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還是毀滅?”莎士比亞的這句台詞,早已經超越了國界和時代,成為世人皆知的經典名言。
莎士比亞是歐洲文藝複興時期英國最偉大的劇作家和卓越的人文主義思想的代表。馬克思和恩格斯曾提出創作方法上要“莎士比亞化”,稱讚莎士比亞劇作情節豐富,渾然一體。他以奇崛的筆觸對處於封建製度走向衰落、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曆史轉折的英國社會做了全景式的刻畫。
1564年4月23日,莎士比亞出生於英國沃裏克郡斯特拉福鎮的一位富裕的市民家庭。他少年時代曾在當地的一所主要教授拉丁文的“文學學校”學習,但因他的父親破產,未能畢業就走上獨自謀生之路。他當過肉店學徒,也曾在鄉村學校教過書,還幹過其他各種社會最底層的職業。
18歲時他和一個比自己大8歲的農場主女兒結了婚。1587年,年僅20歲的莎士比亞離開家鄉獨自來到倫敦謀生。他沒有固定的工作,就流浪在劇院周圍,給到劇院看戲的紳士們照料馬匹。當時因為政府難以解決流浪人員的就業問題,就屢屢頒布一些懲治打擊流浪漢的辦法,使得莎士比亞這個階層的人們生活幾乎難以為繼。但是,恰恰是這種苦難和飽受欺淩的境遇給了莎士比亞深刻的啟迪,使他更清楚地看清了社會的本質和問題。因為他做事有心勤快,得到劇院老板的喜歡,就有勤雜工變為臨時的替身演員,後來不久就讓他當了正式演員,演一些小配角。
1588年前後他開始寫作,先是改編前人的劇本,不久即開始獨立創作。當時的劇壇被有牛津、劍橋背景的“大學才子”們所把持,一個成名的劇作家曾以輕蔑的語氣寫文章嘲笑莎士比亞這樣一個“粗俗的平民”、“暴發戶式的烏鴉”竟敢同“高尚的天才”一比高低!但莎士比亞後來卻贏得了包括大學生團體在內的廣大觀眾的擁護和愛戴,學生們曾在學校業餘演出過莎士比亞的一些劇本,如《哈姆雷特》、《錯誤的喜劇》。
寫作的成功,使莎士比亞贏得了一個勳爵的眷顧,勳爵成了他的保護人。借助勳爵的關係,莎士比亞走進了貴族的文化沙龍,使他對上流社會有了觀察和了解的機會,擴大了他的生活視野,為他日後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源泉。
從1594年起,他所屬的劇團受到王宮大臣的庇護,稱為“宮內大臣劇團”;詹姆斯一世即位後也予以關愛,改稱為“國王的供奉劇團”,因此劇團除了經常的巡回演出外,也常常在宮廷中演出,莎士比亞創作的劇本因此蜚聲社會各界。
莎士比亞生活在封建製度開始瓦解,新興資產階級開始上升的大轉折時期。當時中世紀以宗教神學為代表的蒙昧主義思想走向沒落,資產階級以個人主義為中心的世界觀日益深入人心,人文主義在社會文化思潮中開始占據統治地位。莎士比亞則以他的劇作,大膽地批判了封建製度的殘酷黑暗及對人性的禁錮,強烈反映了新興的資產階級希望建立新型的社會關係和倫理思想的要求,為人文主義在英國和歐洲的傳播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莎士比亞生前並未享受過多的榮譽,他死後的200年裏也並未得到普遍的肯定。到了19世紀中葉,人們重新發現了莎士比亞,並形成了一門新學科——莎學。他給世人留下了37部戲劇,其中包括一些他與別人合寫的一般劇作。此外,他還寫有154首十四行詩和三、四首長詩,1612年他作為一個有錢的紳士衣綿還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