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序

夫士君子立言,不有實學,焉能附於古聖賢之末;非有卓識,又安能窺夫古聖賢之心。

餘嚐言可上契一百化生其要十年三者相之暇選注,又覺珠玉之在前矣,殆仲景之功臣,古昔聖賢之羽翼也。以之砭俗學而示來茲,流之一壺也。夫餘髦矣,一官去守,匆匆北歸,不能更與王子把臂朝夕,疑義相晰,不然。書此為序,兼誌別焉。

時雍正辛亥季春年家弟 鄉魏荔彤念庭氏題。

自序

嚐讀《周禮》,疾醫掌養萬民之疾病,以五味、五穀、五藥養其病,以五聲、五氣、五色視準乎其於《脈尚軒岐著《靈》、《素》,伊芳尹巫鹹作《湯液》,扁鵲解《八十一難》,皆醫中上聖,莫或儷至東漢張仲景著書一十六卷,其《傷寒論》申明六經治病,采擇祖方,化成百十三方、九十七法,處方則一成而不易,用法則萬變而不滯,上紹軒黃,下開來哲,猶馬遷之於子美之於詩,平原之於書,可謂兼先聖之長,其醫學之集大成者乎?厥後唐王冰始有注宋錢仲陽發議論,迨成無己有方解,吳鶴皋有方考,柯韻伯有《名醫方論》,國朝汪集眾說而成注,遞相祖述,輔翼前人,厥功偉矣。獨於方之有矩,法之有規,猶鮮有旁通之者。夫用藥之道,等於用兵,廢孫吳之法,而曰我善為陣、我善為戰,烏合之眾,足為節製之師也明矣。然車戰之製,房 用之而卒以致敗,則神明變化之用,終有未盡餘不敏,竊選古方之合於三方四製十劑者,為之顯微闡幽,申明其方之中矩,法之中規柔有變,約製有道,治三焦則分大小之製,處銖兩則分多寡之數,其間辨五行之生化,時之溫嚴,審人事之陰陽虛實,與夫藥性之君臣佐使,無不調而劑焉,所謂運用之妙,一心,皆古人未發之蘊,而猶不敢參以臆說也。蓋醫之精義,皆具於書,顧世人習焉而耳,因厘為三卷。上卷獨明仲景一百一十三方、三百九十七法,中下二卷發明內科、女瘍科、幼科、眼科及各科之方,末附雜方藥性,名曰《古方選注》。雖不敢謂有當於立業,然古人之書本可以不朽,而餘得疏通推闡於後,則質之古人,或不至以餘言為繆戾於《周禮》疾醫之旨,殆亦有合也夫?遂書之以為序,雍正十年九月望後六日古吳王子三序並書,時年七十有五。

絳雪園古方選注條目

(仲景《傷寒論》辨六經為病,非辨風寒也,其方亦以上下表裏寒熱為治,非專治傷寒也。

或變,寒論桂枝湯,和劑祖方也。

白虎湯,寒劑祖方也。

四逆湯,溫劑祖方也。

麻黃湯,汗劑祖方也。

梔豉湯,吐劑祖方也。

承氣湯,下劑祖方也。

梔豉湯、瓜蒂散,宣可決壅也。

五苓散、十棗湯,通可行滯也。

附子湯、理中丸,補可扶弱也。

陷胸湯、承氣湯,抵當湯,泄可去閉也。

麻黃湯、葛根湯,輕可散實也。

龍骨牡蠣湯,重可鎮怯也。

石脂丸、桃花湯,澀可去脫也。

豬膽導、蜜煎導,滑可去著也。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燥可去濕也。

黃連阿膠湯,潤可去枯也。

白虎湯,寒能勝熱也。

白通湯、四逆湯,熱可製寒也。

桂枝湯,解肌表之汗,是宣發形肉之陽氣也。

麻黃湯,發經絡之汗,是疏通血脈之陰氣也。

葛根湯,解肌肉之汗,是升提津液之清氣也。

大青龍湯,泄胸中之汗,清內擾之陽氣也。

小青龍湯,發心中之汗,滌內蓄之水氣也。

麻黃湯,邪傷營而不傷形者,竟發汗以散邪也。

桂枝湯,邪傷衛而已傷形者,服之 粥漬形以為汗也。

麻黃細辛湯,用附子升腎液以為汗也。

附子湯,用人參固腎液以止汗也。

柴胡湯,重用寒涼,陽經之邪不欲其太升也。

烏梅丸,重用辛熱,陰經之邪不欲其太收也。

麻黃湯,病從外之內者,仍治其外也。

梔豉湯,病從內之外者,仍調其內也。

桂枝湯,病雖入裏而表症仍在者,當先和其表也。

調胃承氣湯,症雖有表而裏症甚者,當先調其內也。

大柴胡湯、小柴胡湯,從半表半裏者,當和其內外也。

小柴胡湯,治輕邪在腠理。

大柴胡湯,治濁邪入募原。

桂枝湯,僅解太陽初感之邪。

柴胡湯,可調三陽半表之症。

麻黃附子湯,治邪從陽分注經之症。

附子湯,治邪從陰分內注於骨之症。

小青龍湯,治表熱裏寒。

大青龍湯,治表寒裏熱。

四逆散,解少陰裏熱。

當歸四逆湯,散厥陰表寒。

通脈四逆湯,救少陰亡陽。

茯苓四逆湯,救太陽亡陰。

白虎湯、承氣湯,存中焦之陰,以和胃氣。

白頭翁湯、四逆散,救下焦之陰,以清脾氣。

麻黃附子細辛湯、黃連阿膠湯、甘草湯、桔梗湯、豬膚湯、半夏湯、苦酒湯,治陽邪傷少陰桃花湯、豬苓湯,治陽邪傷少陰之陰。

附子湯、吳茱萸湯,治陰邪傷少陰之陽。

通脈四逆湯、茯苓四逆湯、幹薑四逆湯,治陰邪傷少陰之陰。

附子督麻黃,從少陰出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