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節布羅茨基,15歲就輟學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1 / 1)

1987年,瑞典文學院把當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授予了俄裔詩人布羅茨基。他是百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中最年輕的作家,這一年僅僅47歲。但是,他並不是哪所著名學府的高才生,而是一個15歲就輟學,從來沒有接受過正規教育的“街頭詩人”。

他生於列寧格勒一個猶太家庭,他父親是蘇聯海軍的攝影記者,母親是一名翻譯。那個時候,德國軍隊正在進攻列寧格勒,父母都在前線,完全顧不上他。他就被放在外祖母家裏。戰爭結束以後,父親從海軍退役,整個家庭就靠母親掙錢維持生計,生活十分貧困清苦。到了讀書的年齡以後,父母把他送到學校去。但是,當時的蘇聯,對於猶太人非常歧視,對於猶太人的生活進行了各種限製,同學和老師對他也充滿了敵意。當他15歲的時候,他實在難以忍受別人的敵視和欺負,憤然離開學校,退學進入社會。

退學以後,為了養活自己,他先後做過很多工作,當過火車司爐工、板金工、醫院陳屍房工人、地質勘探隊的雜務工等。在七、八年的時間中,他一共做過13種工作。

在社會這所學校裏,各種各樣的社會經曆和人生苦難,磨練了他的意誌,也開闊了他的人生視野。這些經曆,讓他感到困惑的同時,更激發了他的思索和求知的欲望。他利用業餘的時間發奮讀書,從1955年開始寫詩。開始的幾年,他的詩歌多數發表在由一些青年作家和藝術家所辦的刊物上,並通過詩朗誦和手抄本形式流傳於社會。卓異的詩才很快使他嶄露頭角,被稱作“街頭詩人”,並受到阿赫瑪托娃和其他一些文化界人士的賞識。1963年發表的著名長詩《悼約翰·鄧》是他早期創作的代表作。但是,這個時期的作品,有強烈的個人主義色彩,暴露了一些社會的陰暗麵,而且有濃厚的鬱悶情緒,這與當時的蘇聯政治氛圍顯然是不協調的。1964年,布羅茨基被法庭以“社會寄生蟲”罪判處5年徒刑,具體的罪狀是寫詩和流浪,在蘇聯北部阿爾漢格爾地區一個僅有14人的小村裏勞改服苦役。1972年,在沒有得到合理解釋的情況下,布羅茨基被告知說,當局“歡迎”他離開蘇聯,並且不由他分說,便被塞進一架不知飛往何處的飛機,從此開始了他不知何處是盡頭的流亡生涯。布羅茨基被蘇聯驅逐出境了。不久,他接受美國密執安大學的邀請,擔任住校詩人,開始了他在美國的教書、寫作生涯。

僑居國外期間,具有了更加豐富閱曆和人生體驗的布羅茨基,創作熱情十分旺盛,發表了大量的詩歌作品。幾十個國家用多種語言出版了他的選集,其中尤以《詩選》和《言語的一部分》影響為最大。此外,還有散文集《小於一》、《論悲傷與理智》等也產生了世界性的影響。在短短的一、二十年間,布羅茨基聲譽鵲起,成為當代最著名的世界詩人之一。他對生活具有敏銳的觀察和感受力,思想開闊而坦蕩,感情真摯而溫和。他的詩充滿了俄羅斯風味,特別是在流亡國外之後,懷鄉更成為他的重要詩歌主題之一。在藝術上,他始終“貼近兩位前輩詩人,阿赫瑪托娃和奧登”,追求形式上的創新和音韻的和諧。由於他的作品“超越時空限製,無論在文學上及敏感問題方麵,都充分顯示出他廣闊的思想和濃鬱的詩意”,他獲得了1987年諾貝爾文學獎,不僅僅成為諾貝爾獎中最年輕的獲獎者,而且也成為這個全世界最重要獎項中學曆最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