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意言境不深推度等者。唯識疏中雖有兩說。今就一義。思慧二法於境粗轉不深推度即名為尋。於境細轉深推度時即名為伺。故離思慧無別自性
四中尋伺定是假有等者。自下第二諸門分別。於中則顯有十一門。一假實分別門。二自類相應門。三五受相應門。四別境相應門。五與善相應門。六煩惱相應門。七隨惑相應門。八三性分別門。九界地分別門。十學等分別門。十一三斷分別門。至文當配
俱與前二容五相應者。前二謂是睡眠惡作。尋相應時無伺相應。伺相應時無尋俱起。為顯是義故置容言
四皆容與五受相應者。謂四不定非俱時生。意與五受亦非並起。非為一時一切相應。容有前後相應之義。故於此彼皆置容言
惡作容與無明相應等者。若不善悔可與相應。若善惡作無相應義。若於貪等縱不善悔亦不相應。粗細異故
與二種善皆得相應等者。一生得善。謂善性善生便得故。二方便善。謂聞思修方便生故。其生得善有惡作者。於已作惡生追悔故。於不作善悔不作故。於善心時有睡眠故。於諸善事亦得尋伺。若方便善聞等位中。睡眠尋伺皆得有故
後三皆通染淨無記等者。染無記者即是有覆。淨無記者即是無覆。睡眠尋伺行解粗細通染淨故。惡作唯淨。四非是染。行解粗猛。而染無記是審細故
四無記中悔唯中二等者。行相粗猛故非異熟。非定引生故非通果
悔非無學離欲舍故者。謂此悔者唯屬欲界。離欲界時早已舍悔。況無學者離三界惑而有悔也
亦邪見等勢力起者。邪見力起故是見斷。等即等取身邊見等。諸俱生惑是彼引生故通修斷
於五法中通二種者。謂通分別及與正智。釋其所以其如下文
說正思惟是無漏者。顯揚瑜伽二論皆說 思惟諸諦得與無漏作意相應。此中思惟即是尋求。既許尋求是無漏。故伺通無漏其義準知
又說彼是言說因故者。諸論皆說。尋伺乃是語之加行。要因尋伺發語言故。統論加行總有三種。一身加行。謂出入息。由出入息身得存故。二語加行。謂即尋伺。若無尋伺無語言故。三心加行。謂即受想。此若滅時心隨滅故。故說尋伺為言說因
非如佛地無功用者。此通外難。謂外難雲。八地已上得無功用。於說法時寧有尋伺。為通此難故有此文。然無功用有其二種。內證真理外起作用。八地雖於內證任運。而外作用未得自在。不同佛地於內於外皆無功用。故有尋伺
非謂即心分位差別者。如唯識論有難起雲。如是六位諸心所法。為別離心有別自性。為即是心分位差別。若說離心有別自性。如何經說染淨由心。莊嚴論頌複雲何通。如彼頌雲。如是似貪等。或似於信等。無別染善法
論自釋雲。應說離心有別心所。以心勝故說唯識等。若不爾者。即離心體無別心所但假立者。則五蘊性應不得成。無受想行三蘊體故。故有頌雲。五種性不成。分位差過失。因緣無別故。與聖教相違。故知離心有別心所。諍根生死次第因者。諍有二種。一者欲諍。欲謂五欲。二者見諍。見謂五見。諍謂煩惱。諍即是根名為諍根。由味受故貪著諸色。由倒想故貪著諸見。故受想二與諍為因。生死因者。由耽著受起倒想故生死輪回。故受想二為生死因。次第因者。複有四種。一隨粗次第。色有對故諸蘊中粗。餘四無對故先明色。於無色中次受最粗。如言手痛非想等故。若對行識其想乃粗。男女等想易了知故。若對於識其行即粗。貪嗔等行易了知故。識最為細。總取境相難分別故。最後說也。二隨染次第。從無始來男女於色更相愛樂。緣此色愛起耽著受。此受複因倒想而生。此想複由煩惱而起。如是煩惱複由識生。由此隨染立蘊次第。第三隨器次第。器謂皿等米麵等物。夫欲設食先求食器。次求米麵以為飲食。次求鹽酢以為助味。得諸物已付廚人造。將就食人受諸果報。如其所應喻蘊次第。四隨界次第。於欲界中有諸妙欲。色最顯了。於色界中有勝喜樂。受想顯了。三無色天取空等相。想最顯了。有頂地中思最為勝。行相顯了。此前四蘊識住其中。故最後說。由此四因立蘊次第。故以受想別為蘊也。此中因者所以義故
設無表色亦所造者。俱舍頌雲。大種所造性。由此說無表。此中造者即是因義。若爾何不用餘造色。是有對耶。答。以能造大是微細故。故是無表不可見也
唯七心界者。謂六識界及以意界。此於三世能當現益而緣境界名為心界一異熟生二所長養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