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節情婦的花園(1 / 1)

去歐洲,不能忘了去奧地利,不然你觀賞了歐洲再多的風景名勝,你也不能說真正去過歐洲了,因為你沒有真正領略歐洲的神韻。

我以為,歐洲的神韻在奧地利,在那神奇的音樂之都。

歐洲的國家都不大,相比而言,奧地利算是偏小一點的國家,麵積不過山東省的一半,人口數量相當於中國東部一個地級市的人口,而且,阿爾卑斯山脈覆蓋了該國三分之二的麵積。但是,奧地利卻並沒有因為她的小而不著名,她幾百年來始終是一個著名的國家。這不是因為國土麵積,不是因為有什麼特別的物產,而是因為音樂和發生在那裏的美麗的故事。

奧地利曆史上產生了眾多名揚世界的音樂家:海頓、莫紮特、舒伯特、約翰·施特勞斯,還有出生在德國但長期在奧地利生活的貝多芬等。這些音樂大師在兩個多世紀的時間中,在這塊土地上,為人類世界留下了難以估量的音樂文化遺產。

首都維也納自然是不用說的,世界著名的音樂家都曾在這裏寫下輝煌的樂章,這裏擁有世界上最久負盛名的樂團、歌劇和音樂廳。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是世界上一流的大型歌劇院,是“音樂之都”維也納的主要象征,素有“世界歌劇中心”的美譽。

而最不能忘記的,是瀕臨多瑙河支流薩爾察赫河,奧地利西北部薩爾茨堡州首府薩爾茨堡。她雖然是奧地利的第四大城市,但是卻隻有15萬人口,僅僅相當於中國東部一個普通縣城的規模,但是,這裏是大作曲家莫紮特的出生地,素有“音樂藝術中心”之稱。她的建築藝術堪與意大利的威尼斯和佛羅倫薩相媲美,被譽為“北方羅馬”。城市被蒼鬱的陡山圍繞,河右岸南山坡的霍爾亨薩爾茨堡,曆經900年風雨,仍巍峨挺立,是中歐地區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大的一座中世紀城堡。

薩爾茨堡擁有眾多的劇院、音樂廳、電影院和博物館。每年1月27日左右的一周是薩爾茨堡的莫紮特周,以紀念1756年1月27日出生在薩爾茨堡的偉大音樂家莫紮特。1965年,好萊塢電影《音樂之聲》在薩爾茨堡與其附近的山區拍攝,故事是根據一個薩爾茨堡修女的真實經曆改編的,主人公的原名為瑪麗亞·馮·特拉普,她被派到一個奧地利家庭照料7個失去母親的孩子,瑪麗亞和孩子們組成了一個家庭合唱團在奧地利巡回演出,她與特拉普男爵相愛並結婚,二戰爆發後中她們一家經曆千辛萬苦,憑借著唱歌,逃離了德國納粹占領下的奧地利。影片獲得了同年10項奧斯卡提名,最後獲得包括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和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在內的5項,成為全世界最成功的影片之一。

而這個城市最為有趣的地方,還是她的米拉貝爾花園,這裏不僅僅是美麗和浪漫的化身,還是愛情的結晶。當時,主教不允許結婚娶妻,1606年,執政的紅衣主教沃爾夫·迪特裏希決定為自己的情人莎樂美建造一座宮殿。特別值得一看的是建造的天使階梯,這座階梯直接通往大理石大廳,這是中歐最美麗的婚禮大廳。

花園中央是一座大型噴泉,四周是幾何圖形排列的花壇,就像一個迷你版的美泉宮花園。米拉貝爾花園是薩爾茨堡當地人非常喜歡的結婚場所,新人們常常在公園附近的市政廳領取結婚證明以後,到這裏來拍攝結婚照,期望自己的愛情也如那位紅衣主教和他的情人那樣永遠定格在這裏。

米拉貝爾花園是按照希臘神話為榜樣建造的,情婦是受人尊敬的商人兼議員威廉·阿爾特的女兒,是大主教最鍾情的情人。她為大主教生了15個孩子,其中10個活了下來。在現在的花園一側,還樹立著這位15個孩子母親的塑像。她神態安詳,沒有絲毫那種苟且蕩婦的影子。

我們中國幾千年的宮廷生活中這樣類似的例子也是有的,但是,像這樣名正言順地成為一個城市美好的記憶則是不可想象的,這大約隻有在歐洲,在這樣的音樂藝術之都才會有。

在歐洲,在薩爾茨堡,教堂總是與愛情聯係在一起的,就像巴黎聖母院,人們印象最深的不是教堂的建築,而是發生在那裏的那個美麗的故事。

這裏還有一個同樣美麗的愛情故事。被稱為歐洲最小的房子在這裏。從前這裏有個窮小子愛上了一位姑娘。可是,窮小子卻一無所有,沒有錢財,連結婚的房子都沒有。麵對前來求婚的窮小子,丈母娘說,沒有一間房就別想娶我女兒。窮小子哪裏有錢買房呢?他就動腦筋在兩幢房子的夾弄上搭了一間小屋,勉強算有了棲身之地,丈母娘無話,因為再小也算房子呀。最後,有情人終成眷屬,而這個隻有幾個平米的小房子,也成為這個城市最為著名的景點之一。

毫無疑問,浪漫的愛情故事始終是這個城市美麗的符號,況且,她還同時擁有偉大的莫紮特。

第三章閑情雜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