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之脈 本乎榮衛 榮者陰血 衛者陽氣 榮行脈中 衛行脈外 脈不自行 隨氣而至 氣動脈應 陰陽之義
氣如橐口 血如波瀾 血脈氣息 上下循環 十二經中 皆有動脈 手太陰經 可得而息 此經屬肺 上係吭嗌
脈之大會 息之出入 初持脈時 令仰其掌 掌後高骨 是謂關上 關前為陽 關後為陰 陽寸陰尺 先後推尋
寸關與尺 兩手各有 揣得高骨 上下左右 男女脈同 惟尺則異 陽弱陰盛 反此病至 調停自氣 呼吸定息
四至五至 平和之則 三至名遲 遲則為冷 六至為數 數即熱證 轉遲轉冷 轉數轉熱 在人消息 在人差別
遲數即得 即辨浮沉 浮表沉裏 深淺酌斟 浮數表熱 遲數裏熱 浮遲表虛 沉遲冷結 察其六部 的在何處
一部兩經 一髒一腑 左寸屬心 合於小腸 關為肝膽 尺腎膀胱 右寸主肺 大腸同條 關則脾胃 尺命三焦
不特髒腑 身亦主之 上下中央 三部分齊 寸候胸上 關候膈下 尺候於臍 直至跟踝 左脈候左 右脈候右
病隨所在 不病者否 浮沉遲數 有內外因 外因於天 內緣於人 天則陰陽 風雨晦明 人喜怒憂 思悲恐驚
外因之浮 則為表證 沉裏遲寒 數則熱盛 內因浮脈 虛風所為 沉氣遲冷 數躁何疑 表裏寒熱 風氣冷燥
辨內外因 脈證參考 浮沉之脈 亦有當然 浮為心肺 沉屬腎肝 脾者中州 浮沉之問 肺重三菽 皮毛相得
六菽為心 得之血脈 脾九菽重 得於肌肉 肝與筋平 重十二菽 惟有腎脈 獨沉之極 按之至骨 舉指來疾
脈理浩繁 總括於四 六難七難 專衍其義 析而言之 七表八裏 又有九道 其名乃備 浮而無力 是名芤脈
有力為洪 形狀可識 沉而有力 其脈為實 無力微弱 伏則沉極 脈遲有力 滑而流利 無力緩澀 退同一例
數而有力 脈名為緊 小緊為弦 疑似宜審 合則為四 離為七八 天機之秘 神授之訣 舉之有餘 按之不足
泛泛浮浮 如水漂木 芤脈何似 絕類慈蔥 指下成窟 有邊無中 滑脈如珠 往來轉旋 舉按皆盛 實脈則然
弦如張弦 緊如細線 洪較之浮 大而力健 隱隱約約 微渺難尋 舉無按有 便指為沉 似遲不遲 是謂之緩
如雨沾沙 澀難而短 遲則極緩 伏按至骨 濡則軟軟 弱則忽忽 既知七表 又知八裏 九道之形 不可不記
諸家九道 互有去取 不可相無 可以相有 過於本位 相引曰長 短則不及 來去乖張 形大力薄 其虛可知
促結俱止 促數結遲 代止不然 止難回之 三脈皆止 當審毫厘 牢比弦緊 轉堅轉勁 動則動搖 厥厥不定
細如一線 小而有力 弦大虛芤 脈曰改革 渙漫不收 其脈為散 急疾曰數 脈最易見 即脈求病 病無不明
病參之脈 可決死生 然有應病 有不相應 此最宜詳 不可執定 人安脈病 是曰行屍 人病脈和 可保無危
中風脈浮 滑兼痰氣 其或沉滑 勿以風治 或浮或沉 而微而虛 扶危溫痰 風未可疏 寒中太陽 浮緊而澀
及傳而變 各狀難悉 陽明則長 少陽則弦 太陰入裏 遲沉必兼 及入少陰 其脈遂緊 厥陰熱深 脈伏厥冷
在陽當汗 次利小便 表解裏病 其脈實堅 此其大略 治法之正 至於大法 自有仲景 傷寒有五 脈非一端
陰陽俱盛 緊澀者寒 陽浮而滑 陰濡而弱 此名中風 勿用寒藥 陽濡而弱 陰小而急 此非風寒 乃濕溫病
陰陽俱盛 病熱之極 浮之而滑 沉之散澀 惟有溫病 脈散諸經 各隨所在 不可指名 暑傷於氣 所以脈虛
弦細芤遲 體狀無餘 或澀或細 或濡或緩 是皆中濕 可得而斷 瘧脈自弦 弦遲多寒 弦數多熱 隨時變遷
風寒濕氣 合而為痹 浮澀而緊 三脈乃備 香港腳脈 其狀有四 浮弦為風 濡弱濕氣 遲澀因寒 洪數熱鬱
風汗濕溫 熱下寒熨 腰痛之脈 皆沉而弦 兼浮者風 兼緊者寒 濡細則濕 實則閃肭 指下既明 治斯不忒
尺脈虛弱 緩澀而緊 病為足痛 或者痿病 澀則無血 厥寒為甚 尺微無陰 下痢逆冷 熱厥脈伏 時或而數
便秘必難 治不可錯 疝脈弦急 積聚在裏 牢急者生 弱急者死 沉遲浮澀 疝瘕寒痛 痛甚則伏 或細或動
風寒暑濕 氣鬱生涎 下虛上實 皆暈而眩 風浮寒緊 濕細暑虛 涎弦而滑 虛脈則無 治眩暈法 尤當審諦
先理痰氣 次隨證治 滑數為嘔 代者霍亂 微滑者生 澀數凶斷 偏弦為飲 或沉弦滑 或結或伏 痰飲中節
咳嗽所因 浮風緊寒 數熱細濕 房勞澀難 右關濡者 飲食傷脾 左關弦短 疲極肝衰 浮短肺傷 法當咳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