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3章 養成好習慣(1 / 3)

好習慣愈多,則生活愈容易,抵抗引誘的力量也愈強。

——美詹姆斯

在這本書的最後一課,也就是最後一講,我落腳到了“好習慣”。其實這一本書從頭到尾,我一直在強調養成一種好習慣的重要性。但我沒有局限於一個主題,而是從不同的角度,尤其是從正反兩方麵來跟朋友們交流探討“習慣”。因為習慣是德行之母!這是我在《素養》一書中提出的觀點,但願在這本專門討論“德行”的書中,我們更多的是看到習慣與德行的關聯,這樣寫作的願景就算達成了。

美國經濟學家約·凱恩斯說過一句話:“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通常來講,個人的行為習慣,就是其品德、人格的體現;國民的行為習慣,就是一個國家道德水準的體現。個人道德品質的確立,絕非一朝一夕之功,而在於一點一滴的習慣養成。古希臘哲人就曾指出,“德是表現在行為上的習慣”。

英國作家王爾德也說:“起初我們造成習慣,後來是習慣造就我們。”通常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談舉止,在大多數情況下並非道德判斷之類的理性所為,更多的是習慣使然。孔子曰:“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一切好壞習慣皆是後天養成的,因此青少年時期養成良好的行為方式和生活習慣,就顯得尤為重要。

好習慣固然很多,我們需要養成那些好習慣呢?一句話,有利於自己成長和成才的習慣,有助於美德形成的習慣,有助於社會發展和民族複興的習慣,都是好習慣。這句話並非大而不當,很有現實意義。這就要求青少年朋友從小處做起,諸如養成熱情待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用好自己的每一分錢、凡事盡量說到做到,等等。這樣好習慣一旦紮根心間,我們就會受用一生。培根有一句名言:“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從幼年起就應該通過教育培養一種良好的習慣。”

除了我上麵所說的好習慣,下麵這些建議也值得我們注意,不妨一塊兒來看看——

不要太在意自己

一位年輕作家初到紐約,馬克·吐溫邀他共進晚餐,來賓有30多人,都是本市的達官顯貴和各界名流。臨入席的時候,那位年輕作家越想越害怕,臉色煞白,渾身戰栗。

“你哪裏不舒服嗎?”馬克·吐溫問。

“我怕得要死,”這位年輕作家說:“我知道,他們一定會請我發言,可是我實在不知道該說些什麼,一想起可能要在他們麵前丟醜,我就心神不寧。”

“嗬嗬,你不用害怕,我隻想告訴你——他們可能要請你講話,但任何人都不指望你有什麼驚人的言論。”馬克·吐溫輕鬆地拍拍他的肩說。

不要太在意自己!這就是初入社交場合的你要保持的自然態度。因為在這種場合,人人都是一顆閃亮的明星,你隻是其中的一顆小星星而已。輕鬆、自然不造作才能給人留下最美的印象。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說:“好習慣是一個人在社交場中所能穿著的最佳服飾。”

不為小利誘惑

一位父親於民國初年過世之後,隻遺留給兒子一幅卷軸古畫。兒子看後非常失望,正要把畫束之高閣時,突然覺得卷軸似乎分外沉重,撕開一角,赫然發現幾塊金條藏在其間,於是立刻把畫撕破,取出了金條。但是接下來他便看到夾雜在金條當中的一張紙條上寫著:“此畫乃元代畫家黃公望所繪,無價之寶。”可惜一幅無價之寶,已在他的衝動之下撕得破碎不堪,後悔莫及了。

世人往往在發現極易到手的小利時,而忽略了獲取大利的機會。因此,凡事不要衝動,保持一顆平常心,理智行事很重要。

習慣從小事做起

耶穌帶彼得遠行,路上看到一塊馬蹄鐵。耶穌說:“有一塊馬蹄鐵。”

彼得不屑一顧,說:“要它幹嗎?礙事。”耶穌默默地彎腰將它撿起。

後來兩人走得實在又累又渴,好不容易遇到一個賣櫻桃的農婦。耶穌用馬蹄鐵換了農婦的18顆櫻桃。兩人在走過荒野的時候,耶穌故意丟下一顆櫻桃,幹渴的彼得立刻彎腰撿起吃掉,耶穌又丟下一顆櫻桃,彼得又彎腰撿起來吃掉,這樣彼得狼狽地彎了18次腰。

耶穌笑著對彼得說:“要是你此前彎一次腰,就不會在後來沒完沒了地彎腰了。”

一個習慣性的彎腰動作,人人都能輕而易舉地做到,問題是我們願不願意彎一次腰?大凡勤勞、勤奮的人都是從這些小事做起,然後成就大事的。誠如荀子在勸學篇中說得那樣:“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沒有小處著手,哪有大的成就?

時間是擠出來的

前蘇聯文學家高爾基小時候家境貧寒,很小就出去做童工,養家糊口。但他的求知欲很強,酷愛讀書,用他的話說“我撲在書上,像饑餓的人撲在麵包上一樣”。他把讀書看做是“最高尚的享受”,是做人的根本,是生命的組成部分。要想讀書,不妨看看高爾基是怎樣珍惜時間、利用時間的:

早起讀書——高爾基早在給人家當傭人的時候,時常趁人不注意偷偷看點書,但被發現了經常挨打挨罵。後來他發現主人早晨很懶,常常起床很晚。於是他抓住這個機會,在晨曦微露時就起床讀書。久而久之,養成了早起讀書的好習慣。

夜讀——高爾基在一家裁縫店當學徒工時,白天累得精疲力竭,隻好在夜深人靜的時候,躲到板棚的一個角落裏,借助自製的盛有殘油的油燈來讀書學習。一天深夜,店老板起床上廁所,發現了高爾基的秘密。一邊追問高爾基從哪弄來的燈油,一邊惡狠狠地撕壞了高爾基的書。高爾基看著滿地殘破的書頁驚呆了,那是他千辛萬苦攢錢租來的書。從那以後,店老板更加嚴密地監視高爾基,他再也沒有機會弄到燈油,但他又實在想讀書,隻好借助月光來讀。可是在月光下根本無法看清那些密密麻麻的鉛字。他從架子上拿下一個銅鏡,想利用月光的反射來看書,還是無法看清。最後,高爾基隻好壯著膽子爬到神台上,在神像前的長明燈下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