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一章(1 / 3)

卷上

胎前

惡阻

子煩

子懸

子腫

子滿

子氣

子喑

子癇

子淋

子嗽

子瘧

心腹痛

腰脅痛

下血

尿血

轉胞

胎氣上逼

髒躁

胎動

胎痛

孤漿

吐血

傷寒

痢疾

泄瀉

霍亂

傷食

盅鳴

墮胎

胎不長

鬼胎

傷胎

腸覃石瘕

卷中產後

難產

胎衣不下

血暈厥

惡露不下

惡露不絕

血崩不止

頭痛

心痛

腹痛

小腹痛

腸瘍

腰痛

脅痛

遍身痛

遍身皮赤兩腿肉青

臌脹

血塊

傷食

嘔吐

霍亂

呃逆

喘急

蟬聲

浮腫

發熱

乍寒乍熱

中風

不語

舌出不收

驚悸

發狂譫語

發斑

見鬼

煩渴

咳嗽

口鼻黑衄

瘧疾

瀉痢

褥勞

大便不通

小便不通

便血

遺糞

小便不禁

乳汁不行

乳汁湧出

乳癰

乳懸

玉門不閉

產戶痛

陰蝕

陰中濕爛

陰脫

陰突

卷下列方

補方六十三

散方三十一

攻方十六

澀方三十三

寒熱方八

和方四十四

瀉方五

胎前備用良方三十五

胎前備用良方三十五

胎前備用良方三十五

胎前備用良方三十五

胎前備用良方三十五

胎前備用良方三十五

胎前備用良方三十五

胎前備用良方三十五

胎前備用良方三十五

胎前備用良方三十五

胎前備用良方三十五

產後備用良方十八

產後備用良方十八

產後備用良方十八

產後備用良方十八

產後備用良方十八

產後備用良方十八

產後備用良方十八

產後備用良方十八

產後備用良方十八

[卷上 胎前] 惡阻

惡心、頭眩、惡食、擇食是也。

懷娠兩月,宜絕醫藥。妊娠一月,足厥陰脈養之;二月足少陽脈養之,多致惡心、頭眩、喜酸,俗為之病兒,非醫藥所治,治之則愈甚,待其自安可耳。

懷娠一月,不須安胎。胎未成而嘔吐,母病也。若注意安胎,便用砂、芩之類,則反傷脾胃,故但當治其母病,則嘔逆自止,惟方藥有與病相合,而於胎不相宜者,當去之。

中氣不運。孕當兩三月,因中氣多滯,不能運化,不思穀味,聞食即惡心,多阻,宜疏理脾胃,香砂六君子湯。(和三。)加烏梅亦可。

稟受怯弱。氣血不足,轉致內鬱,鬱氣上衝於胃則嘔逆,血虛而心失所養則煩悶。宜調血散鬱為主,參橘飲。(和一。)甚有虛弱之極,或作寒熱往來,倦怠不能自支,此肝腎不足也,須兼補足厥陰與足少陰經。

胃有痰飲。血壅不行,則飲隨氣上,停滯肝經,故喜酸物,惟金能克木,宜以辛味勝之,砂仁、藿香,自不可少。

半夏雖損胎,不妨權用,但不宜多耳。半夏茯苓湯可酌用之。(和二。)胃氣虛寒。宜溫補脾胃,以下其逆氣,六君子湯。(補一。)肝火衝胃。寅卯時覺少腹有氣上衝,此肝火挾衝脈之火上衝也,故心中煩憒熱悶,嘔逆不止。宜竹茹麥冬湯。(寒一。)氣鬱傷肝。大怒後,肝氣挾胎氣上逆也,故胸滿眩暈而吐逆,宜疏肝,不宜補氣。抑青丸可治。(散一。)外傷風寒。嘔而頭暈,亦有兼風寒外襲者。宜於調氣之中,加紫蘇以散之。虛則可投參蘇二味。

上實下虛。惡阻若兼腰痛,謹防胎墮。宜六君合四物去川芎,加川斷、杜仲以安之。切勿用升舉藥,愈升則上愈實而下愈虛,是促其墮矣。(補一、補七。)嘔吐不受藥。津液燥涸,少陰虛火上浮,厥陰鬱火上達,少陽伏火上乘,是以嘔吐不能受藥也。速當救急以治其標,滋陰清燥湯。(寒一。)

[卷上 胎前] 子煩

煩症有四∶肺虛而火乘之,心煩也;停痰積飲,惡聞食氣,胸中煩也;但熱而煩,虛煩也;氣鬱不舒,頻吐涎沫,胎動不安,子煩也。

心肺虛熱。陰既養胎,孤陽獨旺,心肺虛熱,故煩,宜清心肺。

心驚膽怯。受胎後,血氣壅鬱,熱氣上衝心肺,故煩悶不安,心膽俱怯。竹葉安胎飲,犀角散。腎火動,六味地黃丸。(和四、寒三、補二。)停痰積飲。氣鬱不舒,以致嘔吐涎沫,劇則胎動,竹葉湯。(寒四。)麥冬飲。(寒五。)津液枯燥。髒腑氣虛,營衛不和,致陰陽偏勝,而熱入心脾也。知母丸。(寒六。)知母飲。(寒七。)脾腎氣虛而火鬱。逍遙散加黃芩、砂仁。(和五。)胎氣上逼。氣逆脹悶,清肝飲。(散二。)上焦氣鬱。鬱則為火而中氣不和。分氣飲。(和六。)暴渴不止。血欲凝而渴,非疾也,飲五味子汁自愈。

君火乘肺。盛夏君火大行,上乘肺金,以致煩躁胎動不安。宜清心火。

[卷上 胎前] 子懸

胎氣不和,上湊心腹,致脹滿痞悶,疼痛不安。

濁氣上衝而心腹痛。宜疏氣舒鬱,紫蘇飲。(散三。)胎熱氣逆。孕在三月,君相二火養胎,致胎熱衝心而痛。紫蘇飲。(散三。)若胎上攻心,不知人事。宜調中和氣飲。

(寒八。)寒飲與氣相爭。腹有寒氣,小腹如扇,惡寒喜熱,子宮寒也。附子湯可權用之。(熱一。)然脈果遲細,方無有誤。

[卷上 胎前] 子腫

氣壅成濕,濕氣上行,麵目故腫。子腫腫在頭麵;子滿腫在遍體;子氣腫在下體。

脾胃氣虛。土氣不和,不能製水,水氣不化,停積於中而溢於外則腫。白術散。(和十八。)六君子湯。(補一。)感犯風寒。紫蘇飲去白芍,加防風。(散三。)濕痰壅滯。六君子湯。(補一。)黑山梔(一合),米飲下。

血少氣滯。加味歸脾湯。(補三。)

[卷上 胎前] 子滿

心胸脹滿,氣不舒展,或至遍身浮腫,喘急不安。

水血相搏。土不克水,水與血相搏,散於四肢,遂致遍身腫滿,少腹急而溲不利,鯉魚湯、澤瀉散。(和七、瀉一。)濕熱腫於下部。補中益氣湯,加山梔、茯苓。(補六。)傷食吐瀉。六君子湯,加砂仁、穀芽。(補一。)脾虛胃弱。四君子湯加訶子、薑皮。(補四。)風邪外襲。紫蘇飲,去人參、白芍,加藿香。(散三。)

[卷上 胎前] 子氣

原素有風濕,妊娠三月後,兩腳麵浮腫,行走艱難,喘悶似水氣狀,腳指縫黃水出,謂之子氣。切勿作水病治,至分娩自消。

中氣不得升發。當疏理鬱滯,天仙藤散。(散五。)下元虛弱而兼風邪。宜生血行氣,烏藥順氣湯加減用之。(散六。)

[卷上 胎前] 子喑

舌為心苗,肺主聲音,肺腎為子母之髒。心肺腎三髒,皆能致喑。如妊娠九月而喑,則以胞之絡脈係腎。少陰之脈貫腎,上係舌本。脈絡阻滯,故有言無聲。分娩後自然聲出,不必治。

心火克肺。宜降少陰之火。

心腎不足。宜補少陰。

痰涎滯絡。宜清痰飲。

[卷上 胎前] 子癇

忽然昏冒,不知人事,甚則角弓反張,須臾自醒,良久複作,此由血虛而外邪襲之也。

血燥類中風。宜清熱養血,加味羚羊角散。(寒九。)又忽然昏迷倒地者,乃血氣養胎,母乏精力,以致眩仆。隻宜飲食以補之。

水衰火旺。當瀉南補北,使肝火平和,六味加歸芍。(補二。)外感風寒。憎寒壯熱,頭疼煩悶,宜芎蘇散。(散七。)伏熱在內。懷孕後,多臥熱褥,乃食熱物,或服峻補之劑,致令熱伏胎中,旋挾肝髒,風熱攻壅,入腦則頭暈昏迷。

宜服天冬飲子。(寒十。)胃中濕痰。有濕痰則血氣壅秘,癱瘓不能舉動。宜烏藥順氣湯,以發其汗。(散六。)風火相煽。鉤藤湯,加黃芩、梔子、柴胡。痰湧,加竹瀝;風盛,加全蟲;氣血虛,用八珍湯,加鉤藤、梔子;煩熱多,加釵斛。(散八,補五。)若無力而抽搐,汗出如油,汗絕也,不治。

胎氣傷於熱毒。頭眩眼花,腮項暴腫成核,痛甚嘔吐。若加痰壅,危在頃刻,急投消風散。(散三十三。)藥毒攻胎,上衝心腹。口不能言,項直,自汗,身熱,與子癇相似,六脈浮數,十不一生,速用生白扁豆一味,研末,汲井水灌之。

[卷上 胎前] 子淋

氣血養胎不及,宣通滲道,遂使膀胱鬱熱不化而為淋,法當養血為主,兼利小便。

肝經濕熱。龍膽瀉肝湯。(寒十一。)血虛生熱。安榮散。(補八。)血得熱而溢於脬。勞傷經絡,熱生於內,熱盛血溢,故血隨溺中出也,宜養血安胎,四苓加阿膠。(瀉二。)腎虛不能製水。虛則熱客於膀胱,地膚子湯。又四物湯,加知、柏、玄參、麥冬、北五味。(瀉三、補七。)臍腹脹痛。脾胃氣虛也,安胎飲加二陳湯。(補九、和八。)肺氣虛而溲短。補中益氣湯,加山藥、麥冬。(補六。)服滲濕之劑,而益加頻數,或澀而不利。

四物湯加知母、川柏、懷牛膝、茯苓、甘草。(補七。)腿足轉筋。左歸飲,加當歸、菟絲子、製附子。(補三十三。)胎壓膀胱。六脈細弱,氣血俱虛,不能承載其胎也,補中益氣湯,升舉其胎,則小便自利。若利小便,胎墮而死。

(補六。)

[卷上 胎前] 子嗽

津血養胎,肺乏濡潤,兼之鬱火上炎,故嗽不止,法當潤肺為主。

胃火衝肺。食生冷又食椒、薑,致傷胎氣而咳嗽不止,五虎湯。(和七。)脾肺氣虛,傷於風寒。補中益氣湯,加桑皮、杏仁、桔梗。(補六。)肺虛不生水,水虛而火炎。宜清金滋水,又當以安胎為要。

陰火克肺。天冬湯。(寒十二。)風寒客肺。寧肺飲。(寒十三。)嗽血不止。清肺飲。(寒二十七。)

[卷上 胎前] 子瘧

其母素有肝火,遇孕則水養胎元,肝血愈燥,寒熱往來,是以不免似瘧,實非瘧也。或因氣血虛損,風寒乘之。風為陽邪,化氣為熱,寒為陰邪,化氣為寒,陰陽並挾,寒熱互見。宜大補氣血,輕表外邪。若寒熱不已,熏蒸其胎,胎必傷矣。

肝枯發火。逍遙散。(和五。)化源不足。六味丸。(補二。)氣虛寒熱。六君子湯去半夏,加藿香。(補一。)陰陽之氣不和。宜和解,小柴胡湯。(和十。)

[卷上 胎前] 心腹痛

髒腑既虛,外觸風寒,邪正相擊,而並於氣,隨氣上下。衝於心則心痛;攻於腹則腹痛;若至久不瘥,衝於胞胎則胎下。

腹痛惡寒,少腹如扇。子宮受寒而不能合,故開而若扇。宜附子湯。(熱一。)血脹腹痛。此子宮久虛也,不速治則胎墮。杜仲丸。(補十。)痛引兩脅,小便數,大便滑。宜安胎和氣飲。(和十一。)微痛連腰,飲食無味。此胎氣不安也。宜安胎飲。(補九。)痛不可忍,胎動欲落。若初病而身體強健者,可用紋銀數兩,先煎,後加茅根二斤,煮汁飲之。

氣脹刺痛,腸鳴嘔逆。此岔怒憂思過度,飲食失節所致,宜木香散。若氣鬱生火,加清火之味。(散九。)胞阻腹痛。血為胞所阻,不能流行。血滯則氣亦滯,故腹中痛。宜四物加膠、艾、甘草。挾風則為濁痰。阿膠能去風而澄濁,艾能導血歸經。(補七。)脾胃氣虛,不能承載。安胎飲加升麻、白術,或補中益氣湯。(補九、補六。)忽然痛。此妊娠至五六月有之。大棗十四枚,炒炭,食鹽一錢,炒赤,共研,酒下。

頓仆胎動,腹痛下血。四物加膠、艾,不應,用八珍加膠、艾,或再加知母亦可。若搶心短氣,腹滿作痛,四物加阿膠、砂仁、陳皮、黃芩。(補七、補五。)風邪痰飲,交結於心之支絡。宜四物合二陳,加藿香、紫蘇,或阿膠散加旋複花,或當歸芍藥湯,擇而用之。(補七、和八、補六十三、補十一。)腹痛連髖。宜五加皮散,或五加皮丸。(散十、散十一。)皮膚疼痛,筋骨拘急,手足攣拳。此內食生冷,外受風寒,寒冷之氣,內外相搏。而胎不安也,宜安胎和氣飲。(和十一。)筋骨疼痛,四肢不安。因怪夢多驚,或喧呼忪悸,以致胎氣不安,故兩脅腹脹,連臍急痛,坐臥不寧,氣促如喘。

速投大聖散。(補十二。)腹痛時作,小腹重墜。血虛氣陷也。用加味安胎飲。(補十三。)宿寒搏血,血凝氣滯。宜五靈脂、蒲黃並炒炭,醋調下;或用五君子湯。(補十四。)遍身痛,衝心欲死,不能飲食。宜白術、芍藥、黃芩。

心下滿,氣急切痛。赤茯苓、桑白皮、前胡、鬱李仁、蘇梗、五加皮。

血虛而熱。生地二斤搗汁,和酒一升,煎半服。

胎氣自痛。宜內補丸。(補十五。)胞絡虛而風寒搏之,少腹痛甚。紫蘇飲加生薑。如氣血兩虛,八珍湯可加減用之。(散三、補五。)氣攻左右,小便不利。小柴胡湯加青皮、梔子。(和十。)因怒而小腹疼痛,水道重墜。肝火熾盛所致。龍膽瀉肝湯,後用四君加升、柴。(寒十一、補四。)小腹痛連腰脅。此驚惱所致也,甚則下血不止。宜阿膠、當歸、人參、茯苓,加香附、艾,並炒炭,煎服。

[卷上 胎前] 腰脅痛

血氣蔭胎,不能養腎,腎虛而腰必痛;或勞力傷腎,致動胞係,痛甚而胞係必脫;又房事不節,胞係傷而痛不止,遂至胎墮者多矣。宜安胎為主。

腎氣虛弱。青娥丸加熟地;八珍湯加杜仲、阿膠、艾、砂仁。(補十六、補五。)氣血滯而不行。縮砂飲、紫蘇飲,加桔梗、香附。(散十二、散三。)風邪所乘。此必腰痛如折。紫酒或四物湯加桑寄生、防風。(補十七、補七。)閃挫而痛。通氣散加安胎飲。(補十八、補九。)肝火熾盛。小柴胡湯加左金丸。(和十、寒十四。)天陰及久坐而痛。濕熱也。二妙散加杜仲、米仁。(和四十四。)腰重如帶冷物,寒濕也。通氣散加川斷、杜仲。(補十八。)肝脾鬱結。歸脾湯加柴胡,加左金丸。(補十九、寒十四。)

[卷上 胎前] 下血

衝任二脈,上為乳汁,下為月水,受胎則月水應斷,衝任氣虛,不能固攝,血常溢下,名曰胞漏,莫作月水論,久而不止則胎墮。非時而下為胎漏,根據期而漏號激經,尿血溺時方有,胞漏血常下而不停。

見紅腰痛。六味丸合四君子湯,去甘草,加杜仲、川斷、粘米。(補二、補四。)榮血有風。榮經為風所勝,故經血動而下也,所下者本非養胎之血,若認作胎漏,服保養胎元之藥,是實實矣,胎必墮下。宜服防風丸。(散十三。)按月出血點滴為胎漏。此因氣血並虛也。宜服補中安胎飲。(補二十。)因事而動,以至下血。二地加枳殼炭二、三分。

頓仆動胎,下血不止。安胎飲加阿膠、艾炒炭;如感寒頭痛,加蓮須。(補九。)胎氣內熱,迫血妄行。涼胎飲。(寒十五。)中氣下陷。補中益氣湯。(補六。)脾氣虛,不能攝血。歸脾飲。(補十九。)肝脾鬱怒。加味歸脾湯,或小柴胡湯。(補三、和十。)肝脾風熱。加味逍遙散。(補二十一。)肝脾濕熱。升陽除濕湯。(散十四。)風入腸胃。胃風湯。(散十五。)胎急不安,下血不止。桑寄生散。(和十二。)因驚而氣虛,虛則下陷而見血。安胎飲加人參。(補九。)血離其位,積於胞宮,為脹為痛。四物重加當歸。(補七。)下黃汁如膠,或如豆汁。此濕熱也。用升陽除濕湯,又用黃六兩、糯米五合,水五升,煎半分,作兩服。(散十四。)症氣相妨,亦為漏下。行經之時,血虛而寒氣乘之,血遂凝結而成症,其症不結於子宮,仍能行經成孕。既孕見血,為之漏下,是症氣為害也。宜下之,桂枝茯苓湯,然方中桃仁一味,恐妨胎,須酌用。若症在腹中,於胎無害,俟分娩後治之為妥。(散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