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解密史間謎(9)(1 / 2)

這件事情實在有些過於渲染項羽的英雄本色。這幫人隻是普通的戰士,就算每個人都如項羽一般驍勇善戰,4組28個人對抗5000人,平均一人要抵擋將近180人,這顯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所以這段故事在《史記》中出現,基本上是為樹立項羽勇猛無敵的高大形象服務的,也是司馬遷在渲染英雄末路的悲壯蒼涼,這段記錄的曆史價值,恐怕遠不及它的文學價值。

就如同我們在前麵所說的那樣,司馬遷在寫作悲劇人物時,往往會產生同病相憐的感情,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司馬遷在創作《史記》時已受了宮刑,忍辱寫《史記》本身就是一件悲情的事,因此,在寫到同樣悲情的項羽時,司馬遷會不自覺地把自己的感情傾注到項羽身上。《史記》中的項羽,有司馬遷的精神寄托在裏邊,甚至可以說,項羽的身上有司馬遷的影子。

其實,不僅僅是項羽,《史記》許多文章中往往會流露出司馬遷對身世的感慨。閱讀《史記》可以看出來,司馬遷在寫作《史記》時,有時候會借曆史人物說自己想說的話。如《蘇秦列傳》中提到,蘇秦從鬼穀子處學成後首去遊說諸侯,失敗回來後,連妻子與嫂子都看不起他,於是,蘇秦便閉門苦讀數年,並以“錐刺股”之法刺激自己。再去遊說時,他成功了,身佩六國相印榮歸故鄉。看到嫂子虵行匍匐,蘇秦問她為何如今如此尊重自己,其嫂言:“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蘇秦曰:“此一人之身,富貴則親戚畏懼之,貧賤則輕易之,況眾人乎!且使我有雒陽負郭田二頃,吾豈能佩六國相印乎!”其意指,若我當初有緊靠京城的良田200畝,我便輕鬆當富翁了,哪裏還來了今日苦讀後的六國相印?

但按司馬遷寫蘇秦時所用源材料《戰國策》,文中是這樣寫的:“嗟乎!貧窮則父母不子,富貴則親戚畏懼。人生世上,勢位富貴,蓋可忽乎哉!”當初我潦倒時,妻不以我為夫,嫂不以我為叔;如今我有權有錢了,人人都怕我、巴結我,可見做人不可無權勢。

這樣的片段在《史記》中出現得並不少,他凡是遇到一位有才幹者一旦倒黴,總是會花費不少筆墨寫他人如何看輕對方,而此人又是如何堅定回應、日後東山再起的。在涉及與複仇、報恩有關的事情時,司馬遷也總是依據自己的情感進行。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韓信:司馬遷寫韓信當年忍胯下之辱,功成名就後,不僅沒有殺掉當年侮辱自己的流氓,反而給了他中尉來做——漢時的中尉在諸侯國中是掌管軍事的最高長官。而這樣一折騰,不僅韓信得到了大度的名聲,而且也證實了自己可封“萬戶侯”的遠見。這種別樣的報複,不得不說它們與司馬遷本人的身世、感受緊密相連。從這一角度來說,讀《史記》,其實就是在讀司馬遷。

有些片段,後人隻可當童話讀

與項羽一類的悲情英雄相比,劉邦在《史記》的形象便顯得過度被神化了。《史記》畢竟肩負著為劉氏集團做宣傳的政治任務,對於漢王朝的開國皇帝,他自然是要多多渲染的。美化領導是每一朝每一代史官的重要任務,因此,《史記》中將劉邦寫成了真正意義上的“龍的傳人”,更胡扯說,其母在田間幹活時小憩,其父看到有龍伏在她身上。隨後,劉母有孕,生下了劉邦,按這種說法來說,劉邦即是龍的後代,是正宗天子。

這種事情不用想就能判斷“純屬虛構”。將這樣一樁民間傳說搬進正史,其實並不能完全怪司馬遷。那個時代的人都迷信,單說龍這種動物,古人都相信龍是存在的,是一種瑞獸。所以說,劉邦才會拿龍往自己的臉上貼金。司馬遷也是那個時代的人,對科學知識的掌握能力有限,沒法判斷這個記錄的真偽。再者,修曆記史本身就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所以司馬遷才會把這麼不嚴肅的一件事兒寫進《史記》。

《史記》中,司馬遷還很正式地記錄了劉邦左腿上有七十二顆黑痣,並據此認定劉邦天賦異象、不平凡。這件事情其實更不靠譜——這七十二顆黑痣根本不能當成判斷個人未來作為的標準,相反,在現代醫學中,一個人腿上如果有這麼多的痣,極有可能是因為他患了某種皮膚病。

再說了,劉邦貴為天子,怎麼可能讓人搬著大腿數自己的痣?所謂的七十二顆如此精準,這根本就是無法考證之事。當時,劉邦已去世多年,司馬遷更沒辦法去考證這些,再加上時代的局限,隻能照著別人的說法往上寫。於是《史記》當中就有了這些不靠譜的記錄。

司馬遷看漢武帝——侍從眼中無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