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悟得透——命由己造,福由心生(1)(1 / 3)

每一個人都擁有生命,但並非每個人都懂得生命,乃至於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對他來說,是一種懲罰。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有的人想方設法延長生命,卻沒有意識到要好好利用已有的生命,就好像一個饑餓的人一直在憧憬明年的豐收,卻不理會倉庫裏已有的糧食,任由它們發黴腐爛。

悟透人生是什麼

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對他來說,是一種懲罰。 ——禪語

佛陀在《佛說譬喻經》中,以一段有名的譬喻,向我們開示“人生究竟是什麼”,這譬喻是這樣的:

在一個寂寞的秋日黃昏,無盡廣闊的荒野中,有一位旅人步履蹣跚地趕著路。突然,旅人發現薄暗的野道中散落著一塊塊白色的東西,定睛一看,原來是人的白骨。

旅人正在疑惑之際,忽然從前方傳來驚人的咆哮聲,緊接著,一隻大老虎向他緊逼而來。看到這隻老虎,旅人頓時明白了白骨的來源,他立刻向來時的道路拔腿逃跑。

但旅人顯然是迷失了方向,他竟跑到一座斷崖絕壁的盡頭,跳下去會摔死,不跳會被老虎吃掉,旅人束手無策了。

在千鈞一發之際,旅人看到斷崖上有一棵鬆樹,並且發現從樹枝上垂下一條藤蔓,伸向崖底。於是他便毫不猶豫地抓著藤蔓垂下去,可謂九死一生。這隻老虎看到即將人口的食物居然逃跑了,非常憤怒,在崖上狂吼著。

謝天謝地!幸虧有這根藤蔓,才撿回一條命。旅人暫時安心了,但是當他朝腳下看時,不禁“啊”了一聲,原來,腳下竟是波濤洶湧的深海,海麵上怒浪翻滾,在那波浪間還有三條毒龍,正張開大口等待著他的墜落,旅人全身戰栗起來。更恐怖的是,他現在賴以求生的藤蔓的根處,出現了一白、一黑兩隻老鼠,它們正在交互地啃著藤蔓!旅人拚命地搖動藤蔓,想趕走老鼠,可是老鼠一點也沒有要逃開的意思。

在旅人搖動藤蔓時,有液體從上麵落下來,這是從樹上的蜜蜂巢所滴下的蜂蜜。旅人將蜂蜜舔到嘴裏:“多麼令人陶醉啊!”他竟然完全忘記自己正處於恐怖的境地,而醉心於蜂蜜的甜美。

譬喻中這愚癡的旅人之相,便是指所有人類的“人生之實相”。那麼這段譬喻意味著什麼呢?

譬喻中的“旅人”即是指你自己。

無盡而寂寞的荒野是譬喻你無盡寂寞的人生。你從生下來時,就成為這旅人而在走人生之旅了。既是旅人,應知目的地。如今你是以何目的而生活在世界上呢?如若不知,則不能不說你和這愚癡的旅人一樣了。

秋天的黃昏是譬喻人生的孤寂感。何故你的人生如同秋天的孤寂?因為你是孤獨一人在旅行。雖說有親屬、同事、朋友,但你們並不能互相傾吐心中的一切,你找不到真正彼此理解的心靈之友,即使是夫婦,也未必能互相理解心中之事。人生的孤寂,原因就在於心靈的孤獨。難道你未曾有過孤獨的感傷嗎?

路邊的白骨是你人生中經曆的親人、朋友等的死亡。你活到現在,應該看到過很多次死亡,那時你有何想法?有何感觸?難道你沒有注意到緊逼而來的“無常之虎”嗎?

饑餓的老虎所譬喻的即是你自己的死亡。在此世間存在的一切之物都是無常的,所以你無法逃避死亡。死對你是最恐怖的事,所以佛陀以恐怖的老虎作譬喻。現在這無常之虎猛然地向你逼來,但由於你以為這是非常恐怖的事實,所以平時不想去思考它。平生雖然忘記死,逃避死,但死是必然會到來的,逃避的心態並不能解決死的問題。唯有與死正麵對決,才能獲得解決,才能得到絕對的幸福。因此佛教才提到死的事。作為旅人的你,本能地逃離死亡,生病後到醫院治療,或以藥物來跟死亡搏鬥,但死亡似乎是不可避免的,我們終將敗在死亡手中。

接著旅人攀上崖頂的鬆樹,鬆樹是指金錢、名譽、地位等。這些東西即使再多,在死亡麵前也仍是無力的。像那有輝煌成就的秦始皇、漢高祖,在其臨終時也不免感到“人生猶如夢中之夢”而寂寞地死去。你現在能握著金錢、名譽、地位等含笑地迎接死亡嗎?瀕臨死亡時,一物也帶不走,因此能夠笑對死亡是不可能的。

藤蔓所譬喻的是“還不會,還不會,我還不會死”的那種以為還有二三十年壽命可依恃的心態,但即使認為“還有十年、還有二十年可活著”,這些時間也很快就會過去。想想看便知:已過去的十年二十年,也不過是“啊”的一聲,便如夢如幻般地消逝了。你以後的十年二十年也同樣是“啊”的一聲,轉眼之間便會過去。不斷咬齧著藤蔓的白老鼠和黑老鼠是指白天和晚上。白天的白老鼠和晚上的黑老鼠交替縮短著你的壽命。所謂活了今天一天,便是死了今天一天。即使過年、節日、假日也都一刻不休地在齧著你的生命。因此最後藤蔓必定被齧斷,這便是“死”。

蜂蜜是指人的五欲:食欲、財欲、色欲、名譽欲、睡眠欲。一天之中,你不斷所想的,一心所求的無非是為了這五欲的滿足。然而不斷地舔著蜂蜜,不知不覺地墜下去,豈不是太愚癡了嗎?

你能確定你不是這個旅人嗎?佛陀在此開示你的真實之相亦即此。佛陀同時向你說明解決之道。來吧!莫讓死看到你的背後,要從正麵跟死對決。唯有解決死,才能真正得到人生的幸福。打開通往幸福之門的人是你自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