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道德?“道”的本來含義是道路,引申為原則、規範、規律。“德”是指人們內心的情感和信念,是人們一貫堅持行為準則所形成的品質或境界。東漢學者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寫道:“德,外得於人,內得於己也。”西方學者認為,“道德是人控製的意識激情,找出一個內心理性的代言人,即滿足個人欲望又不違背外界和內心的規範的適應力量”。

道德的本質就是孔子提出的“仁愛”,是人類追求的終極目標。一些學者將道德分為公德和私德,這是從調整社會關係不同而引發的。公德調整人與社會的關係;而私德則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私德如同根本,公德如同枝葉,公德是由私德而生,若無公德也不配講私德。

那麼,什麼是德行?筆者在《德行書——成就一生必備的52種修養》一書的題記中寫道:德行,即人的道德與品行。《周禮·地官·師民》上說:“敏德以為行本。”東漢經學家鄭玄曰:“德行,內外之稱,在心為德,施之為行。”

德行,其實就是一個人心智、行為的基本保障。失去德行,就不像一個人。說得再直接點兒,失去德行,幾同行屍走肉。所以說,做人要重視自己的德行修養,尤其是在當今構建和諧社會的大環境背景下,發乎德言,行乎德事,是時代的需求,也是提高自身修養的圭臬。這與2006年3月,國家主席胡錦濤高屋建瓴地提出“八榮八恥”的榮辱觀是相一致的。

一個人的道德品質,是通過個人的道德行為整體表現出來的信念、情感、意誌、動機等的穩定特征和傾向。我們通常所謂的一個人的德行,其實還是上麵說的“私德”的一部分,即人與人之間表現的個人德行。音樂家貝多芬說:“把‘德行’教給孩子們,使人幸福的是德行而非金錢。”

德行分為美德與惡德。美德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品質,美德猶如袋藏名香。古羅馬哲人西塞羅說:“美德本身就是一種報酬。”擁有美德的人不分種族和貴賤,美德全在乎心靈的滋養。道德品質是一個人的內心力量,而品行是做人的根本。生活中有的人學問很好,品行不端,走不了正途;有的人本事很大,缺乏品行,終其一生少有成就;有的人雖能言善辯,品行卻很差,“雖吐詞為經,不可以信”。由此可見,良好的德行有助於增進道德健康和幸福感!

在古希臘神話傳說中也有掌管美德與惡德的女神,其中美德女神叫阿瑞忒,惡德女神叫卡喀亞。美德往往是在身處逆境的人身上顯露,反之,身處順境的人極容易顯示惡德。極端的惡德就好比稻田中的稗草,根除是唯一的注腳。也就是說,隻有擯棄惡德,才有利於我們的身心修養。

當然,除了美德與惡德,有些德行就存在似是而非的狀態,比如說“虛榮”,當你力爭上進時,虛榮心是一種動力;當你旨在炫耀自己時,虛榮心就好比病毒作祟。在生活中,要想正確地區分美德與惡德,就要多多向生活討教,認真加以甄別,答案也是不言自明的。

在當今社會,種種惡德敗行的泛濫,各個領域的“潛規則”大暢其道,網絡社會帶給人類的迷茫,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諸如公平、公正、公道信仰的匱乏與喪失,也正好說明人類社會道德重建的必然性。

本書立足於當代社會道德健康教育中存在的熱點、盲點問題,提出了一些重建道德文化的理念,旨在提升當代人道德修養的正念。書中著重擷錄古今中外的一些德行故事,用故事說事,用經過千百年實踐檢驗的至理名言說明事理,然後將作者的感悟作為“箴言錄”,也算是對主題的點題吧。

17世紀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說:“德性的實現是由行為,而不是文字。”的確,說得好,不如做得好。但怎樣做、做什麼,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堅持什麼、反對什麼,倡導什麼、固守什麼,這是擺在我們麵前最現實的問題。

在物質文明發達的今天,反思精神家園的失落與荒蕪,似乎顯得尤為迫切與重要。還是引用意大利詩人但丁的一句名言作結:“人不能像走獸那樣活著,人應該追求知識和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