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按∶濕為粘膩之邪,暑為熏蒸之氣,兩相膠錮,病勢最為淹纏。今以跗腫溲赤,治以芳香理氣,辛淡滲濕,方法俱佳。若日久而濕濁凝滯,傷殘脾陽,即防化脹之慮。
遺風金 痰濕化腫,左脈濡細,右寸關弦滑,嗆咳氣急,胸滿溺少。症非輕藐,宜治防變。
金沸花(三錢,包煎) 炒車前(三錢) 通草(錢半) 川貝(錢半) 沉香曲(錢半) 廣橘紅(一錢) 海石(三錢) 光杏仁(三錢) 杜赤小豆(三錢) 白前(錢半) 地骷髏(三錢)清煎三帖。
介按∶餘閱葉香岩《指南醫案》,內有朱姓一症,適與此案證治相同,爰節錄之,以資質證。其述病源曰∶初因麵腫,邪幹陽位,氣壅不通,二便皆少,桂附不應,即與導滯。滯屬有質,濕熱無形,入肺為喘,乘脾為脹,六腑開合皆廢,便不通爽,溺短混濁,時或點滴,視其舌絳口渴,腑病背脹,髒病腹滿,更兼倚倒左右,腫脹隨著處為甚,濕熱布散三焦,陰眼難以決勝矣。經雲∶從上之下者治其上。又雲∶從上之下而甚於下者,必先治其上,而後治其下。此病逆亂紛更,全無頭緒,皆不辨有形無形之誤。姑以清肅上焦為先(方用飛滑石三錢,大杏仁十位,生苡仁三錢,白通草一錢,鮮枇杷葉去毛三錢,茯苓皮三錢,淡豆豉錢半,黑山梔殼一錢,急火煎,五分服)。葉氏發明病源與誤治之由,以及應當治法,分辨明晰,深堪則效。今此案與葉氏所述,適相符合,而療法亦意旨相同。惟藥味則大同小異。前哲後賢,如出一轍,正如先哲所謂活法法∶中多活法,奇方方外有奇方,今以此案征之,益信。
漁莊沈(霖記) 木克土化脹,兩跗皆腫,脈沉弦,便瀉不爽,氣逆溺少,非輕藐之症。(七月初三日)大腹皮(三錢) 雞內金(三錢) 新會皮(錢半) 川樸(一錢) 車前(三錢) 沉香(五分,衝) 枳殼(錢半) 炒米仁(四錢) 通草(錢半) 省頭草(三錢) 杜赤豆(四錢)清煎三帖。
又 浮腫已退,脈虛細,腰痛,胃納尚和。宜《金匱》腎氣丸加減治之。
生地(四錢) 陳萸肉(錢半) 淮牛膝(三錢) 草(三錢) 茯苓(四錢) 丹皮(一錢)炒車前(三錢) 炒杜仲(三錢) 懷藥(三錢) 澤瀉(三錢) 五加皮(三錢)清煎五帖。
又 諸款悉減,脈虛,夜不安寐,臨晚跗浮,嘈雜已瘥,仍遵前法加減為妥。(九月二十二日。)當歸(錢半) 夜交藤(三錢) 仙半夏(錢半) 穀芽(四錢) 炒川連(六分) 茯神(四錢)新會皮(錢半) 海桐皮(三錢) 柏子仁(三錢) 棗仁(三錢) 草(三錢)清煎四帖。
又 諸款悉瘥,脈虛細,臨晚跗浮酸楚。宜分消為妥。(九月二十七日。)生牡蠣(四錢) 杜赤豆(三錢) 海桐皮(三錢) 大腹皮(三錢) 澤瀉(三錢) 茯苓(四錢) 冬瓜子(三錢) 通草(錢半) 防己(錢半) 草(三錢) 柏子仁(三錢)清煎四帖。
又 兩跗猶腫,脈澀滯,麵浮。宜分消,防化脹。(十月初三日。)生牡蠣(四錢) 冬瓜子(三錢) 新會皮(錢半) 草(三錢) 澤瀉(三錢) 赤苓(四錢) 豬苓(錢半) 五加皮(三錢) 防己(錢半) 商陸(錢半切忌甜) 大腹皮(三錢)清煎四帖。
介按∶李中梓曰∶腫脹之病,諸經雖有,無不由於脾肺腎者。蓋脾主營運,肺主氣化,腎主五液,凡五氣所化之液,悉屬於腎,五液所行之氣,悉屬於肺。轉輸二髒以製水生金者,悉屬於脾。故腫脹不外此三經也。然其治法,有內外上下虛實,不可不辨也。在外則腫,越脾湯、小青龍湯證也。在內則脹,十棗湯、神佑丸證也。在上則喘,葶藶大棗湯、防己、椒目葶藶大黃丸證也。在下則小便閉,沉香琥珀丸、疏鑿飲子證也。此皆治實之法。若夫虛者,實脾飲、腎氣丸證也。李氏此言,發明盡致,但此症初起,係是情懷少暢,以致清氣不轉,肝木侮脾,而濕熱停滯化脹,第一方宗雞金散加減,以運氣消積,參用滲濕之品。次則因其利久傷陰,宗腎氣湯意以養陰滲濕,補而不滯,利而不伐,洵治虛脹之良方。故至三診而諸款悉減。然此時腎液未充,心神未安,則宗安神丸以補心而滲濕,四五兩方,皆以牡蠣澤瀉散加減,以分消下焦未淨之濕熱,步驟井然,故多奏效。但三診方中,有仍遵前法加減之言,而且浮腫已退,則此診以前,似乎遺失一方,深懷未窺全豹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