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以潞黨參五錢。西洋參五錢。煎湯進。及參湯服下數分鍾。始能言語。謂心內慌慌。周身肉顫。語時聲音極低。蓋元氣大虛欲脫也。遂仍以參湯和阿膠、熟地、棗仁、枸杞等藥煎湯進。並以豬蹄煨湯服。如是調養至十數日。始漸入佳境。而胃納亦甚佳。每日須六七餐。過時則饑。每餐皆豬蹄、海參、雞子、粥、飯等物。且惟此等滋補品能受。若菜蔬、萊菔及豆腐漿等類。皆不堪食。偶或食之。則覺嘈煩易饑。蓋亡血之後胃液耗竭。非藉動物之脂膏不能填補也。迨一月後。精神漸複。亦能為人診病。但不能用心思索。每寫藥方。則手顫眼花。行路隻能及半裏。再遠則不能行矣。此丁未年焯由蘇州返裏。侍疾筆記之大略也。其後三年病未大發。精力亦較前康健。辛亥七月。天氣酷熱。偶因診事勞碌。病又複發。
咳嗽咯血。發熱口幹。服清養藥數劑。雖小愈。而精神則殊疲弱。至九月間。武昌革命正在進行之時。吾揚居民。紛紛遷避。幾於十室九空。家君日聞此耗。驚憂交並。於是病又大作。
接服至十日。血漸少。亦稍稍能睡矣。自是遂以兩儀膏集靈膏二方合並。仍製成膏劑。接服月餘。咯血全止。精神亦大恢複。但微有咳嗽而已。計前後凡服黨參斤許。西洋參數兩。枸杞子斤許。熟地二斤。幹地黃、麥冬、阿膠亦各數兩。距今已將三年。病未複發。且精神矍鑠。日夕奔走。為人治病。嗚呼。藥之功顧不大歟。今編此書。特誌崖略於此。以俟高明教正焉。
曹韻笙先生如君。年三十餘。素患肺病及頭痛病。每勞怒啖粘膩肥甘等物即發。發則頭痛目昏。咳嗽喉中如水雞聲。胸悶不饑。舌苔薄膩。寸關脈滑。蓋產育已多。腦筋衰弱。
而又吸阿片。喜肥甘粘食。痰滯阻塞為病也。每次均用桑葉、杭菊、薄荷、杏仁、貝母、桔梗、前胡、橘皮等藥奏效。今已數年。皆賴此方之力。現悉粘膩肥甘之患。已改用他種食品。而病發亦輕。不複如前此之劇矣。
姚某子六歲。六月間患痢症。裏急後重。日夜不休。發熱口渴。舌苔黃膩。兩脈滑數。用香連丸加黃芩、枳殼、檳榔、苡仁、六一散。作煎劑。黃連隻用四分。餘藥亦隻用一二錢。一劑痢減半。再劑全安。
張小芬君病痢。下利腹痛。裏急後重。困苦不已。脈息滑數。與小承氣湯合香連丸。加檳榔、木香。服後痛痢俱止。但轉為發熱胸悶。是裏氣得通而餘病將從表解也。乃易方用小陷胸合小茈胡湯。去人參、甘草。加枳殼、桔梗、濃樸。得汗而解。惟腹中作脹。不思飲食。舌現白膩苔。複易方用平胃散。加黃芩、蘇梗、蔻仁、佩蘭、苡仁等兩劑全瘳。
夏某子四歲。下痢紅白。腹脹身不熱。口不渴。舌色淡無苔。脈緩滑。與平胃散加白術、木香、砂仁、扁豆等。接服兩劑而痊。蓋過啖生冷等物。腸胃不能運化也。
殷某子四歲。下痢多日。手足冷。時出冷汗。脈息小弱。神氣疲倦。口不渴。舌無苔。此非痢疾。乃陽虛欲脫也。不溫則死。乃與理中湯。參、術各用三錢。幹薑八分。甘草八分。加生薑、紅棗煎服。一服汗收手暖。下利亦減。接服一劑而安。
李善門侄女。年二十餘。患痢疾。
醫用大黃、檳榔。及三物備急丸數劑。下利益甚。裏急亦迫。至於脫肛。每至解大便時。腹痛肛墜。困苦異常。乃與補中益氣湯。一服而脫肛愈。兩服而痢亦止矣。
滕雲路君令堂。年七十餘。病痢多日。至於脫肛。精神疲憊。頭暈心悸。不能起坐。舌光無苔。脈息小弱。與補中益氣湯加麥冬、白芍、木香。三劑而痊。