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別林那個戴著圓頂硬禮帽,穿著黑色禮服,反穿著大號皮鞋,手持一根竹拐杖,留著一撇小胡子,在舞台上邁著八字步走路的模樣,幾乎成了喜劇電影的標誌,一百多年以來的喜劇演員都以他的方式登台表演。這個形象,給二十世紀的世界舞台增添了無窮的樂趣。作為一個從無聲片時代成功過渡到有聲片時代的喜劇大師,他留給後世的藝術和精神財富,難以估量。他當之無愧地被譽為“世界喜劇之王”。
但是,卓別林的成功之路卻不是一帆風順的,他的成功,更確切地說,得益於他每當遇到機會的時候,都沒有讓機會輕鬆錯過。
卓別林的幼年生活極其貧困,出生於英國倫敦南部地區的一個演藝家庭,父母都是社會最底層的窮苦藝人。父母難以養活孩子,最早他被送進一個少年感化院,幾周後又被送入一個收養孤兒的學校,12歲半時父親酗酒去世,母親患精神病。7歲時他離開了孤兒學校,成了一名流浪兒。他當過報童、雜貨店小夥計、玩具小販、醫生的小傭人、吹玻璃的小工人,還在遊藝場掃過地。
卓別林小時候曾生過一次大病,數星期躺在病床上。擅長演技的母親晚上回到家裏,就在窗前給他表演外麵發生的事情。很多時候,為了讓孩子高興,母親加上了許多喜劇的成分。本來就天資聰穎的卓別林把母親的表演熟記在心。1894年的一天,母親在倫敦的一個俱樂部演出,嗓子突然沙啞了。這個時候台下傳來了喝倒彩的噓聲。五歲的卓別林這一天恰好跟隨母親在後台玩耍。看到台下的情況,他大膽地對母親說,他要上台表演,幫助母親擺脫尷尬的場麵。
小小年紀的卓別林首次登台表演了。他模仿著母親平時給他表演的動作,學著大人的腔調,穿著大人的皮鞋,邊舞邊唱。出人意料的事情發生了,台下的觀眾被小小的卓別林逗得前仰後合,各個大笑不止。觀眾們驚歎小孩子的演技,紛紛向台上扔錢,並報以雷鳴般的掌聲。卓別林數次謝幕,觀眾依然熱情不減。
這次因為母親突然嗓子沙啞給卓別林的一個偶然機會,不僅僅給卓別林帶來極大的震撼與衝擊,增強了他追求表演藝術的自信,也促使母親更加刻意培養孩子的表演才能。
更沒有想到的是,這件當時轟動一時的事情,後來傳到了一個人的耳朵裏。這個人,是當時在英國演藝界很有聲望的童子舞蹈團的班主任傑克遜。他聽說之後專程找到卓別林的母親考察孩子,他看中了卓別林。他把孩子帶到了自己的舞蹈團悉心培養。卓別林十分珍視這個難得的機會,他在舞蹈團十分刻苦。別的孩子去玩耍了,他主動找老師練習。很快,卓別林成為舞蹈團的核心演員。
傑克遜先生十分欣賞這個既有表演天賦又刻苦用功的孩子,當卓別林12歲的那一年,美國著名的劇院經理漢密爾頓找傑克遜推薦《福爾摩斯》的演員時,傑克遜毫不猶豫地推薦了卓別林。
登上成人舞台的卓別林,開始的幾年扮演的角色並沒有引起什麼反響,他為此十分苦悶。就在這個時候,美國的傑出喜劇演員聽說了他的經曆,邀請他出演喜劇《足球賽》。卓別林下決心不放過這個成功的機會,他相信自己有演喜劇的天賦。他認真排練,大膽運用演出技巧,把自己小時候第一次演出的扮相移植過來。登台演出的時候,他一改常規,背朝觀眾,穿著長禮服,戴著大禮帽,腳套鞋罩,手拿手杖,邁著鴨子步走上場。他的每一個滑稽動作都讓觀眾拍手稱快。
這次演出大獲成功,一舉奠定了卓別林在美國演藝界的地位,也為自己贏得了巨大的名聲。憑借這次演出,卓別林引起了美國喜劇電影製片商好萊塢的注意。他進軍好萊塢,最終,這位英國啞劇演員成為風行美國和世界的一代喜劇電影大師。
從1919年開始,卓別林獨立製片,共拍攝80餘部喜劇片,其中在電影史上著名的影片有《淘金記》、《城市之光》、《摩登時代》、《大獨裁者》、《凡爾杜先生》、《舞台生涯》等。這些影片反映了卓別林從一個普通的人道主義者到一位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藝術大師的過程。他以其精湛的表演藝術,對下層勞動者寄予深切同情,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種種弊端進行辛辣的諷刺,對法西斯頭子希特勒進行了無情的鞭笞。1952年,他受到麥卡錫主義的迫害,被迫離開美國,定居瑞士。在瑞士期間,他又拍攝了尖銳諷刺麥卡錫主義的影片《一個國王在紐約》。1972年,美國隆重邀請卓別林回到好萊塢,授予他奧斯卡終身成就獎,稱他“在本世紀為電影藝術作出不可估量的貢獻”。
今天仰望這位偉大的喜劇大師,我們不難發現,他的成功,沒有什麼出乎尋常的奇跡。一切都是因為,當他麵臨一個人生機會的時候,他總是能夠努力抓住,他把每一次即使是很偶然的一個小小的機會,都變成了自己通向成功的台階和階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