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是記者工作的基本手段。沒有電視采訪,就沒有電視節目。
——記者格言
“當今新聞工作最有價值和最具獨創性的成就,通常都是從采訪得來的。”“采訪是我們這個行業的基本工具,沒有它,我們就無法生存。”
——(約翰·布雷迪《采訪技巧》)
第一節電視采訪的產生和拓展
任何活動的產生、任何事物的出現,都有一個相應的原因,也有一個相對漫長的發展過程。新聞記者的采訪活動也是在一定的基礎上逐漸出現的,它是伴隨近代報紙的出現而產生的一種社會活動。它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5世紀末期。其間,新聞大體經曆了開創時期、成熟時期、鞏固提高時期、飛躍發展時期、激烈競爭時期。17世紀初期(1607年)近代報紙誕生,出現了新聞采訪活動;1835年,哈瓦斯通訊社(現名法新社)建立,標誌著專業采訪隊伍的形成;20世紀20年代(1920年11月)廣播誕生,壯大並豐富了新聞采訪活動;30年代(1936年11月)電視誕生,迎來了電子化的采訪時代。從此,新聞采訪呈現出百花爭豔的繁榮局麵。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基本規律。任何事物的存在,都要具備一定的條件,都是在相互競爭、相互依存中得到發展的,也是相輔相成的結果。電視采訪之所以能夠存在並且標新立異、獨樹一幟、自成體係,是因為它既把製作電視新聞、電視其他節目視為自己賴以生存的溫床,又把它當作電視記者與廣播、報紙、通訊社記者競爭的手段,同時還把它看做是提高自己生命力的一條途徑。
一、電視采訪的產生
世界上任何一個媒體的采訪活動都是伴隨著新聞或其他欄目(版麵)的出現而產生的。
1936年11月2日,英國廣播公司(BBC)在倫敦市郊亞曆山大宮正式播送電視節目,宣告了電視的誕生;隨之,電視新聞出現。開播之初,電視新聞的播報形式除了在電視熒屏上有個讀稿的“人像”(播音員)外,其餘與廣播新聞沒有什麼區別。同樣,電視新聞的采訪也與廣播、報紙新聞的采訪一樣,沒有什麼不同。當時,電視還很幼小,學著別人走路的樣子走路,談不上什麼叫電視采訪。1939年2月28日,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所屬的WZXBS實驗電視台首次實況轉播了紐約世界博覽會的開幕式,報道了羅斯福總統主持這次開幕典禮儀式的消息。雖然,這種報道屬於個別情形,但它是對電視采訪報道的大膽嚐試,帶有探索性和突破性,應該視為世界上最早的電視新聞;這則新聞的實況拍攝亦應視為電視采訪的開始。因為這則新聞的采訪報道過程既區別於廣播,又區別於報紙,還區別於通訊社的采訪報道。當然,由於當時的技術、設備的限製,電視人對電視新聞的認識有限,這種采訪報道沒有得到及時的延續、廣泛的應用和進一步的開發。1941年,美國正式播出電視新聞,采用的同樣也是口播新聞的形式。它是將類似於今天的簡明新聞寫在紙上,交給播音員播報,被稱為“撕下來念”!
雖然,電視剛剛起步,但它總是在探索著自己走路,走自己的路。
1947年,是電視采訪跨越式發展的一年。這一年,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和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相繼與電影設備、膠片廠家合作,製造16毫米攝影機和16毫米膠片,用於拍攝電視新聞。這種輕便的小型攝影機便於記者在新聞現場采訪、拍攝畫麵,使電視新聞較之報紙、廣播具有連續活動的圖像,形成了自己的優勢——活動的畫麵。由此,電視記者的采訪活動與報紙、廣播記者的采訪有了明顯的區別。不過,這個時期(20世紀40年代中後期)電視新聞還是電影紀錄片和廣播新聞的結合物,它還不是我們今天說的電視采訪;但它畢竟是電視采訪的一個跨越。
20世紀60—70年代,電視迅速崛起,電視新聞得到迅猛發展,電視記者的采訪活動開始活躍,日趨繁榮。20世紀70—80年代,電視技術上的一項重大突破,帶來電視采訪的一次革命,使新的電視采訪方式逐漸形成,逐日完善,逐步成熟,並凸現出自己的優勢和特點。
那麼,電視采訪為什麼在這個時候產生並得到長足的發展,乃至繁榮呢?
首先,從技術設備看,是技術、設備支撐了電視采訪的形成。
一項技術的革新往往推動一項事業的發展,而且帶動相關事業的進步。ENG(電子采訪設備,或稱電視攝像機)的出現是電視采訪技術手段的革新,帶來了電視采訪的突破;它是20世紀電視的一個創舉,又是根本性的變化。美國是最早采用ENG的國家。1971年11月,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電視記者首次使用便攜式電子攝錄設備采訪了國會會議。不久,該公司新聞部使用同樣的小型攝錄設備采訪了美國國務卿基辛格博士關於越南問題的講話,25分鍾以後就播出了這條錄像新聞,比美國廣播公司和全國廣播公司快了幾個小時。
20世紀ENG運用於電視新聞采訪,極大地改變了電視采訪並由此改變電視新聞、電視其他節目的麵貌。站在世界的範疇,從電視專業的角度來看,應該說,真正的電視采訪產生於20世紀70年代。1977年以後,美國三大廣播公司逐漸用磁帶錄像新聞代替了影片新聞。西歐各國電視台也在1977年以後陸續采用了電子采訪設備。我國的電視采訪始於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1978年12月,中央電視台率先使用ENG采訪新聞。隨後,即1981年之後,各省電視台也陸續進口ENG,並用它采訪、拍攝部分時效性強的新聞。當時,各省電視台都是攝影機與攝像機兼而用之,“兩駕馬車”並行。到了80年代中、後期,隨著攝像機數量的增加,基本代替了攝影機,攝影機逐步退出了電視采訪的曆史舞台。
其次,從采訪的時效看,ENG加快了采集新聞的速度。
在攝影機當道的時候,它所拍攝的膠片(熟底)必須要經過衝底片、印樣片、洗樣片、烘幹、看樣片(放映樣片)、選鏡頭、剪輯、配音甚至合成等多道工序,必然要花費相當的時間,延遲新聞傳播的時效,這從時效上說是一個極大的不利因素。20世紀80年代之前,電視新聞沒有脫離電影的繈褓,時效差的主要原因是沿用了電影的工藝流程。80年代之後,攝像機普遍應用於新聞及其他節目的采訪,它拍攝的磁帶可以直接上編輯機製作新聞及其他節目,省略了影片製作的繁雜環節,節約了製作時間,因而大大提高了時效。同時,BVU係列設備攝錄的聲音、畫麵,其技術質量完全能達到上乘;因此,攝像機成為電視業界青睞的“武器”。到了世紀之交,數字電視係統將模擬電視係統取而代之,輕巧便捷、高靈敏度、高清晰度越發顯示了電子采訪設備的優勢。
微波傳播和衛星傳播技術在電視采訪中應用後,把電視新聞和其他節目的時效提到極致。現場直播成了對重要新聞、賽事、演出采訪、報道的常規形式。
進入20世紀以來,世界各主流電視媒體都在利用電視現場直播傳播重要新聞,以此擴大自己的影響,提升自己的知名度、權威度、美譽度,樹立自己的形象。1991年,海灣戰爭爆發,CNN24小時報道了這場戰爭的發生、發展和結果,就是一個例證。這樣的采訪報道在人類戰爭史和傳播史上創造了一個奇跡。它依托了一個最基本的設備,那就是ENG(電子采訪機)。
第三,從采訪方式上看,電視采訪的出現是一種創舉。
從電視誕生到20世紀末長達60年左右的時間裏,電視采訪的主要方式是用電影攝影機拍攝畫麵,經過後期剪輯、配音後才成為可以播出的節目。采訪時膠片是不能錄取聲音的。自從電視攝像機用於采訪後,電視的另一重要表現元素——聲音,不僅出現在采訪素材中,而且與畫麵同步進入鏡頭,畫麵不僅是采訪內容的重要表現元素,同時又是聲音的唯一載體,體現出電視與電影的根本不同,體現出電視的特點。
由於電視攝像機能錄聲音,並且能使聲畫同步,由此派生出記者可以進入畫麵,把口頭采訪作為一種采訪方式,把采訪過程當作報道內容的組成部分,采訪的過程可以成為報道的過程,將采訪對象和觀眾引入電視畫麵,既豐富了電視采訪的形式,又創造出特有的報道方式。於是,現場報道、人物專訪、提問討論、嘉賓談話、雙方辯論等節目樣式應運而生,極大地發揮了電視特有的功能。
二、電視采訪的拓展
新生事物出現之後,必然要向完善和成熟的方向發展;發展到一定階段後,繼續向廣度和深度拓展;這是一條自然法則。
電視采訪的產生、演變和拓展,經曆了一條由模仿他人——自成一體——不斷創新——繼續拓展的道路。那麼,電視采訪為什麼會得到拓展呢?
首先,這是電視事業發展的必然結果。
假若站在世界的角度來看電視的發展,我們可以理直氣壯地說:電視的發展是世界性的、必然性的、持續性的。世界各國雖然大小不同,人口多少不同,國家製度和法規不同,經濟發展速度不同,技術先進程度不同,人民生活的狀況不同……但是,在發展電視的問題上,卻有驚人的相似性,那就是自20世紀70年代、80年代以來,各國的電視都得到了迅速的發展,電視台的數量扶搖直上,電視頻道和欄目推陳出新、層出不斷,播出內容越來越豐富,播出時間越來越長,乃至出現了一天24小時連續播出的全天候的電視頻道。電視台已經形成為龐大的群體,電視事業已經成為巨大的產業。要支撐龐大的電視媒體的正常運轉,就要有龐大的節目體係做後盾。毫無疑問,製作電視節目往往是從采訪開始的。電視事業為電視采訪創造了拓展的空間。
其次,電視播出的節目需求數量,促進了電視采訪的發展。
世界各國的電視台,隻要開播,每天就需要播出相當數量的電視節目;隻要開播,就不能“開天窗”,更不能隨意停播。要維持電視台的正常運轉,就需要龐大的節目源來支撐,一年365天,天天如此。所需容量是難以計數的,誠然以天文數字來計量。要擁有龐大的電視節目數量,必須擁有龐大的節目製作體係,必須遵循工作流程來策劃、製作節目。而絕大多數電視節目的采製,又往往是從采訪開始的。也就是說,電視節目離不開采訪;電視節目的增加,依賴於采訪的拓展,意味著采訪工作的活躍。因此,我們可以說,電視節目的需求,促進了電視采訪的發展。
第三,從電視采訪自身的廣度來看,電視節目的題材源拓展了采訪的領域。
新聞采訪的觸角是逐步延伸的,電視采訪的範圍也是逐步拓展的。過去,限於采訪隊伍和技術設備的製約,電視記者采訪的範圍一般是在時事政治、社會文化、經濟服務等領域,很少觸及其他範疇。電視節目培養了電視觀眾,觀眾的欲望在步步提高,隨著電視觀眾對報道範圍的渴望和報道深度的訴求,電視采訪的視角也得到了相應的擴大。從采訪的地域廣度看,今天電視采訪的足跡遍布世界各地,乃至南極、北極、月球、火星,到達了人跡罕至和未曾去過的地方。從報道的領域看,現在已經伸向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體育、文藝、科技、天文、地質……無所不包。電視節目題材源的拓展,不僅意味著電視采訪範圍的擴大,也意味著電視采訪工作的發展。
第四,電視節目理念的創新,呼喚著新的采訪形式,呼喚著內涵的挖掘。
創新是一種理念,體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同樣,電視節目的類型和采製方式,也在不斷地創新和革新。視野的擴大是帶動節目創新的重要因素。以節目的內容來看,分類越來越細,新聞、社教、綜藝、經濟服務、談話、述評等等節目不斷豐富。以新聞為例,按區域劃分可分為國際新聞、國內新聞;國內新聞又可以分為時政新聞、經濟新聞、文藝新聞、體育新聞、電影新聞、科技新聞、教育新聞等等。各個頻道都有自己的新聞,每個頻道的新聞的采訪方式不盡相同,從另一個側麵促進了電視采訪的進程。從采訪的深度看:深度報道、新聞調查、人物專訪等專題類新聞,克服了電視過去隻能報道表層的缺陷,而將觀念、思想、意見、看法介入其中。一些節目讓觀眾進入其中,解釋分析、夾敘夾議,現場點評,推動了電視報道的縱深發展。觀眾對報道廣度和深度的訴求,拓展了采訪的領域。
與此同時,電視節目形態的不斷豐富,節目形式花樣翻新,體現了采訪的創造性的拓展。從以往隻報道結果到不但報道結果而且報道過程,插入采訪片段或整個采訪的進程,采訪不但是采集節目內容的手段,而且是一種生動活潑的表現方法,同時成為節目的一種結構形態。
最後,我們可以說,新的電視設備的出現和技術手段的革新,在相當程度上支撐了電視采訪的拓展。從攝影機到攝像機,從攝、錄分體到一體機,從模擬采訪設備到數字采訪設備,以至從錄播到直播。這種種變化和革新,都建立在新的技術設備的基礎上。換言之,新的技術設備為電視采訪的拓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雖然,電視采訪得到了長足的拓展,但是,電視仍有巨大的潛能,要充分發揮它的功效,有待於電視記者對電視特性認識的深化和應用的開掘,有待於對電視采訪的探索和開發。
第二節電視采訪的特征和優勢
電視采訪分為廣義和狹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