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讀這些年詩歌的一點感想(後記)(1 / 1)

181.讀這些年詩歌的一點感想(後記)

具體是指上一個世紀90年代以來的中國詩壇的詩歌。

這些年來的詩歌,可以說是無情無義氣,無心無骨。

說它“無情”,是指這些年的中國詩歌透露出來的氣息平淡、平靜、柔婉以致哀傷。平淡、平靜、柔婉以致哀傷的內部和底層是空洞。形成這種詩風的直接原因,一是詩人不是從心靈的真情實感出發而采取“中庸”的態度作做詩,二是把玩弄文字遊戲當作詩。“中庸”無詩歌,“中庸”的結果往往是平庸。如果說“中庸”裏還有一點幾乎嚐不到的血汗的味兒,那麼,“文字遊戲”則是西風漫卷中的枯葉了。

說它“無義”,是說這些年的詩歌,遠離真理、正義和道義。詩人們紛紛逃離社會生活的滔滔中流,熱衷於在“邊角地帶”呻吟。難道高揚真理、正義和道義的旗幟為詩人們所不恥?難道詩人們有意逃離真理、正義和道義?難道真理、正義和道義不值得詩人們為之傾情?詩人少了勇士.。詩歌去到了沒有陽光的地方,或在那裏低低淺唱,向隅而泣,或在那裏嬉戲逗玩。為何詩歌遭到了社會和人民大眾的唾棄,原因就在這裏。

“無心無骨”是“無情無義”的必然結果,情由心生。詩乃心靈之物。黑格爾說,詩是精神生活的原則。詩人對人間世態采取了冷漠的態度,詩人的心靈排斥社會生活洪流的衝擊。既不揚善以彰顯自己的情操,亦不斥惡以張揚凸現自己的骨氣。不從心靈出而從肌體出發的詩歌難道不現出“空洞”?“中庸”的結果難道不會患“軟骨症”?

僅僅局限於詩和詩人的角度看,“無情無義,無心無骨”的文化精神是可悲的。這種文化精神,就是對他人和社會不負責任的文化精神。如果我們將這種情況的出現放在整個社會的背景下看,詩人們的這種行為切合與迎合了上個世紀80年代漸漸發生,後來又愈演愈烈的種種不健康的社會風氣。在一定的領域,一定的場合,一定的時期,淺俗、庸俗、腐敗的文化很是風光迷人的文化,直到今天也是這樣。我們的詩人和詩難道沒有受感染嗎?

(2010年6月修改於新寧鎮翰苑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