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附錄(1 / 3)

徐彥平印象。

徐彥平者,蜀地酉陽人。隅處西南,鍾靈毓秀。雖土苗雜居之邦,卻也詩書相傳之地。自古養匪也養學士也。

彥平嚐自況:吾乃軍人、詩人、商人。餘則謂其乃文人也。

彥平出身大山中,家世貧寒,但唯其困頓,則自幼思變。及弱冠之年,著戎裝,入行武,變身份,鍛煉意誌,自壯筋骨。蓬勃而富生機,初閱人生壯麗之色!

脫去軍裝時,恰逢國中文藝思潮迎來複興之日。彥平源自鄉關山水滋潤,油然所生之詩情勃發,自赴使命,躋身文學青年大軍之中,終日詩酒論天下,激辯不休,洶洶湧湧,大有揮斥方遒、指點江山之勢。其間,遊走於大江南北,涉足於黃河兩岸。激情四射,背負青天。仿佛八九點的太陽已然肩負起如日中天的責任。實可貴,實可莞爾之一族也!

然而現實堅硬而冷峻,性情衝動之徐彥平,未幾已感到生活之多艱!飽腹後之清談隻能持續數小時;與文友胝足而眠之後總有新的一天要開始!詩文可賞而不可餐,激情可燃而必須節製!

賣文不足以養家、養己、養生活。他自謂:缺錢。

於是,涉足商圈,以易獲利。頓覺如入靈台仙境,滿眼無限風光,遂心中竊喜!嗬嗬,原捉襟見肘之狀遂變為恣意豪壯之態。酉陽山民後代之隨性揮灑烙印與經濟社會速跑現實相疊加,瞬時春風乍起,麵容豐潤。自此,一發而不可收,加入房地產之行列,確定商業為己任。收斂詩情豪義,精心開疆拓土。

十餘年前,徐彥平孑然踏入關中古長安,為謀某地塊而來探風,不想深為厚重城邦與燦爛文明遺存所震懾。周秦漢唐四部大戲之舞台,曆代文物隨手可觸!地望絕佳:南有秦嶺,北有渭水,四季分明,氣候宜人。而秦地世居者,直樸厚憨;間有曆代帝婦血緣散落民間,街頭美女也舉目便是。徐自謂:此地甚好!無京中之攘,少京中之風,免京中之官多,但卻可保心中之靜!於是,力搏開拓,立腳生根。一生二,二生三,今已穩坐長安矣。

徐彥平雖時時高喧吾商人也,但卻時時刻刻強迫自己接受現代管理學之理念。北上北大,南下複旦,傾心吸納新見之髓,深思打造團隊之法。間以文心不泯,詩情時發,結合其管理公司之實踐,複燃起其建立嶄新管理理論之豪情。每談起,複現出他少年時怪叫大笑且手舞足蹈之興奮狀。令人想起蜀地之說唱俑;又仿佛是在作一出詩劇的編導演。

“高山流水”,古曲也;徐彥平據此精髓立命,求其“知音“之謂也。此名此曲,其經典性自不待言。其中人性光輝至深至真。不唯是一段佳話,實則為一種精神。徐彥平愛之甚。抽其“知音“關係,推演擴大,號令麾下公司員工處處以求知音、愛知音、護知音為主旨,並借此處理各人上下左右之關係……據此言,收效甚好!

徐彥平每言此,我則笑之。這便是以詩人文人情懷與現代商業管理柔和之舉也。

徐彥平敏銳,善決斷,天生具備管理者之潛質,加之多年來不斷學習,能瞬間接納一閃即過的思想亮點,自然日益自信、自強、或還有幾分自負,所以才有了這本《情商中國》。

是為小跋。

陳雲崗。

①《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88頁。

①在平等意識深入人心的現代社會,講“不平等產生情感”,很容易造成誤解,好像我們在宣揚“不平等”。實際上,“平等”

這個概念內涵很複雜,有各種指向。我們所說的能產生情感的“不平等”,並非指人格、身份、權利等倫理、政治、法律上的不平等。關於這一點的詳細解釋,我放在第二章。

①“厚德載物“本來是儒家對作為社會中堅分子的士人在道德修養上的要求:以宏厚的德行承載起濟世的重任。但這句話有普遍意義,我們不妨引申到商業領域中,可視為義利關係的一種新的闡釋。

①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46頁。

②我在一本講文化管理的小書中將其概括、提煉為“知音思維”,見《知音文化管理五講》,複旦大學出版社,2011年。

①《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88頁。

①在平等意識深入人心的現代社會,講“不平等產生情感”,很容易造成誤解,好像我們在宣揚“不平等”。實際上,“平等”

這個概念內涵很複雜,有各種指向。我們所說的能產生情感的“不平等”,並非指人格、身份、權利等倫理、政治、法律上的不平等。關於這一點的詳細解釋,我放在第二章。

①“厚德載物“本來是儒家對作為社會中堅分子的士人在道德修養上的要求:以宏厚的德行承載起濟世的重任。但這句話有普遍意義,我們不妨引申到商業領域中,可視為義利關係的一種新的闡釋。

①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46頁。

②我在一本講文化管理的小書中將其概括、提煉為“知音思維”,見《知音文化管理五講》,複旦大學出版社,2011年。

①“元規則“不等於唯一的規則。”元規則“之“元”,是社會交往的起點,但不是終點;可以被超越,但不可被繞過。

①《齊美爾社會學文選》,林榮遠編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258頁。

①穆勒《功用主義》,商務印書館,1957年,第48頁。

①見《“草根“誌願者推動美國大選》,載於2012年11月2日《新京報》。

①《三十國春秋輯本》,吳振清輯,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3頁。

①此處參考《管理與運用公平因素》第三章,〔美〕理查德·C·休士曼、約翰·哈特菲爾德著,喻春生、陸軍譯,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89年,第36—49頁。

①石成金《傳家寶》,喻嶽衡校訂,嶽麓書社,2002年,第482頁。

①文章網址:http://news·sina·com·cn/s/2012—06—30/043924685978.shtml。

①顧炎武《日知錄·正始》原文是:“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沒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國家興亡,匹夫無責”提法,據說是經梁啟超簡化、改成這樣的,並通行至今。我們不詳究這話的來曆,借此簡單來談責任與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