壽至八十餘,身輕體健,甚於少年。
七製鬆香膏治濕氣第一神方。
鬆香三斤,第一次薑汁煮,第二次蔥汁煮,第三次白鳳仙汁煮,第四次燒酒煮,第五次鬧羊花汁煮,第六次商陸根汁煮,第七次紅醋煮。
桐油(三斤) 川烏 草烏 蒼術 官桂 幹薑 白芥子 蓖麻(以上各四兩) 血餘(八兩)上八味,共入桐油。熬至藥枯發消,滴水成珠。濾去渣,入牛皮膏四兩烊化。用前製過鬆香,漸漸收之,離火,加樟腦一兩,好麝香三錢,濃紙攤之,貼患處。神效。
虎骨木通湯治一切麻木痹證,痛風曆節。
虎骨 木通(各等分)煎湯頻頻多吃,即愈。
紅花白芷防風飲治曆節四肢疼痛。
紅花 白芷防風(各五錢) 威靈仙(三錢)酒煎服,取汁,三服痊愈。
山甲白薇澤蘭飲治箭風,俗名鬼箭打。或頭項手足筋骨疼痛、半身不遂等疾,照方一服即愈。
山甲(一錢,炒研) 白薇(二錢) 澤蘭(三錢)照分量,好酒煎服。
硫黃敷痛膏(俱見《種福堂》)治痛風曆節,四肢疼痛。
用醋磨硫黃敷之,或用蔥杵爛,炒熱熨之。
卷七
鶴膝風
喻嘉言曰∶鶴膝風者,即風寒濕之痹於膝也。如膝骨日大,上下肌肉日枯,且未可治其膝,先養其氣血,使肌肉滋榮,後治其膝可也。此與治偏枯之症大同小異。急溉其未枯者,使氣血流行而複榮。倘不知此,但麻黃、防風等散風之藥,鮮不全枯者。故治鶴膝風而急攻其痹,必並其足痿而不用矣。
大防風湯治邪襲足三陰,腿膝疼痛,及痢後脛膝痛,鶴膝風、附骨疽症,但赤熱腫者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