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節偉大的業餘作家:明淨奇崛的卡夫卡(1 / 1)

弗蘭茲·卡夫卡生於1883年7月3日,是20世紀最重要的德語小說家。文筆明淨而想象奇詭,常采用寓言體和別開生麵的手法,令二十世紀各個寫作流派紛紛追認其為先驅。遺憾的是,他僅僅活了41歲。

卡夫卡生於奧匈帝國首府布拉格一個猶太商人家庭,是家中長子,有三個妹妹。他自幼愛好文學、戲劇,18歲進入布拉格大學,初習化學、文學,後習法律,獲博士學位。他多次訂婚卻終生未娶。盡管卡夫卡1906年就獲得了“法學博士”學位,而且在讀書期間就已經寫出了膾炙人口的短篇故事《拒絕》,但是,他還是靠舅舅的推薦才在通用保險公司謀得一個臨時的職位。卡夫卡近15年的工作履曆很簡單,他在1908年進入勞工工傷事故保險公司,一直到1922年因為疾病被迫退休也沒有找到一個體麵一些的工作,他一生都是保險公司的一個微不足道的小職員。他的身份,始終都是一個小職員,一個業餘作家。

但是,這似乎絲毫沒有影響他的創作,他在1912年的一個晚上,通宵寫出短篇《判決》,從此建立自己獨特的風格。後世的批評家,往往過分強調卡夫卡作品陰暗的一麵,忽視其明朗、風趣的地方,米蘭·昆德拉在《被背叛的遺囑》中試圖糾正這一點。其實據布勞德的回憶,卡夫卡喜歡在朋友麵前朗讀自己的作品,讀到得意的段落時會忍俊不禁,自己大笑起來。

卡夫卡的父親粗暴、專製,他想把兒子培養成為性格堅強而又幹的年輕人,但結果是適得其反,卡夫卡內心中一直對父親存有無法消除的畏懼心理。由此而培養的敏感、怯懦的性格和孤僻、憂鬱的氣質使卡夫卡其人其書成為那個時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精神寫照:異化現象,難以排遣的孤獨和危機感,無法克服的荒誕和恐懼。《變形記》中,由於沉重的肉體和精神上的壓迫,使人失去了自己的本質,異化為非人。另一部短篇小說《饑餓藝術家》描述了經理把絕食表演者關在鐵籠內進行表演,時間長達40天。表演結束時,絕食者已經骨瘦如柴,不能支持。後來他被一個馬戲團聘去,把關他的籠子放在離獸場很近的道口,為的是遊客去看野獸時能順便看到他。可是人們忘了更換記日牌,絕食者無限期地絕食下去,終於餓死。這裏的饑餓藝術家實際上已經異化為動物了。

卡夫卡的長篇小說《美國》和《地洞》等揭示的是人類現實生活中的困境和困惑感;而《審判》、《在流放地》以及《萬裏長城建造時》則揭示了現代國家機器的殘酷和其中的腐朽。長篇小說《城堡》可以說是《審判》的延續,不僅主人公的遭遇繼續下去,主要精髓也是一脈相承。短篇小說《萬裏長城建造時》中寫到:中國老百姓被驅趕去建造並無多大實用價值的長城,他們連哪個皇帝當朝都不知道,許多年前的戰役他們剛剛得知,仿佛是新聞一般奔走相告。“皇帝身邊雲集著一批能幹而來曆不明的廷臣,他們以侍從和友人的身份掩蓋著艱險的用心。”“那些皇妃們靡費無度,與奸刁的廷臣們勾勾搭搭,野心勃勃,貪得無厭,縱欲恣肆,惡德暴行就像家常便飯。”他還寫出了表現民主主義思想的一句話:“在我看來,恰恰是有關帝國的問題應該去問一問老百姓,因為他們才是帝國的最後支柱呢。”

他一生的作品並不多,但對後世文學的影響卻極為深遠。美國詩人奧登認為:“他與我們時代的關係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亞、歌德與他們時代的關係。”卡夫卡的小說揭示了一種荒誕的充滿非理性色彩的景象,個人式的、憂鬱的、孤獨的情緒,運用的是象征式的手法。後世的許多現代主義文學流派如“荒誕派戲劇”、法國的“新小說”等都把卡夫卡奉為自己的鼻祖。他生前共出版七本小說的單行本和集子,死後好友布勞德違背他的遺言,替他整理遺稿,出版三部長篇小說,以及書信、日記,並替他立傳。

1924年,41歲的卡夫卡健康狀況極度惡化,但是他還是在劇烈的病痛中完成了最後的短篇小說《約瑟芬,女歌手或鼠眾》。當他在病榻上逐字逐句地校對完小說的清樣,自感生命已經到了盡頭,淚流滿麵。

卡夫卡是一位用德語寫作的業餘作家,他與法國作家馬賽爾·普魯斯特,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並稱為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先驅和大師。卡夫卡生前默默無聞,孤獨地奮鬥,隨著時間的流逝,他的價值才逐漸為人們所認識,作品引起了世界的震動,並在世界範圍內形成一股“卡夫卡”熱,深刻影響著一代代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