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有更加隨眠相者。即是小乘大眾部計。彼說現惑名之為纏。隨眠即名不相應矣

一分無記增盛種子者。四無記中唯除異熟其餘三種是其增盛。能熏成種而起現行。故是一分增盛種也

依有頂地遊觀無漏等者。遊觀無漏即二乘人後無漏智苦法忍等。皆是正智而能證理斷諸煩惱。其後得智即無此能。又不同於諸菩薩等觀眾生心而為說法。但可將為遊履觀察一切觀門。與無漏定而為加行。而此無漏屬有頂地。依有頂地心後得故。今此滅定既是無漏。以此無漏為加行入

恒不恒行心等滅者。末那識性即是恒行。若第六識是不恒行。其無想定是有漏故。令不恒行心心法滅。此滅盡定是無漏故。非但不恒心心法滅。恒行一令染汙亦除。言恒不恒心等皆滅。非謂末那淨分亦滅

如婆沙等句有五種等者。一處中句。不長不短八字成者。二者初句。六字七字所成之者。三者後句。九字已上乃至二十六字成者。四者短句。減六字成者。五者長句。過二十字成者

若依小乘皆有別性性唯無記等者。說依聲上音韻屈曲別生名等詮召於法。故離聲外別有自性。其性唯是無覆無記。但依聲起非是心力親發生故。聲是心力親發生故通三性也。既唯無記故唯有漏。若是無漏則善性故

所言老者即異義等者。問。如諸論中所說四相生住異滅。此與諸論名字次第皆不同者。答。三藏所求各有差別。謂素怛攬以次第求。應求言說意義次第。若毗奈耶以因緣求。求何因緣製此學處。阿毗達磨以性相求。但求諸法真實性相。由此諸論所說文義。但顯性相不約次第。作者意異故不相違

此後十種小乘不立隨是六因四緣攝者。四緣之義如上所明。言六因者。俱舍頌雲。能作及俱有。同類與相應。遍行並異熟。許因唯六種。廣釋名義如俱舍論。恐文繁廣略而不明

聖者成就十無學法者。即八聖道更加解脫正智為十。此依無學五蘊而立。故總說為十無學法。無學正語業命是無學戒蘊。無學正念正定是無學定蘊。無學正見正思惟正精進是無學慧蘊。無學正念解脫是無學解脫蘊。無學正智是無學解脫知見蘊

斷伏隨收故合為四者。即合想受不動二種。隨入擇滅及非擇滅。即唯有四故五蘊等說四無為

性擇別故雖四義殊等者。性為真如。本性有故。擇為擇滅。滅障得故。二義別故開之為二。故五蘊論說有四種。性之與擇皆涅盤性。故涅盤經說三種

永害當生得不因擇者。謂若煩惱不起無漏聖道斷滅。從未來世合至現在。由闕緣故於未來世畢竟不生不至現在。即此煩惱不生之處所顯無為永害當生煩惱。所得不因無漏慧擇所得。如得忍已不墮惡趣。說於惡趣得非擇滅。雖得忍時未得無漏。由其不起發業煩惱。闕惡趣緣永離惡趣。是故名為永害當生

謂離遍靜欲未離上欲等者。遍靜即是第三靜慮第三天也。欲者即是三界九地煩惱總名。意說已離第三禪欲。雖有第四靜慮煩惱。三禪已下煩惱已無。苦樂之行一切不行。所得無為名為不動

意生儒童等者。於五趣蘊我我所見現前行故名之為我。謂諸賢聖如實了知唯有此法更無餘故名為有情。即此是意種類性故名曰意生。即依此意或高或下故名儒童。又摩納婆總名儒童。即美貌之童乃少年。別名高下。以高慢故。或名卑下。能作一切士夫用故名曰士夫。以能增長後有業故名為養育。數往諸趣無厭足故名補特伽羅。謂受和合現存活故名為命者。謂具生等所有法故名為生者。說我能造一切法故名為作者。說我領受一切境故名為受者。知者見者準此應知 在第七識緣第八識起自心相等者。謂第八識非是實我。以從無始似一似常故。第七識緣彼第八識之見分。於自心上變為我相當情而現。而此見分執為實我。故此我見在第七識

二有間斷在第六識等者。謂第六識強分別故。或總執五蘊以之為我。我別執諸蘊為我我所。以第六識三性易脫。於善心時無我執故。故所執我不恒相續有間斷也

一緣邪教所說蘊相等者。即諸小乘所執學教名為邪教。不順大乘唯識真如空無相故。彼教所說諸蘊皆實緣此邪教。犢子部等起自心相執有人我。若有部等起自心相執有法我

二緣邪教所說有我自性等相等者。即諸外道邪教所說說有我者即是人我。自性即是數論冥諦。等即等取勝論六句。此等皆是所說法我。以此邪教所說為緣起自心相執為實我

自心外法或有或無等者。所緣本質名為外法。心上影像名為內法。即蘊計我蘊體是有。有本質故說為或有。離蘊計我我體都無。無本質故說為或無。其心內法影像相分所有我相。心起必有。故心內法一切皆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