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一章(1 / 3)

史稱扁鵲飲上池水。洞視垣一方。觀夫起虢屍。讖趙夢。相桓侯也。盡唯一長桑君之遇哉。若非有探賾於鼎湖。安能中其肯綮。世醫崇奉素難。猶且疑岐扁之言。遄遄有所支離。以餘觀之。抑在扁鵲。則支離其辭。而不支離其道要之。

不過幹城軒岐。羽翼靈素。以補其闕。拾其遺焉爾。古之義也。予業軒岐之學。三十年於茲。講究難經。日盛一日。顧其為書。編殘簡碎。非複扁鵲之舊也。注家因循。濫吹不鮮。具曰予聖。誰知烏之雌雄。亦唯人心如麵。誰毀誰譽。夫醫之為書也。要須理會。苟能若是。則所謂湔腸浣膜。非特傳奇。二豎六淫。何嚐申誕乃至空洞之峻。坦平可蹶。赤水之深。馮焉為涉。隆然而生於數千載之後。而推於數千載之前。極知僭逾。無逃壹是。皆因無所理會。籲嗟。道無今古視古猶今。則今猶古。苟求其故焉。則上池可飲。垣方可洞。豈唯一長桑君之遇哉。亦豈唯起虢讖趙相桓哉。孟軻氏有謂苟求其故。千歲之日至。可坐而致也。果哉。未之難矣。略述端倪。題曰古義。

寶曆庚辰春正月望信陽滕萬卿識

黃帝八十一難經序

黃帝八十一難經。是醫經之秘錄也。昔者岐伯以授黃帝。黃帝曆九師以授伊芳尹。伊芳尹以授湯。湯曆六師以授太公。

太公以授文王。文王曆九師以授醫和。醫和曆六師以授秦越人。秦越人始定立章句。曆九師以授華佗。華佗曆六師以授黃公。黃公以授曹夫子。夫子諱元。字真道。自雲京兆人也。蓋授黃公之術。洞明醫道。至能遙望氣色。徹視腑髒。澆腸刳胸之術。往往行焉。浮沉人間。莫有知者。勃養於慈母之手。每承過庭之訓曰。人子不知醫。古人以為不孝。因竊求良師。陰訪其道。以大唐龍朔元年。歲次庚申。冬至後甲子。遇夫子於長安。撫勃曰。無欲也。勃再拜稽首。遂歸心焉。雖父伯兄弟。不能知也。蓋授周易章句。及黃帝素問難經。乃知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匱之數。十五月而畢。將別謂勃曰。陰陽之道。不可妄宣也。針石之道。不可妄傳也。無猖狂以自彰。當陰沉以自深也。勃受命伏習。五年於茲矣。

有升堂睹奧之心焉。近複鑽仰太虛。導引元氣。覺滓穢都絕。精明相保。方欲坐守神仙。棄置流俗。噫蒼生可以救邪。

斯文可以存邪。昔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非以徇名也。將以濟人也。謹錄師訓。編附聖經。庶將來君子有以得其用心也。太原王勃序。(上出於文苑英華卷第七百三十五雜序類第一)

附言八則

一斯書曆年之久。簡殘篇缺。曾經呂廣重編。文辭 尚差池。且以數目蒙諸難字上。恐呂氏編次時所加。以為後世不可更易之式。顧是古之所無也。今悉削去。

一難問難之難為是。皇甫謐帝王紀曰。黃帝使扁鵲旁通問難八十一。蓋古之義也。滑壽彙考中所載盧岐二氏之說得之。

一說者言曰。難經乃燼餘之文。餘乃謂不然。夫古籍舊典。不免乎散逸蠹魚之患。固其所。豈唯難經。雖素靈亦複爾爾。矧華佗焚活人書雲雲。則不可指為難經。而後人動輒嘖嘖。以煨燼目之。故予言以雪其冤雲。

一難經一書。大月氏論辯靈素之奧。故其問答與內經異義者。前修稍疑其異。故徒根據違竽濫其說。不則仇視攻擊。

或雞肋斯書。將厭厭以廢焉。是無他。不知其所以斡軒轅之蠱。鹵莽枘鑿。斷以臆度。不足論已。試舉一二。靈樞雲。

命門目也。難經以為右腎。素問雲。三部者頭及手足。九候九穴動脈。而難經以為寸關尺浮中沉。其餘或衝脈並腎經。

反為胃經之類。每每若是。不暇枚數。學人察諸。

一餘所撰注。專晰所以立問答之由。若夫訓字釋名。諸家既已具。故不複贅。

一前代注家卷首。多圖各篇諸脈。以備初學便覽。餘謂徒畫餅耳。安得知其真味哉。矧脈之為物。其猶水邪。觀水有術。故聖人深得諸心。而象諸物。建名立號。欲令後人思以得之。圖豈能明之哉。學人莫按圖索驥。

一全篇每句以白黑字分解者。白以彌縫正文語路。黑以直釋其義。蓋正文本簡古。故不介以字詁。則其言難通暢。

矧陰陽虛實字。最易混同。凡此書所謂陰陽。有指血氣言。有指經脈言。有指尺寸及表裏而言之。其虛實亦有邪正血氣之分。非添字詁。何緣能別其義。覽者莫以白字解為等閑看。

一八十一篇。闕文錯簡。十居其半。滑氏本義中。僅出闕誤十九條。其間所是正。或有未妥貼。餘所撰次。備考前後問答接續。私考其簡編。設雖未必得其本色。寧使學人連讀易了爾。

卷之上

(第一)難(去聲下同)曰。十二經(中)皆有動脈(處)獨(照上皆字)取寸口。(手魚後卻行一寸即經渠大淵二穴之分)以決五髒六腑死生吉凶之(診)法。何謂也。然(然然諾之然此書字例下皆仿此)寸口者。(諸)脈之大會(地)

手太陰(肺)之脈動也。(素問雲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髒氣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髒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又雲氣口成寸以決死生)

按此篇開卷第一義。寸口一名氣口。又名脈口。凡診脈之法。靈素所述。蓋非一道。或以氣口人迎言。或以三部天人地言。或寸脈尺膚。相對言之。人有腎原之氣。胃陽之氣。此難所言。獨主胃氣。蓋水穀入口。則脈道以通。無病則衝和之氣自見。若有病則隨其邪之淺深。各為脈變。凡人身者。一原氣焉耳。故其有病也。諸經皆為此變動。況肺朝百脈。脈會大淵。則全為胃氣之先容。此所以不取他脈。而獨取寸口。以決髒腑之死生者。然明診脈之要。專在此耳。

人一呼脈行三寸。(左右各一寸半下同)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五十度。周於身。漏(刻)水下百刻。榮衛行陽(晝)二十五度。行陰(夜)亦二十五度。為一(大)周也。故五十度複(回)會於手太陰。(大淵之地)寸口者。五髒六腑之所終始。故(診)法取於寸口也。

此承上節言。諸脈會於寸口。凡血氣之一周身者。以滿水計。則二刻。以息數。則二百七十。以脈度。則一十六丈二尺。是特示晝夜五十營之理爾。若夫診脈之法。則素問所謂一呼再動。一吸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潤以大息。是也。蓋舉壯歲無病者。以為準焉。至若老幼。則無拘是法。當知老自老。幼自幼。固有血氣盛衰之分。而脈亦為之增減。

故料五動內外。以定平脈。是言外之意也。且察脈之變。藉醫之氣息為法。故素問曰。常以不病調病患。是也。此段雖未言及診脈之法。然其意亦暗寓中矣。

(第二)難曰。脈有尺寸。(二部)何謂也。然。尺寸者。脈之大要會也。(前曰大會此曰大要會可見要一字有差別)

從關(手腕後高骨處)至尺(澤)是尺(膚)內陰之所治也。從關至魚際(大指掌骨際)是寸口內陽之所治也。故分寸(口)為尺。分尺(膚)為寸。故陰得尺(膚)內一寸。(動脈)陽得寸(口)內九分。(動脈)尺寸(二部)終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此篇始以魚後一寸九分之動通稱寸關尺三部)

按一難已舉一部寸口。以決髒腑之死生者。以肺朝百脈。非若餘十一經之比。蓋取太極未分之象焉。此篇分寸尺立論者。脈中既有陰陽進退之理。故於一脈中分關前關後。以立尺寸陰陽之位。蓋見太極分為兩儀之象也。故九為寸陽。

十為尺陰。立關以為寸尺之界。合則一寸九分。即三指點按之位也。孫思邈以寸關尺三部。為岐伯之言。然內經無所見焉。其有尺寸之名者。尺是尺之膚肉。寸即寸口一部之脈。分寸口尺內為三部者。蓋難經之所創也。圭齋歐陽氏雲。切脈於手之寸口。其法自秦越人始。蘄水龐安常。亦謂越人取手太陰之行。度魚際後一寸九分。以配陰陽之數。此說俱為得之。滑注所引。即釋字家說。非古義也。一二難統論建三部之義。

(第三舊十八)難曰。脈(經脈之脈)有三部。部有四經。手有太陰陽明。足有太陽少陰。為上下部。何謂也。然手太陰(肺)陽明(大腸)金也。足少陰(腎)太陽(膀胱)水也。金生水(母子之行)水流下行。而不能上。故在下部也。足厥陰(肝)少陽(膽)水也。生手太陽(小腸)少陰(心)火火炎上行。而不能下。故為上部。手心主(心包)

少陽(三焦)火。生足太陰脾陽明(胃)土。土主中宮。故在中部也。此皆五行子母。更相生養者也。

按此難見舊本第十八篇。以予觀之。正似錯簡在彼。何則。此難所言。蓋配列髒腑部位於寸關尺者。明矣。一二難始分三部。而未配髒腑脈位。至三四難。則既論平病死等脈。所謂陰陽相乘。及心肺俱浮。腎肝俱沉等語。當按何處以得之乎。故移是難於此。則知三部各立髒腑分發也。其分發之說。諸家紛紛。似不合於經意。予竊考寸關尺三部之診。

八十一篇中。唯有左得之右得之。及右手脈等語。而未嚐聞有配列髒腑於左右尺寸之說。如其左寸心右寸肺等說。西晉王叔和為之嚆矢。唐宋元明諸家。鹹從其旗號。愈穿愈鑿。愈繁愈雜。至若取素問尺內兩旁季脅雲雲一節。以為三部左右分發之義。則大失古義。豈非一犬吠虛。萬犬傳聲邪。至明中葉趙繼宗李時珍輩。厭其繁蕪。略從簡約。雖然。趙氏唯得土主中宮之旨。李氏唯通部有四維之義耳。宋王誠叔獨謂以心肺俱浮。腎肝俱沉。脾在中州為正。至於他分兩手部位。及髒腑脈。並時分見於尺寸。皆以為王氏脈經之非。可謂千古卓見矣。惜乎眾口爍金。遂使脫錐之才。坐下客之列。

餘善其說之近乎古。故時舉寓推轂之意雲。

(第四舊十六)難曰。脈有三部九候。有陰陽。(舊本四難)有輕重。(舊本五難)有六十首。(舊本十難)有(張世賢本有有字故補之)一脈變為四時。(舊本十五難)離聖久遠。各自是其(診)法。何以別之。

按此問辭出舊本第十六難。然無答辭。疑是缺文乎今考前後篇。推以移之於此。

脈有三部九候。各何主之。然。三部者。寸關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上部(寸)法天。主胸以上。至頭之有疾也。中部(關)法人。主膈以下至臍之有疾。下部(尺)法地。主臍以下至足之有疾也。審而(針)刺之者也。

按此一節。出舊本第十八難中。脈有三部九候。如何主之十字。謝堅白以為衍文。然是特更端之辭。下編多見此例。

則置亦無妨焉。素問分頭麵手足為天人地三部。每部候三穴。合為九候。而扁鵲便以寸關尺為三部。每部浮中沉。合為九候。義若相悖。然其致一也。蓋扁鵲之意。於內經諸篇。率皆去繁就簡。約示其義者。每每皆然。故在此篇。亦唯言兩寸法天。心肺主之。兩尺法地。腎肝主之。兩關法人。脾心包主之。審而刺之。言分三部九候而針刺之。

上部(寸)有脈。下部(尺)無脈。其人(必)當(有)吐。不吐者死。上部無脈。下部有脈。雖困(倦)無能為害。所以然者。人之有尺(脈)譬如(二字舊本誤在人之有尺之上今從滑注移於此)樹之有根。枝葉(比寸)雖枯槁。

根本(比尺)將自生。脈有根本。人有元氣。故知不死。(此一節舊本誤出於第十四難之末今以文理考則當屬於上文故僭移於此)

按此因上文言上下部脈自有本末之理。所謂上部有脈。下部無脈者。是主邪氣。故有未必有。無未必無。益是飲食隔塞中焦。不得磨旋。則上焦不清。下焦不通。故脈溢上而侵心肺之分。是以其人當吐。然則上部有脈。是謂有邪脈也。

其無脈者。亦當一旦隔塞而不見焉。若既有吐。則上下俱通。而其無脈處。還複相見。若夫不吐則下焦無氣。而腎肝殆絕。故曰死矣。上部無脈。下部有脈者。是主正氣。故無是真無。有是真有。蓋雖上焦受邪。心肝為是漸虛。然下焦未衰。腎肝之氣。猶有茁然者。縱使枝葉枯槁。然根本既已有氣。則何死之有。故曰雖困無能為害。此篇有無二字。特有二義。若為一例觀之。則不啻局促不通。反失立論之旨。何者。下部已無脈。而上部獨有焉。則外關內格惟肖。上部脈絕。而下部獨見焉。則內關外格何別。滑注所載諸說。隨文為解。未曾免疑。學人審諸。

(第五舊四)難曰。脈有陰陽之法。何謂也。然。呼出心與肺。(寸)吸入腎與肝。(尺)呼(寸)吸(尺)之間。

脾受穀味也。其脈在中。(關)浮者陽也。(表)沉者陰也。(裏)故曰陰陽也。心肺俱浮。何以別之。(起一浮分為兩象之間)然浮而大散者。心也。(陽中之陽)浮而短澀者。肺也。(陽中之陰)腎肝俱沉。何以別之。(又一沉分為兩象)然牢而長者肝也。(陰中之陽)按之濡。舉指來實者。腎也。(陰中之陰)脾者中州。故其脈在中。(不浮不沉陰陽界限故謂之中)是陰陽之法也。

按此篇立論。心肺脈俱浮。見寸為常。腎肝脈沉。見尺為常。脾脈。見於兩關。不偏不倚。故曰其脈在中。中者。

關位也。此不言寸尺。專以呼吸言者。蓋前篇既論三部各配五髒位置。故此獨以呼吸言。越人已謂腎間動氣。呼吸之門。

則呼自齊下閱曆諸髒。而出於鼻。吸亦自鼻孔入達五髒。而極於齊下。所謂呼出心肺。吸入腎肝者。亦互文耳。自此而下。專言脈象。此篇先舉浮沉二脈。以示表裏陰陽。

脈有一陰一陽。(沉滑)一陰二陽。(沉滑長)一陰三陽。(浮滑長時一沉)有一陽一陰。(浮澀)一陽二陰(長沉澀)

一陽三陰。(沉澀短時一浮)如此之言。寸口(三部)有六脈俱動邪。然。此言者。非有六脈俱動也。謂浮沉長短滑澀也。

(上所謂六脈是也)浮者陽也。滑者陽也。長者陽也。沉者陰也。短者陰也。澀者陰也。

所謂一陰一陽者。謂脈來沉(體)而滑(兼加)也。一陰二陽者。謂脈來沉(體)滑而長(兼)也。一陰三陽者。

謂脈來浮滑而長。(變脈)時一沉(本脈)也。(以上三件脈狀陰脈為體陽脈兼見)所謂一陽一陰者。謂脈來浮(體)而澀(兼)也。一陽二陰者。謂脈來長(體)而沉澀(兼)也。一陽三陰者。謂脈來沉澀而短。(變)時一浮(本)也。(此三件陽脈為體陰脈乘之)各以其(部)經所在。名病順逆也。(陽位見陽脈陰位見陰脈是順陽位見陰脈陰位見陽脈是逆)

按因上節浮沉二脈。並滑澀長短四脈。凡此六者。為脈之綱領而候之。古之義也。內經以緩急大小滑澀為六脈。其義亦同。各隨其時宜爾。蓋有一陰一陽。至一陰三陽。則是謂陰虛陽盛。自微至著之象。即無水之證。所謂盛水之主。

以製陽光。是也。自一陽一陰。至一陽三陰。則謂陽虛陰盛。自漸至極之狀。即無火之證。所謂益火之原。以消陰翳。

是也。至於時一沉浮。則陰陽衰竭之極。而無有挽回之候。故曰。名病之逆順也。

(第六舊同)難曰脈有陰盛陽虛。陽盛陰虛。何謂也。然浮之(輕取)損小。(不足)沉之(重取)實大。(有餘下同)故曰陰盛陽虛。沉之損小。浮之實大。故曰陽盛陰虛。是陰陽虛實之意也。

按此篇與舊本五十八難第三節之文似同。而其義自別。彼所謂陽虛陰盛。陽盛陰虛。乃指傷寒表裏之證。此則承上篇浮沉。以定陰陽虛實之診法。讀者勿以其偶同混讀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