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一駱玉明(1 / 2)

《情商中國》是一本頗有點特殊的書:它試圖討論情感和利益兩者之間的關係,並由此出發討論商業運營、企業管理的規則;它好像兼有社會學、文化學和企業管理學的多方麵性質,但同時又是作者人生經驗的總結。

我們靜心一想,立刻會明白:情感和利益,其實就是每個人在世間最根本的需求。一般做學問的人不會拿這兩個話題來寫一本書,但徐彥平的學問別有性格。他生於酉陽武陵山區,那地方位於川、鄂、湘、黔四省的接壤處(現劃歸重慶市),峰高林深,與世相隔。一個窮孩子,走出大山去當兵,而後愛上文學,一心要成為有成就的詩人,又因為哀憫母親生活的艱辛去尋求財富,成為資產不菲的商人,如今更探尋國際商界,欲有更大的施展。一路走來,波回路折,世道人心,所見多矣!而在他看來,一切是是非非,成敗得失,歸根到底的問題是如何看待、處理情感與利益。所以,他會寫這樣一本書;所以,這本書不僅可以作為企業家的借鑒,也可以成為普通人觀察社會、審視人生的參照;所以,這本書讀起來很是生動。

情感和道義是詩歌的源頭,利益與財富是商業的動力。在中國文化傳統裏曆來有一種偏見,將這兩者視為對立的存在。西晉名士王衍“口不言錢”,好像說了一個“錢”字便貶損了自己的高貴與清雅;白居易作《琵琶行》,感覺一個名妓“老大嫁作商人婦”也是令他心疼的事情,因為“商人重利輕別離”。徐彥平不這樣看。他梳理儒者對於“義”、“利”兩者關係的看法,從孔門高足而兼為大富豪的子貢,說到宋朝永嘉之學,明、清的儒商,證明儒門不僅講義也不廢利;若是優秀的商人,更應該把牟利和行義結合為一體。《周易》“厚德載物”一語,曆來是士子自勵的格言,也被用作清華大學的校訓。徐彥平則將它延伸為一種商業邏輯:商人堅持道義、情義,既以此獲取更多的利益,亦以此能夠對社會做出更多的回報。

因為中國領導人將要訪問瑞士,《新蘇黎世報》最近的一篇文章寫道:“中國人享受的物質水平高於任何一個曆史時期,不過,巨大貧富鴻溝製造的緊張正在侵蝕著社會結構。”這確實是中國社會麵臨的重大問題。一般人可能認為隻有在社會中處於劣勢地位的人才會對這一現象產生強烈的感受,它不是富有者的話題。但徐彥平的書裏,卻對此表現了極大的關注。他提出兩個基本規則並展開闡發,曰:“不公平產生情緒”,“不平等產生情感”。

“公平”是利益交換的原則。盡管人們對“如何才是公平”持有不同尺度,但隻要自覺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就會產生不滿、怨憤。如果社會中普遍存在由不公平所產生的情緒,又得不到消解,持續積累,就有可能激化成強烈的仇恨——由此便導致重大的社會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