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領導的道術(1)(1 / 3)

認清權力本源

原文

諺曰:“貴其所以貴者貴。”今王之愛習公也,不如公孫郝;其知能公也,不如甘茂;今二人者,皆不得親於事矣,而公獨與王主斷於國者,彼有以失之也。

——戰國策·韓策譯文

俗話說:“尊重(珍重)自己為何而尊貴的人,就能長保尊貴。”秦王寵信閣下的程度,不如以前寵信公孫郝;秦王信任閣下的才能,不如以前對甘茂的授權;可是,如今此二人都不能再接近國家大事了。而閣下仍能參與秦王之決策,就是因為那二位有某些原因而失去權力了啊!

活學活用

公孫郝與甘茂,一為近臣、一為大將,可是公孫郝與韓國交好,甘茂與魏國交好,因此失去了秦昭王的信任。

本策的主角是向壽,向壽是秦宣太後娘家的人,宣太後是楚王的女兒,嫁到秦國,因此,向壽有楚國血統,也因此楚國很努力拉攏向壽的關係,於是向壽的外交戰略傾向聯楚攻韓。

前述說詞就是韓國宰相公仲派遣的說客對向壽陳明的道理——公孫郝、甘茂、向壽都是秦國重臣,韓、魏、楚,之所以尊重他們,都是因為他們在秦國握有權力。然而,臣子的權力來自國君信任,若因為某國示好(賄賂)而傾向該國,就會失去國君的信任,也就失去了權力,當然也失去了外國的尊重——不懂得珍惜自己之“所以貴”,就不“貴”了!

那位說客對向壽的建議是:向秦王建議聯合韓國以防備楚國。由於楚國是向壽的“親人”,韓國是向壽的“仇人”(向壽曾率軍伐韓),此舉將能得到秦王的信任。

楚漢相爭時,項羽的唯一軍師是範增,尊稱為“亞父”。有一次,項羽的使者到漢王劉邦軍中,張良故意先以“太牢”(有表示尊崇的牛、豬、羊三牲)款待他,再假裝弄錯,說:“我還以為是亞父的使者,原來是項王的使者。”當場撤去太牢,換上次等餐飲!

使者回去報告項羽,項羽開始懷疑範增的忠誠度,最後,範增告老還鄉,疽發背而死(死因不明不白)。

當然,這是張良的反間計成功,但運用的原理,則是破壞掉範增的“所以貴”。而範增一直以功高自居,也才讓張良有可乘之機。

智慧金言

閩南諺語說:“隻要根頭企乎在,嘸驚樹頂做風台(隻要樹根站得穩,不怕樹頂刮台風)。”守住安身立命的根頭、本源,就不怕風雨來襲,反之則樹大招風,根被拔起,樹也完了!

決策要根據形勢而定

原文

薛公以齊為韓、魏攻楚,又與韓、魏攻秦,而借兵乞食於西周。

韓慶為西周謂薛公曰:“君齊為韓、魏攻楚,九年而取宛、葉以北,以強韓、魏,今又攻秦以益之。韓、魏南無楚憂,西無秦患,則地廣而益重,齊必輕矣。夫本末更盛,虛實有時,竊為君危之。君不如令弊邑陰合於秦,而君無攻,又無借兵乞食。君臨函穀而無攻,令弊邑以君之情謂秦王曰:‘薛公必破秦以張韓、魏。所以進兵者,欲王令楚割東國以與齊也。’秦王出楚王以為和,君令弊邑以此德秦,秦得無破,而以楚之東國自免也,必欲之。楚王出,必德齊,齊得東國而益強,而薛世世無患。秦不大弱,而處之三晉之西,三晉必重齊。”薛公曰:“善。”因令韓慶入秦,而使三國無攻秦,而使不藉兵乞食於西周。

——卷二·西周策

譯文

齊國孟嚐君田文,又稱薛公,用齊國來為韓、魏攻打楚,又為韓、魏攻打秦,為此向西周借兵求糧。西周不想借給齊國兵和糧草,派韓慶去遊說薛公。韓慶對薛公說:“您率領齊軍為韓、魏去攻打楚國,九年時間攻下宛、葉以北的地方,使韓、魏兩國變得強大。如今您又率軍攻秦,使韓、魏兩國力量更加強了。韓、魏兩國南麵沒有楚國的憂患,西麵又沒有秦國的威脅,土地廣大,越發富強,到那時齊國必然受到他們的輕視。您應該知道,事物的始終、虛實不是永恒不變的,會根據不同情況發生變化。所以我私下為您感到不安。您不如暗中跟秦國結盟,不向秦國進攻,就不用向西周借兵借糧了。您守住函穀關而不進攻,再叫西周把您的情況告訴秦王說:‘薛公一定會攻下秦國來使韓、魏強大,之所以這樣做,是想讓秦王令楚國割讓東地給齊國。’秦王必會放出楚懷

王來議和,然後您再叫西周為此而施惠於秦。秦國為了不被攻打,必讓楚割讓東邊的土地,自免其禍,那必定是心甘情願的。楚懷王獲釋以後,必然感激齊國的恩德,齊國得到東地之後會更加富強,同時薛地也就永世沒有禍患了。秦國並不太弱,並且位於三晉以西,所以三晉必然更重視齊國。”薛公回答說:“很好。”於是就派韓慶出使秦國,讓齊、韓、魏三國不要攻秦,也就不向西周借兵借糧了。

活學活用

瑞士軍刀堪稱刀具製造業的典範,雖然也是以傳統工藝起家,但一百多年來從未原地踏步,一把小刀,也能成為字航員執行太空任務時的必備工具。而同樣以傳統手工起家的我們的300年老店“王麻子”,依舊是“一隻風箱一把錘,一塊磨石一隻盆”,終遭市場的淘汰。

智慧金言

事物的始終、虛實不是永恒不變的,會根據不同情況發生變化。企業的發展也是這樣,根據形勢做出正確的決策才能使自己和企業立於不敗之地。

有見地無作為之鑒

原文

晉侯使士為二公子築蒲與屈,不慎,寘薪焉。夷吾訴之,公使讓之。士藥稽首而對曰:“……君其修德而固宗子,何城如之?三年將尋師焉,焉用慎?”退而賦曰:“一國三公,吾誰適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