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陰為風木之髒。從熱化者多。從寒化者少。以木中有火故也。)何謂厥陰症。傷寒論雲。厥陰之為病。消渴。火盛。氣上撞心。氣逆即火逆也。心中疼熱。火邪入心。饑火能消物也。而不欲食。木克土也。食則吐蛔。蟲為風化。一聞食臭。則上入於膈而吐出。下之利不止。誤下傷胃氣是也。厥陰為兩陰交盡。宜無熱症。然厥陰主肝。而膽藏於內。則厥陰熱症。皆少陽之火內發也。要知少陽厥陰。同一相火。相火鬱於內。是厥陰病。相火出於表。為少陽病。少陽咽幹。即厥陰消渴之機。胸脅苦滿。即氣上衝心之兆。心煩。即疼痛之初。不飲食。是饑不欲食之根。喜嘔。即吐蛔之漸。故少陽不解。轉屬厥陰為病危。厥陰病衰。轉屬少陽為欲愈。
烏梅丸為厥陰證之總方。吐蛔久利者。尤宜。
病初起手足厥冷。脈微欲絕。宜當歸四逆湯。有久寒。加生薑、吳萸。酒水各半煎。以相火寄於肝。經雖寒而髒不寒。故先厥者後必發熱。手足愈冷。肝膽愈熱。故雲厥深熱亦深也。薑附不可妄投。
脈結者。脈緩時一止曰結。活人雲。陰盛則結。代者。一髒氣敗。其脈動而中止。不能自還。而他髒代之。心動悸。心氣不寧。炙甘草湯主之。按他經亦有此症。是陽氣大虛。虛極生寒。非薑附肉桂不為功。若用此藥。是速其死也。惟厥陰症。肝中之相火。本少陽之生氣。而少陽實出坎中之真陰。即經所謂陽為之正。陰為之主是也。
按前言表證而手足厥逆。此言裏證而脈結代。雖為厥陰寒化。終不用薑附大熱之品。以厥陰之髒。相火遊行於其間故也。
脈微欲絕。不可下。若脈滑而厥。是內熱鬱閉。所謂厥應下是也。下之是下其熱。非下其實。泄利下重者。四逆散。欲飲水數升者。白虎湯。皆所以下無形之邪也。若以承氣下之。則不止矣。
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下利欲飲水者。熱也。白頭翁湯主之。
以上治熱化之法也。
厥者必發熱。熱與厥相應。熱深厥亦深。熱微厥亦微。此四症是厥陰傷寒之定局。先熱後厥。厥熱往來。厥多熱少。熱多厥少。此四症是厥陰傷寒之變局。皆因其人陽氣多少而然。
乘脾乘肺。二症宜辨。
曰。傷寒腹滿。經雲。諸腹脹大。皆屬於熱。此由肝火也。譫語。經雲。肝氣盛則多言。寸口脈浮而緊。緊即弦脈。
此肝乘脾也。名曰縱。刺期門。
曰。傷寒發熱。嗇嗇惡寒。肺主皮毛。因無頭痛項強。非屬太陽病。為肺虛。渴欲飲水。無白虎證之欲飲。亦為肺虛。腹滿。無承氣證。因肺虛不能通調水道。此肝乘肺也。肺金虛不能製木。肝寡於畏。侮所不勝也。名曰橫。
刺期門。肝有亢火。隨其實而瀉之。
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此亦肝乘脾也。先與小建中湯平肝以補脾。不瘥者。中氣虛而不振。
邪尚流連。與小柴胡湯主之。令木邪直走少陽。使有出路。所謂陰出之陽則愈也。
傷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當服茯苓甘草湯。卻治其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作利也。此亦肝乘肺也。雖不發熱惡寒。亦木實金虛。水氣不利所致。上節腹滿。是水在中焦。故刺期門以泄其實。此水在上焦。故用茯苓甘草湯以發其汗。此方是化水為汗。發散內邪之劑。即厥陰治厥之劑也。
內經雲。厥陰之上。風氣治之。所謂本也。本之下。中之見也。見之下。氣之標也。又曰。厥陰不從標本。而從中見也。又曰。厥陰為闔。又熱病論曰。傷寒六日。厥陰受之。厥陰脈循陰器而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厥陰木氣逆。火氣盛。故煩滿。循陰器。故囊縮。
蓋厥陰以風木為本。以陰寒為標。中見少陽。厥陰為陰極。故不從標本。而從中見也。本論以厥陰自得之病為提綱。故先曰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等證。然必合之外證。有厥熱往來之氣化。或嘔或利。方為真厥陰。其餘或厥。或利。或嘔。內無氣上撞心。心中疼熱等症。皆似厥陰而非厥陰也。其雲消渴者。消為風消。渴為木火上熏也。其雲氣上撞心者。木氣上淩心包也。其雲心中疼熱者。是其氣甚即為火。火甚即生熱。陰血受灼。不足榮養筋脈。故筋脈不舒而疼。胃液受灼故饑。其雲不欲食者。是木氣橫逆也。其雲食則吐蛔者。蛔感風木之氣而生。聞食臭則出。濕熱腐成。居於胃底。無食則動。胃寒則出。胃熱亦出。下之利不止者。陰寒在下也。
二章一節雲。厥陰中風。脈微浮為欲愈。不浮為未愈。陰經受邪。脈當沉細。今反浮者。以風為陽邪。元氣複而邪將散。故脈見微浮。不浮則邪深入不外散。故為未愈。二節言欲愈之時。蓋少陽旺於寅卯。解於此時者。中見少陽之化。三節厥陰陰之極。渴欲飲水。水為天一所生之水。以水濟火。陰陽氣和而病自愈。提綱後止此三節提出厥陰病。其餘則曰傷寒。曰厥。曰下利。而不明言厥陰病。以厥陰從中見。而不從標本也。
三章一節曰。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虛家亦然。總起下文諸節厥逆之意。亦以承上文下之利不止。夫四逆厥者。鹹藉生陽之來複。故不可下。非特陽氣大虛。寒邪直入。即熱深者亦閑有之。熱盛於內。內守之真陰被爍幾亡。不堪再下以竭之。故申其戒曰。氣血兩虛之家。即不厥逆。亦不可下也。二節言陰陽寒熱互換之理。厥陰傷寒。先厥後發熱而利。必自止。厥不再作。利亦不再下。若見厥。則複利。三節言寒熱勝複之理。而歸重於胃氣也。凡厥利。當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中氣除去。求救於食。當以索餅試之。
若胃氣能勝穀氣而相安。則不暴然發熱。恐暴熱來驟而去速也。本發熱六日。厥反九日。複發熱三日。
熱與厥無太過不及。故期旦日夜半愈。若再發熱三日。兼之脈數。此中見太過。熱氣有餘。必發癰膿也。
總之厥利轉為發熱。乃屬愈期。仲師不是要其有熱。要其發熱而厥利止。厥利止而熱亦隨罷。方為順候。若熱氣有餘。則傷血分。而化為如癰之膿。非發癰也。數脈為熱氣有餘。遲脈為寒氣不足。傷寒六七日。陰盡出陽。可望其陽複。與黃芩湯複除其熱。熱除內外皆寒。腹中應冷。當不能食。今反能食。此中氣已除。必死。此節因脈數而推及脈遲。反複以明其義。五節言熱化太過。火熱下行。則便膿血。火熱上升。
則咽痛而為喉痹。隨其經氣之上下而為病也。傷寒先厥後發熱。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陰液泄於外。
而火熱炎於上。必咽中痛。其喉為痹。發熱無汗。而利必自止。發熱無汗而利不止。則陽熱陷下。必便膿血。火熱下行。故其喉不痹。第六節遙承諸四逆厥者不可下。恐泥其說也。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發熱也。是先厥後發熱也。前熱者後必厥。是先熱後厥。厥之日期深者。則發熱亦深。厥之日期微者。則發熱亦微。厥應下之。前不可下。指承氣等方。此應下。熱證輕有四逆散。重有白虎湯。寒症有烏梅丸是也。沈堯封雲。厥陰乃正邪分爭。一大往來寒熱。厥深熱深。厥微熱微。言寒熱輕重。論其常理。其有不然。亦以決病之進退矣。厥陰為三陰之盡。病及此。必陰陽錯雜。厥陰肝木。於卦為震。一陽居二陰之下。是其本象。病則陽泛於上。陰伏於下。而下寒上熱之證作矣。其病藏寒。蛔上入膈。是下寒之證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